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杜陵叟 长恨歌 观刈麦 琵琶行/琵... 同李十一醉... 忆江南词三... 哭刘尚书梦... 忆江南 蓝桥驿见元... 卖炭翁 望月有感 晚秋夜 宴散 与元九书 惜牡丹花二... 问刘十九 南湖早春 花非花 村居苦寒 新制布裘 江楼晚眺景... 冷泉亭记 胡旋女 春题湖上 仆射来示有... 江楼月 咏老赠梦得 梦微之 琵琶行 望月有感 牡丹芳 大林寺桃花 晚桃花 秋霖即事联... 喜晴联句 会昌春连宴... 上阳白发人 代迎春花招... 与梦得沽酒... 庾楼晓望 竹枝词四首 放言五首·... 放言五首 ... 杏园中枣树 买花/牡丹 新制绫袄成... 花非花 李都尉古剑 夜雨 夜雪 画竹歌 过元家履信... 池上二绝 池上 放言五首·... 放言五首·... 李白墓 浪淘沙 勤政楼西老... 杨柳枝词 白云泉 放言五首·... 望驿台 邯郸冬至夜... 井底引银瓶... 别元九后咏... 欲与元八卜... 京兆府栽莲 上阳白发人... 郊陶潜体诗... 八月十五日... 暮江吟 清明夜 秋雨夜眠 舟中读元九... 重阳席上赋... 秋雨中赠元... 题李次云窗... 村夜 寒闺怨 潜别离 续古诗十首 杭州春望 乌赠鹤 新丰折臂翁 霓裳羽衣舞... 魏王堤 紫毫笔-讥... 垂钓 寒食野望吟 琴茶 酬郑侍御多... 鹅赠鹤 长相思 曲江醉后赠... 杨柳枝二首 七德舞-美... 红线毯 醉后走笔酬... 题岳阳楼 夜筝 春词 代书诗一百... 渭村退居,... 宿紫阁山北... 伤大宅 游悟真寺诗... 和梦游春诗... 和元八侍御... 湖亭望水 遗爱寺 江州赴忠州... 江州赴忠州... 西湖晚归回... 早兴 微之就拜尚... 旱热二首 病中数会张... 八月十五日... 寄卢协律 秋居书怀 浪淘沙 采地黄者 过骆山人野... 重到渭上旧... 题郡中荔枝... 同微之赠别... 和微之诗二... 梦仙 杏为梁-刺... 题赠郑秘书... 闲居 北亭 香炉峰下新... 北亭 香炉峰下新... 翰林院中感... 寄杨六(杨... 生离别 得微之到官... 寄白头陀 府西池北新... 闲居自题 二年三月五... 达哉乐天行... 喜老自嘲 喜老自嘲 生离别 凶宅 母别子 永崇里观居 松斋自题(... 马上作 洛下卜居 朱陈村 东墟晚歇(... 江南谪居十... 元十八从事... 江南谪居十... 元十八从事... 郡斋暇日忆... 九日宴集,... 不准拟二首 池上篇 轿?钏罩荨... 有木诗八首 题元十八溪... 郡斋暇日辱... 早秋曲江感... 简简吟 送客春游岭... 送客春游岭... 新居早春二... 和微之四月... 早春西湖闲... 送徐州高仆... 咏所乐 寄献北都留... 病中诗十五... 长相思 会二同年 燕诗示刘叟 轻肥 和答诗十首... 适意二首 长庆二年七... 自咏 村居卧病三... 郡中春宴,... 曲江感秋二... 江南遇天宝... 叙德书情四... 村居二首 题元八溪居 赠韦八 赠韦八 长安春 见于给事暇... 题西亭 和微之诗二... 和微之诗二... 闻崔十八宿... 履道新居二... 忆洛中所居 忆庐山旧隐... 自题新昌居... 令狐尚书许... 令狐尚书许... 题天竺南院... 自咏 晚夏闲居,... 自咏 李卢二中丞... 刑部尚书致... 河阳石尚书... 刑部尚书致... 河阳石尚书... 劝酒(以下... 酬令狐留守... 忆江南三首 恼如霜露,... 和朝回与王... 酬令狐留守... 哭孔戡 常乐里闲居... 兰若寓居 昭国闲居 闲居 闲居 秋霖中过尹... 冀城北原作 游云居寺,... 秋暮郊居书... 端居咏怀 寻李道士山... 早朝思退居 题新居寄元... 江楼夕望招... 和微之诗二... 题新居,寄... 仲夏斋居,... 斋月静居 斋居 东归 偶题邓公(... 题崔少尹上... 春日闲居三... 香山居士写... 闲居自题,... 和李中丞与... 闲居贫活计 自咏老身示... 闲居贫活计 自咏老身示... 江南喜逢萧... 哭孔戡 和除夜作 花下对酒二... 东南行一百... 感白莲花 相和歌辞·... 竹枝词·瞿... 贺雨 答友问 放鹰 浔阳三题·... 秦中吟十首... 骊宫高-美... 八骏图 阴山道-疾... 自题写真(... 答卜者 东园玩菊 江州雪 春游二林寺 食笋 春游二林寺 食笋 白发 客路感秋,... 惜栯李花 寄元九 赠别崔五 东溪种柳 岁晚 真娘墓(墓... 妇人苦 戏题新栽蔷... 秋江晚泊 和武相公感... 白牡丹 白鹭 自悲 题遗爱寺前... 春听琵琶,... 十年三月三... 自悲 题遗爱寺前... 春听琵琶,... 十年三月三... 行简初授拾... 采莲曲 自问行何迟 劝酒 对镜吟 和微之诗二... 六年寒食洛... 赠皇甫庶子 齐云楼晚望... 有小白马乘... 酬皇甫宾客 出使在途所... 喜钱左丞再... 想东游五十... 同崔十八寄... 想东游五十... 同崔十八寄... 自问 观游鱼 闲吟 偶作二首 夏日作 晚凉偶咏 六年冬暮赠... 自喜 冬日平泉路... 谕亲友 残春咏怀,... 晚春酒醒寻... 和杨六尚书... 晚池泛舟,... 赠薛涛(见... 吹笙内人出... 东林寺白莲 酬皇甫宾客 杂曲歌辞 云居寺孤桐 蜀路石妇 白牡丹(和... 丘中有一士... 秦中吟十首... 和答诗十首... 和答诗十首... 和答诗十首... 二王后-明... 蛮子朝-刺... 百炼镜-辨... 两朱阁-刺... 见萧侍御忆... 赠吴丹 禁中晓卧,... 麹生访宿 游蓝田山卜... 闲居 官舍内新凿... 草堂前新开... 白云期(黄... 昔与微之在... 官舍内新凿... 草堂前新开... 白云期(黄... 小池二首 昔与微之在... 咏怀 官舍 春葺新居 初见白发 暮春寄元九 别舍弟后月... 酬张太祝晚... 早朝贺雪寄... 叹老三首 叹常生 谕怀 再到襄阳访... 孟夏思渭村... 南湖晚秋 因沐感发,... 初到忠州登... 寄王质夫 招萧处士 送客回晚兴 竹窗 衰病无趣,... 短歌行 醉歌(示伎... 和郑元及第... 春中与卢四... 长安闲居 晚秋闲居 临江送夏瞻... 题施山人野... 翰林中送独... 送王十八归... 感发落 寄上大兄(... 村居寄张殷... 广宣上人以... 送人贬信州... 和元八侍御... 和元八侍御... 和元八侍御... 重到华阳观... 登郢州白雪... 题王处士郊... 谪居 樱桃花下叹... 过郑处士 寄蕲州簟与... 百花亭 香炉峰下新... 山居 彭蠡湖晚归 江楼夜吟元... 浔阳岁晚,... 元九以绿丝... 赠韦炼师 山中酬江州... 别草堂三绝... 江楼夜吟元... 浔阳岁晚,... 元九以绿丝... 赠韦炼师 山中酬江州... 别草堂三绝... 和万州杨使... 发白狗峡,... 卜居 题新昌所居 慈恩寺有感... 新昌新居书... 予与故刑部... 晚亭逐凉 题别遗爱草... 九江北岸遇... 东院 虚白堂 白发 花楼望雪命... 送李校书趁... 答刘禹锡白... 宿荥阳 答崔宾客晦... 和微之诗二... 和微之诗二... 答微之夸越... 微之重夸州... 雪中即事答... 除夜寄微之 苏州李中丞... 北院 欲到东洛,... 洛下寓居 卧疾 赠侯三郎中 吾庐 池上竹下作 题新居呈王... 自咏 秋寄微之十... 酬微之开拆... 酒筵上答张... 初到洛下闲... 新昌闲居,... 华城西北雉... 种白莲 赠东邻王十... 履道春居 读鄂公传 赠王山人 和微之春日... 池鹤二首 白莲池泛舟 答崔十八 劝酒十四首... 白莲池泛舟 答崔十八 劝酒十四首... 老慵 酬皇甫宾客 销暑 思往喜今 岁暮言怀 履道居三首 咏兴五首 酬思黯相公... 把酒 秋日与张宾... 咏怀 送吕漳州 题裴晋公女... 洛阳有愚叟 风雪中作 雪中晏起偶... 池上作(西... 七月一日作 自宾客迁太... 狂言示诸侄 罢府归旧居... 赠皇甫六张... 初冬早起寄... 池上闲吟二... 晚春闲居杨... 杨柳枝词八... 闲卧有所思... 酬皇甫郎中... 白羽扇 五月斋戒罢... 老来生计 闲居春尽 香山下卜居 无长物 奉酬淮南牛... 迂叟 洛下闲居,... 因梦得酬牛... 幽居早秋闲... 梦得相过援... 同梦得和思... 白发 公垂尚书以... 酬梦得比萱... 酬梦得贫居... 改业 自戏三绝句... 开成二年夏... 和思黯居守... 新沐浴 三年除夜 病中宴坐 闲居偶吟,... 履道西门二... 杨六尚书留... 携酒往朗之... 以诗代书,... 病中看经赠... 昨日复今辰 闲坐 斋居春久,... 闲居 自问此心呈... 斋居偶作 昨日复今辰 闲坐 斋居春久,... 闲居 自问此心呈... 斋居偶作 三谣·素屏... 赠卢绩 七夕 十二时行孝... 新昌新居书... 禽虫十二章 浔阳三题 ... 春暮寄元九 登西山望硖... 后序 西岩山 登郢州白雪... 和望晓 劝酒十四首... 把酒 麴生访宿 赠卢绩 戏酬皇甫十... 两朱阁 山中酬江州... 北院 送沈仓曹赴... 苏州李中丞... 相和歌辞·... 杂曲歌辞·... 读张籍古乐... 题海图屏风... 初授拾遗 哭刘敦质 高仆射 赠内 寄唐生 送王处士 谕友 放鱼(自此... 大水 秦中吟十首... 寓意诗五首 和答诗十首... 反鲍明远白... 青冢 海漫漫-戒... 驯犀-感为... 五弦弹-恶... 西凉伎-刺... 涧底松-念... 缭绫-念女... 时世妆-儆... 鸦九剑-思... 答元八宗简... 感时 病假中南亭... 官舍小亭闲... 和钱员外禁... 酬杨九弘贞... 秋山 渭上偶钓 秋游原上 九日登西原... 闻哭者 新构亭台,... 东坡秋意,... 题玉泉寺 朝回游城南 宿简寂观 咏怀 出山吟 过李生 咏意 山中独吟 湖亭晚望残... 宿简寂观 咏怀 出山吟 过李生 咏意 山中独吟 湖亭晚望残... 邓州路中作 感旧纱帽(... 秋蝶 初下汉江舟... 自蜀江至洞... 狂歌词 郡亭 立春后五日 题小桥前新... 三年为刺史... 赠苏少府 泛春池 寄题盩厔厅... 禁中月 寄元九 早梳头 秋题牡丹丛 将之饶州,... 酬李少府曹... 照镜 新秋 秋夕 送兄弟回雪... 溪中早春 昼寝 城上对月,... 沐浴 仙娥峰下作 春晚寄微之 渐老 郡厅有树,... 感秋怀微之 苦热喜凉 梦与李七、... 秋槿 答元郎中、... 初入峡有感 过昭君村(... 东楼晓 东楼竹 九日登巴台 东坡种花二... 哭诸故人,... 开元寺东池... 步东坡 登龙昌上寺... 庭松 同韩侍郎游... 浩歌行 山鹧鸪 醉后狂言,... 春题华阳观... 城东闲游 再因公事到... 惜玉蕊花,... 长安送柳大... 乱后过流沟... 秘书省中忆... 凉夜有怀(... 草/赋得古... 过高将军墓 代邻叟言怀 宿樟亭驿 寄陈式五兄 咏怀 新磨镜 酬王十八见... 赠别宣上人 酬和元九东... 酬和元九东... 感化寺见元... 开元九诗书... 酬卢秘书二... 题卢秘书夏... 初授赞善大... 重过秘书旧... 重到城七绝... 过颜处士墓 听水部吴员... 赠杨秘书巨... 病中答招饮... 燕子楼三首 初贬官过望... 襄阳舟夜 江夜舟行 途中感秋 逢旧 臼口阻风十... 卢侍御与崔... 舟行阻风,... 岁暮道情二... 听崔七妓人... 代春赠 晚春登大云... 闲游 忆微之伤仲... 霖雨苦多,... 春末夏初闲... 红藤杖(杖... 风雨中寻李... 晚出西郊 夜宿江浦,... 江楼早秋 西楼 寻王道士药... 上香炉峰 箬岘东池 重题 黄石岩下作 江亭夕望 酬元员外三... 登西楼忆行... 赠内子 寻郭道士不... 浔阳春三首... 题韦家泉池 梦亡友刘太... 夜送孟司功 偶宴有怀 对酒 戏答诸少年 风雨晚泊 浔阳秋怀,... 九日醉吟 问韦山人山... 庐山草堂夜... 闻杨十二新... 初除官蒙裴... 洪州逢熊孺... 初著刺史绯... 钟陵饯送 赠内子 寻郭道士不... 浔阳春三首... 题韦家泉池 梦亡友刘太... 夜送孟司功 偶宴有怀 对酒 戏答诸少年 风雨晚泊 浔阳秋怀,... 九日醉吟 问韦山人山... 庐山草堂夜... 闻杨十二新... 初除官蒙裴... 洪州逢熊孺... 初著刺史绯... 钟陵饯送 京使回,累... 感樱桃花,... 即事寄微之 种荔枝 酬严中丞晚... 春至 感春 巴水 初除尚书郎... 恻恻吟 吟元郎中白... 曲江亭晚望 初除主客郎... 中书连直,... 重和元少尹 登龙尾道南... 西省北院新... 酬元郎中同... 初著绯戏赠... 新秋早起,... 寄远 寄山僧(时... 偶题阁下厅 萧相公宅遇... 访陈二 闻夜砧 梨园弟子 邻女 听夜筝有感 代谢好妓答... 寄李苏州,... 闲坐 商山路有感 重感 逢张十八员... 郢州赠别王... 重到江州感... 赠江州李十... 重题(一作... 夜泊旅望 初到郡斋寄... 对酒自勉 醉题候仙亭 腊后岁前遇... 晚岁 和薛秀才寻... 与诸客空腹... 小岁日对酒... 湖中自照 赠沙鸥 馀杭形胜 新秋病起 悲歌 奉和李大夫... 早冬 岁假内命酒... 内道场永讙... 自咏 小童薛阳陶... 双石 宿东亭晓兴 日渐长,赠... 题故元少尹... 别苏州 有感三首 忆旧游(寄... 赠韦处士,... 和微之诗二... 和微之诗二... 和微之诗二... 和微之诗二... 授太子宾客... 酬集贤刘郎... 偶作二首 朝课 书绅 对火玩雪 舒员外游香... 答微之上船... 答微之泊西... 酬微之 酬微之夸镜... 醉封诗筒寄... 祭社宵兴灯... 失鹤 柳絮 酬周协律 题石山人 留题天竺、... 重题别东楼 别周军事 好听琴 远师 忆杭州梅花... 早春晚归 闲出觅春,... 云和 春老 与皇甫庶子... 洛城东花下... 吟前篇,因... 自到郡斋仅... 代诸妓赠送... 对酒吟 早发赴洞庭... 泛太湖书事... 题新馆 西楼喜雪命... 岁暮寄微之... 小舫 苏州柳 偶作 奉送三兄 官宅 莲石 夜游西武丘... 咏怀 晚起 宿灵岩寺上... 江上对酒二... 答次休上人 赠楚州郭使... 初授秘监,... 秘省后厅 秋斋 答苏庶子 早春同刘郎... 寄殷协律(... 和钱华州题... 座上赠卢判... 伊州 答裴相公乞... 北窗闲坐 池上 和集贤刘学... 和刘郎中望... 广府胡尚书... 送鹤与裴相... 镜换杯 冬夜闻虫 双鹦鹉 赠朱道士 闻新蝉赠刘... 病假中庞少... 酬令狐相公... 和春深二十... 对酒五首 老戒 六年秋重题... 赠梦得 陕府王大夫... 别陕州王司... 问江南物 萧庶子相过 叹鹤病 哭微之二首 雪夜喜李郎... 任老 嵩阳观夜奏... 题崔常侍济... 过温尚书旧... 分司初到洛... 赠梦得 陕府王大夫... 别陕州王司... 问江南物 萧庶子相过 叹鹤病 哭微之二首 雪夜喜李郎... 任老 嵩阳观夜奏... 题崔常侍济... 过温尚书旧... 分司初到洛... 尝黄醅新酎... 阿崔 池上小宴问... 闲忙 看采莲 看采菱 和微之十七... 题平泉薛家... 病眼花 府中夜赏 雪后早过天... 天宫阁早春 醉后重赠晦... 咏兴五首 代鹤 哭崔常侍晦... 新秋晓兴 池上清晨候... 北窗三友 和皇甫郎中... 短歌曲 六十六 饱食闲坐 览镜喜老 对琴酒 春寒 小台 睡后茶兴忆... 题文集柜 咏史(九年... 春游 哭师皋 酬牛相公宫... 洛下送牛相... 酬舒三员外... 裴常侍以题... 感旧诗卷 喜照密闲实... 池上闲咏 重修香山寺... 把酒思闲事... 衰荷 池上送考功... 送陈许高仆... 答梦得秋日... 同诸客题于... 答梦得八月... 南浦别 奉和令公绿... 醉赠刘二十... 阴雨 偶作寄朗之 青门柳 为薛台悼亡 早春 咏菊 后宫词 春风 微雨夜行 放言五首·... 宴桃源 除夜 别州民 池上早夏 慈乌夜啼 春雪 初出城留别 秋思 长相思 山泉煎茶有... 夜雨 长相思 早蝉 夏日 一字至七字... 春风 感情 赠梦得 中秋月 闻虫 船夜援琴 和令狐仆射... 太行路-借... 寒食 紫阳花 新栽梅 东城桂三首 种桃杏 寒食夜 北窗竹石 后宫词 雪夜小饮赠... 冬至夜怀湘... 听弹湘妃怨 骠国乐-欲... 喜入新年自... 小岁日喜谈... 西湖留别 除夜 除夜寄弟妹 山石榴寄元... 赠元稹 玩迎春花赠... 秋月 横吹曲辞 诏取永丰柳... 秋游 寄胡饼与杨... 冬夜 浪淘沙 浪淘沙 二月二日 李夫人-鉴... 感兴二首 登观音台望... 秋日 食后 折剑头 读禅经 吴樱桃 夜闻贾常州... 紫薇花 落花 寄湘灵 寒食月夜 读老子 秋思 六月三日夜... 慵不能 醉吟二首 对酒 读李杜诗集... 途中寒食 下邽庄南桃... 长安道 感逝寄远 天可度-恶... 曲江 三月三日 秋游 洛桥寒食日... 望亭驿酬别... 杭州回舫 中隐 啄木曲 一叶落 夜归 琵琶 梦微之(十... 寄李相公、... 答春 司马宅 送春 浪淘沙 寄韬光禅师 阴雨 闰九月九日... 听歌六绝句... 对琴待月 池上早秋 送客归京 岁暮 山枇杷 梦旧 王昭君二首... 长安早春旅... 负冬日 我身 栽松二首 玩新庭树,... 村雪夜坐 古冢狐-戒... 秦中吟十首... 初入太行路 紫藤 杂曲歌辞·... 相和歌辞·... 山中五绝句... 春晚咏怀赠... 早春持斋,... 八月三日夜... 自在 和杜录事题... 老病 雨中招张司... 太湖石 喜罢郡 暮归 醉中对红叶 浔阳春三首... 庾楼新岁 醉后题李、... 苦热题恒寂... 答谢家最小... 秋虫 立春日酬钱... 八月十五日... 冬至宿杨梅... 寒闺夜 感秋寄远 桐花 江上送客 初与元九别... 寄江南兄弟 吾雏 访陶公旧宅 秦中吟十首... 琴曲歌辞·... 陈家紫藤花... 灵岩寺 禽虫十二章 偶吟 逸老(庄子... 听歌六绝句... 病中诗十五... 因梦得题公... 香山避暑二... 思旧 疑梦二首 无梦 和杜录事题... 送客 逢旧 涂山寺独游 夜归 正月三日闲... 柘枝妓 池上夜境 三月三十日... 醉题沈子明... 问杨琼 夏夜宿直 酬韩侍郎、... 立秋日登乐... 紫薇花 醉后戏题 鹦鹉 入峡次巴东 遣怀 雨中赴刘十... 山中与元九... 秋晚 厅前桂 见紫薇花忆... 望江州 江上吟元八... 答山驿梦 微之宅残牡... 庾顺之以紫... 见元九悼亡... 早春独游曲... 曲江忆元九 和友人洛中... 逍遥咏 夜闻歌者(... 秋霁 咏怀 晚燕 读谢灵运诗 清夜琴兴 读史五首 赠友五首 秦中吟十首... 秦中吟十首... 废琴 宴桃源 九老图诗 赠张处士山... 过故洛城 春眠 偶作寄朗之 胡吉郑刘卢... 每见吕南二... 池鹤八绝句... 寄题馀杭郡... 追欢偶作 凭李睦州访... 三月三日祓... 题酒瓮呈梦... 宿香山寺酬... 叹春风兼赠... 寻春题诸家... 残酌晚餐 九年十一月... 八月十五日... 少年问 读庄子 何处堪避暑 秋凉闲卧 题岐王旧山... 秋池 西风 即事 不出门 观幻 见殷尧藩侍... 早寒 送春 闲出 鹦鹉 病中多雨逢... 宿湖中 唤笙歌 答客问杭州 渡淮 急乐世辞(... 新春江次 游坊口悬泉... 问秋光 喜雨 经溱洧 卯时酒 吴中好风景... 题州北路傍... 清明日观妓... 独行 城上 板桥路 玉真张观主... 七言十二句... 忆江柳 荔枝楼对酒 三月三日 题东楼前李... 闻雷 画木莲花图... 听竹枝赠李... 重赠李大夫 三月三日怀... 病起 建昌江 题山石榴花 雨中题衰柳 寄生衣与微... 醉后却寄元... 暮立 春村 感芍药花,... 宿桐庐馆,... 过天门街 三月三十日... 隔浦莲 卧小斋 寄行简 宿东林寺 感镜 念金銮子二... 祇役骆口驿... 秋怀 秋暮西归途... 思归(时初... 新栽竹 自秦望赴五... 夜琴 山下宿 朝归书寄元... 首夏病间 春眠 赠王山人 早秋独夜 采诗官-监... 黑潭龙-疾... 缚戎人-达... 和答诗十首... 寄隐者 虾蟆(和张... 夏旱 感鹤 酬元九对新... 相和歌辞·... 南池 岁夜咏怀,... 和梦得夏至... 狐泉店前作 拜表早出,... 初见刘二十... 雨中访崔十... 寿安歇马重... 醉中见微之... 三谣·朱藤... 玉水记方流 窗中列远岫 寄黔州马常... 赠诸少年 六年立春日... 宿府池西亭 狂吟七言十... 不与老为期 游赵村杏花 池鹤八绝句... 题新涧亭,... 春尽日 送王卿使君... 春池闲泛 饮后戏示弟... 首夏南池独... 樱桃花下有... 题牛相公归... 听歌六绝句... 杨六尚书频... 对酒有怀寄... 过裴令公宅... 会昌元年春... 会昌元年春... 山中五绝句... 在家出家 老病幽独,... 感秋咏意 前有别杨柳... 梦得前所酬... 夜闻筝中弹... 病中诗十五... 病中诗十五... 病中诗十五... 病中诗十五... 早春独登天... 天寒晚起引... 酬梦得暮秋... 东城晚归 酬思黯相公... 寄李蕲州 春日题乾元... 又和令公新... 醉后听唱桂... 寒食日寄杨... 酬皇甫十早... 洛下雪中频... 闲吟赠皇甫... 冬夜对酒寄... 送李滁州 宅西有流水... 惜春赠李尹 酬梦得霜夜... 池上逐凉二... 清明日登老... 春来频与李... 早春题少室... 看嵩洛有叹 偶吟 闲园独赏(... 洛阳堰闲行 老去 夜宴醉后留... 题赠平泉韦... 侍中晋公欲... 三月晦日晚... 题令狐家木... 春池上戏赠... 青毡帐二十... 醉送李二十... 闻歌者唱微... 送杨八给事... 微之敦诗晦... 偶以拙诗数... 西行 犬鸢 和裴侍中南... 老热 岁暮 首夏 咏兴五首 府酒五绝·... 醉吟 座中戏呈诸... 初丧崔儿报... 哭崔儿 天津桥 新雪二首(... 舟中夜坐 桥亭卯饮 苦热 赠邻里往还 夜调琴忆崔... 劝行乐 早出晚归 劝酒十四首... 答梦得闻蝉... 将至东都先... 自咏 弹秋思 劝酒十四首... 答苏六 卧听法曲霓... 元相公挽歌... 听幽兰 琴酒 惜落花 不出 送令狐相公... 听曹刚琵琶... 杨家南亭 代梦得吟 花酒 绣妇叹 曲江有感 酬裴相公题... 闲咏 想归田园 与梦得同登... 宝历二年八... 听琵琶妓弹... 河亭晴望(... 武丘寺路(... 岁日家宴戏... 登阊门闲望 除苏州刺史... 晚春寄微之... 酬杨八 重寄别微之 得湖州崔十... 自感 馀思未尽,... 张十八员外... 席上答微之 日长 玩止水 葺池上旧亭 太湖石 引泉 秋池二首 和微之诗二... 和微之诗二... 和微之诗二... 郡斋旬假始... 正月十五日... 与诸客携酒... 重酬周判官 木芙蓉花下... 湖上夜饮 孤山寺遇雨 湖亭晚归 戏题木兰花 宿竹阁 郡楼夜宴留... 宿阳城驿对... 闺妇 与沈、杨二... 惜小园花 久不见韩侍... 妻初授邑号... 初加朝散大... 连雨 待漏入阁书... 醉后 伤春词 独眠吟二首 闺怨词三首 别桥上竹 春江 冬至夜 东楼招客夜... 送萧处士游... 东城春意 对镜吟 吴宫辞 三月三日怀... 山枇杷 答微之 衰病 点额鱼 梦微之(十... 清明日送韦... 除忠州,寄... 答元八郎中... 寄微之 衰病 刘十九同宿... 得行简书,... 浔阳春三首 晚题东林寺... 九江春望 编集拙诗成... 戏问山石榴 闲吟 昭君怨 罗子 西河雨夜送... 偶然二首 正月十五日... 早发楚城驿 闻李十一出... 阶下莲 游宝称寺 移山樱桃 卢侍御小妓... 强酒 岁晚旅望 武关南见元... 雨夜忆元九 答劝酒 重伤小女子 重到城七绝... 重到城七绝... 渭村酬李二... 九日寄行简 得钱舍人书... 寒食夜有怀 眼暗 酬和元九东... 酬和元九东... 答刘戒之早... 和钱员外早... 禁中九日对... 题李十一东... 问淮水 客中守岁(... 感月悲逝者 长安正月十... 重到毓村宅... 客中月 遣怀 蚊蟆 东城寻春 南宾郡斋即... 早蝉 首夏 江楼闻砧(... 寄微之三首 西原晚望 喜友至留宿 对酒 梦裴相公 禁中秋宿 赠言 清调吟 宿蓝溪对月... 夜琴 垂钓 望江楼上作 截树 答崔侍郎、... 游石门涧 睡起晏坐 晚燕 栽杉 岁暮 酬吴七见寄 酬张十八访... 闻庾七左降... 晚春酤酒 隐几 前庭凉夜 首夏同诸校... 秦吉了-哀... 盐商妇-恶... 青石-激忠... 道州民-美... 昆明春-思... 法曲-美列... 杂感 浔阳三题·... 文柏床 悲哉行 问友 伤唐衢二首 登乐游园望 杂兴三首 京兆府新栽... 杂曲歌辞·... 杂曲歌辞·... 杂曲歌辞·... 杂曲歌辞·... 游小洞庭 陈家紫藤花... 城西别元九 游小洞庭 城西别元九 和裴相公傍... 寄题上强山... 翻经台(见... 宿池上 新池 宿诚禅师山... 惜花 宿张云举院 寒食日过枣... 毛公坛 和柳公权登... 招韬光禅师... 闲游 与裴华州同... 别杨同州后... 赠郑尹 夜题玉泉 梦得得新诗 西还寿安路... 小庭寒夜寄... 初冬即事忆... 池畔闲坐,... 和河南郑尹... 送张常侍西... 除夜言怀,... 福先寺雪中... 送刘郎中赴... 送滕庶子致... 听芦管 喜雨 南阳小将张... 不能忘情吟 齿落辞 无可奈何歌 三谣·蟠木... 自诲 大社观献捷... 禽虫十二章 予与山南王... 咏身 六年立春日... 能无愧 新秋夜雨 和李相公留... 感所见 欢喜二偈 胡吉郑刘卢... 每见吕南二... 闲眠 得潮州杨相... 喜裴涛使君... 狂吟七言十... 道场独坐 酬寄牛相公... 开龙门八节... 不与老为期 戏问牛司徒 问诸亲友 初致仕后戏... 游赵村杏花 病疮 读道德经 予与山南王... 咏身 能无愧 春眠 新秋夜雨 和李相公留... 寄黔州马常... 感所见 赠诸少年 欢喜二偈 闲眠 得潮州杨相... 喜裴涛使君... 道场独坐 酬寄牛相公... 开龙门八节... 戏问牛司徒 问诸亲友 初致仕后戏... 病疮 答客说 客有说(客... 送后集往庐... 谈氏小外孙... 池鹤八绝句... 池鹤八绝句... 池鹤八绝句... 池鹤八绝句... 池鹤八绝句... 池畔逐凉 醉中得上都... 游丰乐招提... 夏日与闲禅... 招山僧 对新家酝玩... 酬南洛阳早... 会昌二年春... 出斋日喜皇... 题石泉 滩声 卯饮 岁暮夜长病... 新小滩 寒亭留客 览卢子蒙侍... 李留守相公... 南侍御以石... 送敏中新授... 和敏中洛下... 宴后题府中... 池上寓兴二... 送毛仙翁(... 感旧 不出门 晚起闲行 对酒闲吟,... 梦上山(时... 闲坐看书,... 闲题家池,... 亭西墙下伊... 官俸初罢,... 遇物感兴因... 戒药 自题小园 洗竹 和梦得洛中... 夏日闲放 池上幽境 游平泉宴浥... 小阁闲坐 立秋夕凉风... 闲乐 听歌六绝句... 听歌六绝句... 听歌六绝句... 赠思黯 雪朝乘兴欲... 雪暮偶与梦... 寄潮州杨继... 偶吟自慰兼... 新涧亭 早热 百日假满,... 会昌元年春... 会昌元年春... 会昌元年春... 自戏三绝句... 自戏三绝句 山中五绝句... 山中五绝句... 山中五绝句 山下留别佛... 寄题庐山旧... 早入皇城赠... 题香山新经... 五年秋病后... 继之尚书自... 夜凉 和杨尚书罢... 足疾 宣州崔大夫... 时热少客,... 开成大行皇... 谈氏外孙生... 病中辱崔宣... 春尽日宴罢... 送唐州崔使... 残春晚起,... 春暖 皇甫郎中亲... 老病相仍以... 病后寒食 强起迎春,... 卧疾来早晚 病入新正 对镜偶吟,... 近见慕巢尚... 戏礼经老僧 斋戒 见敏中初到... 感旧石上字 感苏州旧舫 酬梦得见喜... 雪后过集贤... 岁暮病怀赠... 病中诗十五... 病中诗十五... 病中诗十五... 病中诗十五... 病中诗十五... 长洲曲新词 送苏州李使... 问皇甫十 书事咏怀 西楼独立 四年春 自罢河南已... 初冬即事呈... 三年冬随事... 听歌 天宫阁秋晴... 得杨湖州书... 苏州故吏 杪秋独夜 慕巢尚书书... 九月八日酬... 与牛家妓乐... 咏怀寄皇甫... 谢杨东川寄... 题谢公东山... 酬梦得早秋... 雨后秋凉 久雨闲闷,... 奉和思黯相... 早夏晓兴赠... 奉和裴令公... 酬梦得以予... 自题酒库 送蕲春李十... 奉和思黯自... 早春忆游思... 戏赠梦得,... 新岁赠梦得 酬裴令公赠... 戏答思黯(... 闲适 看梦得题答... 令狐相公与... 又戏答绝句... 酬思黯戏赠... 梦得卧病,... 分司洛中多... 和东川杨慕... 岁除夜对酒 长斋月满寄... 送卢郎中赴... 烧药不成命... 偶作 和裴令公南... 感事 喜小楼西新... 同梦得暮春... 晚春欲携酒... 赠梦得 春夜宴席上... 令公南庄花... 池上早春,... 六十六 闲游即事 杨六尚书新... 与梦得偶同... 对酒劝令公... 酬令公雪中... 雪中酒熟,... 初冬月夜得... 吴秘监每有... 长斋月满携... 答梦得秋庭... 偶于维扬牛... 酬梦得穷秋... 和令公问刘... 斋戒满夜,... 喜梦得自冯... 晓眠后寄杨... 病中赠南邻... 尝酒听歌招... 秋霖中奉裴... 题龙门堰西... 初入香山院... 赠谈客 以诗代书,... 老夫 春尽日天津... 喜杨六侍御... 酬郑二司录... 雨中听琴者... 早春即事 家园三绝 又题一绝 裴令公席上... 喜见刘同州... 闲卧寄刘同... 新亭病后独... 自咏 自题小草亭 奉和裴令公... 从同州刺史... 咏怀 将归渭村先... 即事重题 酒熟忆皇甫... 韦七自太子... 寄杨六侍郎... 诏授同州刺... 刘苏州寄酿... 龙门送别皇... 小宅 南塘暝兴 池上即事 种柳三咏 和刘汝州酬... 和杨同州寒... 路逢青州王... 罗敷水 往年稠桑曾... 过永宁 利仁北街作 寄李相公 送姚杭州赴... 冬初酒熟二... 和同州杨侍... 送宗实上人... 答皇甫十郎... 杨柳枝二十... 集贤池答侍... 和韦庶子远... 醉游平泉 对晚开夜合... 晓上天津桥... 早秋登天宫... 重戏答 重戏赠 戏答林园 代林园戏赠 代琵琶弟子... 问少年 送兖州崔大... 奉酬侍中夏... 哭崔二十四... 初夏闲吟,... 新秋喜凉 春早秋初,... 闲卧 寄明州于驸... 诗酒琴人例... 喜闲 代鹤答 问鹤 送刘五司马... 奉和晋公侍... 宿天竺寺回 早夏游平原... 早服云母散 玉泉寺南三... 西街渠中,... 拜表回闲游 题王家庄临... 且游 送常秀才下... 家酿新熟每... 池边 玩半开花赠... 感春 营闲事 早春招张宾... 负春 尝新酒忆晦... 早春忆苏州... 刘苏州以华... 蓝田刘明府... 喜刘苏州恩... 同诸客嘲雪... 送舒著作重... 香山寺二绝 秋夜听高调... 自问 醉别程秀才 送考功崔郎... 和高仆射罢... 凉风叹 赠草堂宗密... 和梦得 酬李二十侍... 问支琴石 睡觉偶吟
最新收录:

暂未开通

白居易
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原名 白居易 别 名 诗王,诗魔,白二十二


乐天 香山居士


所处时代 唐朝 出生地 河南新郑


出生日期 772年2月28日 逝世日期 846年9月8日


主要成就 新乐府运动主要倡导者、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主要作品 白氏长庆集,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墓 地 洛阳香山白园 祖 籍 山西太原

白居易白居易基本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唐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  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罢校书郎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县(今西安周至县)尉。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22年,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晚期的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  于846年8月去世,赠尚书右仆射,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  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白居易人物生平


  

出生乱世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便发生动乱,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白锽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建中元年(780年),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建中三年(782年),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人送往宿州符离安居。建中四年(784年),因中原发生二帝四王之乱,白居易家又逃到越中。贞元二年(786年),白居易在江南得知有进士科,便刻苦读书。  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贞元七年(791年),他回到符离。后白季庚升任襄州别驾,他随父至襄阳。贞元十年(794年),父亲死于襄阳,白居易回符离,为父守丧。贞元十四年(798年),其兄白幼文出任饶州浮梁县主簿,他随兄至浮梁,而其家迁往洛阳。贞元十六年(800年),自浮梁至洛阳省母。贞元十八年(802年)入长安,同年冬参加吏部举行的书判拔萃科,翌年与元稹等一起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贞元二十年(804年),他将全家搬到关中,定居下邽县义津乡金氏村。

  

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罢校书郎。同年四月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厔县(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迎娶杨虞卿从妹为妻。810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离职丁忧,归下邽。814年回长安,授太子左赞善大夫。

  任左拾遗时,白居易认为自己受到喜好文学的皇帝赏识提拔,故希望以尽言官之职责报答知遇之恩,因此频繁上书言事,并写大量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希望以此补察时政,乃至于当面指出皇帝的错误。白居易上书言事多获接纳,然而他言事的直接,曾令唐宪宗感到不快而向李绛抱怨:“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李绛认为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而劝谏宪宗广开言路。

  

贬谪江州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在忠州任职的时间,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  同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白居易的母亲虽因看花坠井去世,然而白居易早有许多咏花之作,而依宋代的纪录,新井诗作于元和元年左右(新井诗今已失传),可见此事不能构成罪名。他被贬谪的主因,很可能与他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有关。贬谪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的心,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去的火花了。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任职苏杭

  820年冬,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821年,加朝散大夫,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绯色即朱色,为五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转上柱国,又转中书舍人。822年,白居易上书论当时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于是请求到外地任职,7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10月到任。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824年5月,任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秋天至洛阳,在洛阳履道里购宅。825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5月到任。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在杭州刺史任内,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以解决杭州人饮水问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因此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钱塘湖石记》,将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与注意事项,刻石置于湖边,供后人知晓,对后来杭州的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响。离任前,白居易将一笔官俸留在州库之中作为基金,以供后来治理杭州的官员公务上的周转,事后再补回原数。当这笔基金一直运作到黄巢之乱时,当黄巢抵达杭州,文书多焚烧散失,这笔基金才不知去向。

  西湖有白堤,两岸栽种有杨柳,后世误传这即是白居易所修筑的堤,而称之为白公堤。事实上这道“白堤”在白居易来杭州之前已存在,当时称为“白沙堤”,且见于白居易的诗作之中。

  当白居易在杭州时,元稹亦从宰相转任浙东观察使,浙东、杭州相去并非太远,因而二人之间有许多往还的赠答诗篇。当白居易任满离开杭州时,元稹要求白居易交出全部的作品,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

  在苏州刺史任内,白居易为了便利苏州水陆交通,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晚年去世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830年12月,任河南尹。831年七月元稹去世。832年,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元家给白居易润笔的六七十万钱,白居易将全数布施于洛阳香山寺。833年,因病免河南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835年,被任命为同州刺史,辞不赴任,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洛阳。839年10月得风疾。841年,罢太子少傅,停俸。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映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坊宅园  ,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

  

安逝洛阳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


白居易主要成就


  

官场

  

翰林学士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

  

江州司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现九江)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文学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白居易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创作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品风格

  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


白居易人物评价


  

史书评价

  

旧唐书

  “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就文观行,居易为优。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

  赞曰:“文章新体,建安、永明。沈、谢既往,元、白挺生。但留金石,长有茎英。不习孙吴,焉知用兵?”

  

新唐书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呜呼!居易其贤哉!”

  

唐才子传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实,为《六帖》,及述作诗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针集》三卷,并行于世。

  

历代评价

  

唐代

  唐宣宗有吊白居易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此诗可作为白居易一生的概括。

  

五代及宋

  新、旧唐书对于白居易的评价亦有不同。旧唐书对于白居易的文学成就给予高度的肯定:“昔建安才子,始定霸于曹、刘;永明辞宗,先让功于沈、谢。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就文观行,居易为优,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新唐书描述白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又说:“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然而新唐书对白居易的人品则给予极高的肯定:“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鸣呼,居易其贤哉!”这种评价的变迁可能与宋代古文运动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

  苏轼对白居易的评价也有不一致处。苏轼曾提出“元轻白俗”的说法,对元白的诗风颇有微词。然而后来却常以白居易自比,例如“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又如“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苏轼对白居易的诗作,也有“白公晚年诗极高妙。”的评语。

  

辽金元三代

  元好问:“并州未是风流域,五百年中一乐天。”在《论诗三十首》“一语天然万古新”句下,元好问自注:“陶渊明,晋之白乐天。”

  

明清

  袁宗道以“白苏斋”为斋名,并有《咏怀效白》的诗作。

  清代主张性灵说的袁枚亦给予白居易极高的评价。

  清乾隆皇帝敕编的《唐宋诗醇》对白居易的诗文与为人均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白居易“实具经世之才”,并认为官员应以白居易的诗“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作为座右铭。

  

近现代

  胡适赞扬以白居易与元稹为领袖的文学革新运动,认为可以达到以诗歌造成舆论,而有助于改善政治。因为陈独秀与胡适提倡新文学运动,在提倡白话、不避俗字俗语的风气下,白居易的诗歌因而很受推崇。包括陈寅恪、刘大杰、钱基博等,都给予白居易极高的评价。然而钱钟书对白居易的评价则不高。

  

他国评价

  白居易的文集在日本受到高度评价。平安时代,菅原道真写汉诗,当时渤海国的人见到道真的诗,认为与白居易的诗很像,这评语令道真很高兴,还特别记载下来,引以为荣。


白居易轶事典故


  

投诗顾况

  白居易为了应举而初来长安之际,带着《赋得古原草送别》谒见著作(官职名)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的姓名,然后注视着白居易,打趣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然后读诗,读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不禁大为赏叹,说:“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白居易由此一举成名。

  有学者指出,顾况在贞元五年(789年)被贬为饶州司户,后又至苏州,而白居易尚未至长安应举,因此如有投诗顾况之事,应发生于饶州或苏州,而非长安。

  

自酿美酒

  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素口蛮腰

  素口蛮腰,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白居易六十多岁时,他得了风疾,半身麻痹,于是他卖掉那匹好马并让樊素离开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马反顾而鸣,不忍离去。樊素也伤感落泪说:“主人乘此骆五年,衔撅之下,不惊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栉之间,无违无失。今素貌虽陋,未至衰摧。骆力犹壮,又无 。即骆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双去,有去无回。故素将去,其辞也苦;骆将去,其鸣也哀。此人之情也,马之情也,岂主君独无情哉?”

  但在白居易70岁时,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写道:“两枝杨柳小楼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归归去后,世间应不要春风。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掩独扉;病与乐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时归。”

  

藏书故事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参与整理国家藏书。后擢翰林学士。元和十年(815)贬为江州司马。文宗即位,迁刑部尚书。武宗时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退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他对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 有卓著的贡献。在整理集贤院藏书时,使他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藏书,对他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私家藏书颇富,建有藏书楼,名“池北书库”。他曾作《池上篇》,言其“罢刑部侍郎时,有栗千斗,书一车”。著有《白氏长庆集》等。他曾以自己藏书为基础,编撰了一部词语佳句类书《白氏经史事类六帖》(又名《白氏六帖》),分为1 367门。宋代黄鉴著《杨文公谈苑》记载:“人言白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瓶数千,各题门目,作七层架,列置斋中。命诸生采集其事类,投瓶中。倒取之,抄录成书。”可见《白氏六帖》在最初搜集资料时,就开始以类汇集。另编有《元白因继集》《刘白唱和集》《洛下游赏宴集》(又名《洛中集》)等。

  

竹筒寄诗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与邻近的几位刺史钱徽、李穰及浙东观察使元稹以诗唱和,来往传递都以竹筒盛诗,是为诗筒的典故。

  

句传鸡林

  唐代新罗(鸡林) 商人来唐贸易时,尽力搜集购买白居易的诗,他们说,自己国家的宰相出百 (一作“一”) 金换一篇白诗,其中伪托的,宰相也能分辨出来。元稹感慨:“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


白居易亲属成员


  

祖父:白湟

  ---

  

祖母:薛氏

  ---

  

父亲:白季庚

  ---

  

母亲:陈氏

  坊州鄜城县令陈润之女

  

长兄:白幼文

  ---

  

三弟:白行简

  ---

  

配偶:杨氏

  杨虞卿的从妹

  

养子:白景受

  过继白幼文之子。官至孟怀观察支使,生白邦翰。

  

大女儿:金銮子

  早亡,白居易为其撰写过《金銮子晬日》与《念金銮子两首》

  

二女儿:阿罗

  嫁与谈弘谟,生有一女一男,丈夫早逝后回到父亲身边。白居易为其撰写过《吾雏》,亦为其子女写过生日庆诗《小岁日喜谈氏外孙女孩满月》与《谈氏外孙生三日喜是男偶吟成篇兼戏呈梦得》

  

三子:白阿崔

  早亡,白居易有诗《阿崔》《哭崔儿》与《初丧崔儿报微之晦叔》

  

孙子:白邦翰

  司封郎中。白邦翰生白思齐。

  

曾孙:白思齐

  郑州录事参军


白居易家世争议


  白居易自撰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对其远祖世系等问题,与《新唐书》《旧唐书》本传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相关记载,均存在较多矛盾。白居易的远祖问题错综复杂。一为出自芈姓。白居易在为其祖父写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即自称:“白氏芈姓,楚公族也”,其高祖是北齐五兵尚书白建。不过,白居易的这类提法,在当时就被李商隐怀疑。二为出自姬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白建乃后周弘农郡守,“白氏出自姬姓”,为周太王之后。但周在西北,楚位于中南,两地距离甚远,这个分歧自宋就有学者考辨,清人汪立名《白香山年谱》也曾指出这个矛盾。因此,这一说法,今人多不取。白居易之所以附会祖宗,并非“疏于考史”,其难言之隐大约是迫于当时阀阅观念浓厚,因此不惜采用附会手段,以自我提高其门第。

  陈寅恪推测,白氏与西域之白或帛有关。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中也持这种意见,并经进一步考证后认为白氏祖先是西域龟兹国的王族。因龟兹国境内有白山,因此汉朝赐其王姓“白”。1982年,顾学颉发表《白居易世系、家族考》,进一步发展陈寅恪的观点,并提出更为坚实的材料。次年,魏长洪发表《白居易祖籍新疆库车摭谈》,从总体上支持了陈寅恪、顾学颉等人的论点,并认为白居易的祖籍在今新疆的库车地区。经过考证,薛宗正认为,白氏王族出身的白孝德在“安史之乱”中,统率一支龟兹军队到内地勤王平叛,并终老于唐境,封昌化郡王,死后追赠太子太保。白居易就是白孝德的后裔。


白居易后世纪念


  

白居易墓《白园》

  白园是白居易的墓园,位于龙门东山的琵琶峰。白居易在诗里曾说,“门前常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百余步。”白园的设计已八九分的接近于此了。

  白园迎门的是青谷区。夹道两旁是青色的竹子,悬瀑溅出悦耳的水声,荷花池飘送着夏日的清凉。听伊亭和松风亭模仿唐代的建筑设计,“亭”通“停”,提醒游客停下脚步感受山谷的幽静。时间在山水间是慢的。听伊亭又叫草亭,因那首妇孺皆知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而建。

  墓体区在琵琶峰顶,有墓冢和自然石卧碑等。中外仰慕白居易的游客和族裔都在此立石纪念。其中有块石碑用中文和日文刻着“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你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你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你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

  

纪念碑

  白园旁边还增添了一些新的纪念碑石。最醒目的莫过于日本人捐立的两块石碑。一块立于1995年,落款为4个日本人,上书“樱献”,旁边有一行小字碑文,以诗的语言表达着对诗人的怀念。

  另一块碑立于1988年,落款为“日本中国文化显彰会”,并署了几个人名。碑文用中文日文两种文字书写,内容为:“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白居易被日本人作如此评价,恐怕在古诗人中也是独树一帜,对一般游客来说也是难以想象的,可见白居易的世界性影响。




查辞海 chacihai.com 浙ICP备1900176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