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辞海百科
张籍诗词作品集:
秋思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凉州词三首·其三 凉州词三首 春别曲 成都曲 寒食 没蕃故人 征妇怨 野老歌/山农词 短歌行 忆远 酬朱庆馀 采莲曲 江南春 秋山 牧童词 重阳日至峡道 塞下曲 行路难 蓟北旅思/送远人 思远人(一作寄远客) 宫词 同严给事闻唐昌观玉蕊近有仙过,因成绝句二首 咏怀 沙堤行·呈裴相公 送远曲 山禽 无题(一作刘禹锡诗,题云踏歌词) 南归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琵琶台 相和歌辞·采莲曲 苏州江岸留别乐天(一作白居易诗) 古树 古苑杏花 夜到渔家(一作宿渔家) 送元八 赠王侍御 送稽亭山寺僧 书怀寄王秘书 宿江店 将军行 永嘉行 寄远曲 相和歌辞·猛虎行 送许处士 昆仑儿 送施肩吾东归 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 赠贾岛 赠殷山人 湘江曲 秋夜长 春日行 陇头行 北邙行(一作白邙山) 相和歌辞·短歌行 相和歌辞·楚妃叹 赋花 寒食忆归 弱柏院僧影堂 华山庙 题僧院 答鄱阳客药名诗 寻仙 刘兵曹赠酒 华清宫 同韩侍御南溪夜赏 赠姚合 邻妇哭征夫 别客 送僧往金州 寄徐晦 送元宗简 送蜀客 寄西峰僧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流杯渠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梅溪 寄白二十二舍人 送李司空赴镇襄阳 寄苏州白二十二使君 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守 太白老人 朝日敕赐百官樱桃 赠赵将军 逢王建有赠 送枝江刘明府 喜王起侍郎放牒 送李馀及第后归蜀 寄元员外 罔象得玄珠 省试行不由径 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 使至蓝谿驿,寄太常王丞 晚秋闲居 送人任济阴(一作送人往济南) 送李评事游越 过贾岛野居 送海南客归旧岛 送闽僧 出塞(一作塞上曲) 送南迁客 听夜泉 祭退之 病中寄白学士拾遗 寄韩愈 城南 学仙 离妇 野居 忆远曲 春水曲 寄菖蒲 泗水行 远别离 贾客乐 白头吟 少年行 董逃行 白鼍鸣 别离曲 猛虎行 寄衣曲 杂歌谣辞·吴楚歌(一曰燕美人歌) 杂曲歌辞·行路难 杂曲歌辞·春日行 杂曲歌辞·妾薄命 舞曲歌辞·白纻歌 相和歌辞·乌栖曲 相和歌辞·江南曲 横吹曲辞·关山月 横吹曲辞·陇头(一曰陇头水)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朱鹭 宿天竺寺,寄灵隐寺僧 重平驿作 赠道士(一作剡溪逢茅山道士) 蛮中 玉真观 题故僧影堂 山中酬人 逢贾岛 赠王建 赠施肩吾 寺宿斋 病中酬元宗简 题方睦上人月台观 吴楚歌词 答元八遗纱帽 倡女词 闲游(一作题山寺僧院) 题渭北寺上方 寄王侍御(一作奉御) 寄宋景 同白侍郎杏园赠刘郎中 寄李渤 寄朱、阚二山人 春日早朝 送梧州王使君 闲游 崔驸马养鹤 弟萧远雪夜同宿 寄府吏 玉仙馆 赠主客刘郎中 使行望悟真寺 同韦员外开元观寻时道士 九华观看花 唐昌观看花 和长安郭明府与友人县中会饮 和裴仆射看樱桃花 和崔驸马闻蝉 寄故人 法雄寺东楼 酬藤杖 答刘明府 登楼寄胡家兄弟 赠李司议 感春 送陆畅 送客游蜀 忆故州 答开州韦使君寄车前子 寻徐道士 送晊师 题杨秘书新居 送律师归婺州 招周居士 赠任道人 送辛少府任乐安 送萧远弟 逢故人 赠华严院僧 答刘竞 患眼 哭孟寂 哭丘长史 与贾岛闲游 题玉像堂 喜王六同宿 寄白学士 蛮州(一作杜牧诗,题云蛮中醉) 美人宫棋 宿山祠(一作宫山祠) 送元结 别于鹄 岸花 野田 泾州塞 题晖师影堂 惜花 禅师(一作西峰顶) 送远客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上士泉瓶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绣衣石榻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隐月岫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胡芦沼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竹岩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桃坞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盘石磴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茶岭 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宿云亭 赠项斯(一作王建诗,题云赠贾岛) 酬浙东元尚书见寄绫素 寒食看花 送友人卢处士游吴越 送李仆射愬赴镇凤翔 送金少卿副使归新罗 同将作韦二少监赠水部李郎中 寄陆浑赵明府 罗道士 送从弟濛赴饶州 寄虔州韩使君 胡山人归王屋,因有赠 寄孙洛阳格(一作寄洛阳孙明府) 送汀州源使君 寄王六侍御 送邵州林使君 送吴炼师归王屋 送浙西周判官(一作送浙东周阮范判官) 田司空入朝 赠别王侍御赴任陕州司马(一作赠王司马赴陕州) 赠阎少保 送白宾客分司东都 酬杭州白使君,兼寄浙东元大夫 赠孔尚书 拜丰陵 贺秘书王丞南郊摄将军 送郑尚书赴广州 赠李杭州 寄梅处士 寄令狐宾客 赠商州王使君 寄和州刘使君 和裴司空酬满城杨少尹 寒食内宴二首 送和蕃公主 送侯判官赴广州从军 哭元九少府 送杨少尹赴满城 新除水曹郎,答白舍人见贺 送韩侍御归山 送杨少尹赴凤翔 移居静安坊,答元八郎中 哭胡十八遇 送从弟彻东归 哭丘长史 赠王秘书 送从弟删东归 赠令狐博士 书怀 赠王司马 送杨州判官(一作赠茅山杨判官) 题韦郎中新亭 赠道士宜师(一作赠广宣师) 书怀寄元郎中 早朝寄白舍人、严郎中 酬秘书王丞见寄(一作酬王秘书闲居见寄) 谢裴司空寄马(一作蒙裴相公赐马,谨以诗谢) 赠王秘书 赠梅处士 送裴相公赴镇太原 和李仆射西园 夏日可畏(一作丘为诗) 新城甲仗楼 徐州试反舌无声 送郑尚书出镇南海(各用来字) 和令狐尚书平泉东庄近居李仆射有寄十韵 和卢常侍寄华山郑隐者 酬李仆射晚春见寄 和李仆射雨中寄卢、严二给事 寒食书事二首 岳州晚景 送安法师 送友生游峡中 老将 奉和陕州十四翁中丞寄雷州二十二翁司户之作 冬夕 赠箕山僧 春日留别(一作惜别) 旧宫人 赠任懒 寄孙冲主簿 江头 不食仙姑山房 经王处士原居 庄陵挽歌词三首 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 和裴司空以诗请刑部白侍郎双鹤 和户部令狐尚书喜裴司空见招看雪 使回留别襄阳李司空 和裴司空即事通简旧僚 寄灵一上人初归云门寺 题清彻上人院 寒食夜寄姚侍郎 送李骑曹灵州归觐 和周赞善闻子规 赠太常王建藤杖笋鞋 早春闲游 题李山人幽居 送安西将 寄汉阳故人 赠海东僧 留别江陵王少府 送严大夫之桂州 早春病中 和李仆射秋日病中作 春日李舍人宅见两省诸公唱和,因书情即事 和裴仆射朝回寄韩吏部 酬白二十二舍人早春曲江见招 和裴仆射移官言志(一作和裴仆射寄韩侍郎) 酬韩祭酒雨中见寄 和陆司业习静寄所知 夏日闲居 晚春过崔驸马东园 酬孙洛阳 寄昭应王中丞 闲居 夏日闲居 送郑秀才归宁 送僧游五台兼谒李司空(作送颢法师往太原兼谒李司空) 赠姚合少府 酬韩庶子 送朱庆馀及第归越 送从弟戴玄往苏州 登城寄王秘书建 游襄阳山寺 送闲师归江南 舟行寄李湖州 宿邯郸馆寄马磁州(一作宿邯郸寄磁州友人) 宿广德寺寄从舅 送新罗使 登咸阳北寺楼(一作登感化寺楼) 送韦评事归华阴 灵都观李道士 答僧拄杖 哭山中友人 霅溪西亭晚望(一作霅溪远望) 送友人归山 隐者 送徐先生归蜀 夜宿黑灶溪 寄紫阁隐者 岭表逢故人 送南客 山中秋夜 律僧 送防秋将 寄友人 征西将 山中赠日南僧 送远客 襄国别友 送蛮客 宿临江驿(一作宿江上,一作宿溪中驿) 送流人 不食姑(一作赠山中女道士) 送远使 思江南旧游 赠辟谷者 送越客 送宫人入道 望行人(一作秋闺) 赠同溪客 蓟北春怀 渔阳将 山中古祠 江陵孝女 别鹤 西楼望月 董公诗 野寺后池寄友 雨中寄元宗简 赠姚怤 献从兄 寄别者 怀友 夜怀 怀别 奉和舍人叔直省时思琴 惜花 哭于鹄 别段生 卧疾 赠别孟郊 沈千运旧居 三原李氏园宴集 惜花 杂怨 西州 废瑟词 长塘湖 新桃行 云童行 湖南曲 樵客吟 江村行 废居行 雀飞多 乌栖曲 春堤曲 寒塘曲 离宫怨 楚妃怨 山头鹿 宛转行 促促词 乌夜啼引 江南行 楚宫行 朱鹭 妾薄命 车遥遥 羁旅行 送远曲 春江曲 洛阳行 楚妃叹 关山月 吴宫怨 伤歌行(元和中,杨凭贬临贺尉) 宴客词 各东西 古钗叹 求仙行 筑城词 白纻歌 杂歌谣辞 杂曲歌辞·春江曲 杂曲歌辞·秋夜长 杂曲歌辞·筑城曲 杂曲歌辞·别离曲 杂曲歌辞·远别离 杂曲歌辞·车遥遥 杂曲歌辞·少年行 杂曲歌辞·伤歌行 琴曲歌辞·宛转行 琴曲歌辞·乌夜啼引 琴曲歌辞·别鹤 相和歌辞·贾客乐 相和歌辞 相和歌辞 相和歌辞·楚妃怨 横吹曲辞·望行人 春堤曲 上士泉瓶 赠海东僧 没蕃故人
最新收录:

暂未开通

张籍
张籍简介

全 名 张籍

张籍张籍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张籍张籍的轶事


  据冯贽《云仙散录》中记载,晚唐诗人张籍曾因为迷恋杜甫诗歌,把杜甫的名诗一样一样地烧掉,烧完的纸灰拌上蜂蜜,一天早上吃三匙。一天,张籍的朋友来拜访他,看到张籍正在拌纸灰,很是不解,就问道:“张籍,你为什么把杜甫的诗烧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张籍说:“吃了杜甫的诗,我便能写出和杜甫一样的好诗了!”好友哈哈大笑。


张籍张籍的生平


  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至和州,访张籍。贞元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荐张籍,贞元15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年)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年),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年),迁国子司业。

  南唐末年张洎收集张籍诗400多首,钱公辅名为《木铎集》12卷。南宋末年汤中以家藏元丰八年写本为主,兼以各本校定,编为《张司业集》8卷,附录1卷,魏峻刊刻于平江。今传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张文昌文集》 4卷,共收诗317首。明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卷,共收诗450多首,《四部丛刊》曾据以影印。

  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它为底本,并参照现存各本进行校勘删补,编成《张籍诗集》8卷,共收诗480多首。另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籍有《论语注辨》2卷。


张籍张籍的诗集


  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 如《采莲曲》、《江南曲》。

  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其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有时沿用旧题也能创出新意。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他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

  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张籍诗集》。

   诗人



查辞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备1900176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