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康有为相关组词:

措置有方 正当防卫行为 为政不在多言 轨外行为 有一腿 国有林 瓜代有期 邱为 行为表现标准 健康的心理 行为样本 行为评量 有袋动物 以目标计划为根基的学习 行为问题处理 有效教学论 婚前健康检查 社会及沟通行为 理性─情绪─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法(behavior_therapy) 行为学派学习理论 适应行为的评量 有条件的契约 有效教学 认知行为治疗 康米纽斯 健康的生活 认知行为矫正(cognitive_behavior_modification) 行为改变技术 行为课程教学法 行为主义的教育思潮 行为目标 行为控制原则 行为改变模式 健康体适能 健康的身体 有效动力经营模式 行为主义取向 问题行为界定模式 幼儿行为改变技术 没有过 此有 版权所有 若有还无 各有各的 谈吐有致 公有林 有血性 为民喉舌 德必有邻 匏有苦叶 有恃不恐 有眼不识荆山玉 歃血为誓 有线电视 乌有子虚 有天无日头 有求斯应 有目咸睹 胸有甲兵 面有难色 有头脑 没有人 有瞽 有駜 有女同车 康庄之衢 生而不有 所有权状 为之奈何 为公 江有汜 还没有 隰有苌楚 大有来头 蓬荜有辉 不为米折腰 所有人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有眼光 上天有好生之德 有偿行为 略有耳闻 斩木为兵 行为主义 为万世开太平 民以食为本 煮海为盐 有效力 颇不以为然 有量 不以为忤 情有独锺 没有来历 固有道德 不得有误 徒有其表 书中自有颜如玉 为生民立命 为天地立心 

康有为基本信息介绍

   简体: 康有为
   繁体: 康有為
   拼音: kang you wei
   读音: kāng yǒu wéi
   英语: 
   近义词: 
   反义词: 
   单字解释: 
   造句: 康有为造句
   组词,组成语: 

康有为解释

康有为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教育Wiki编版


1: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戊戌政变后易号更生晚号更甡别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生于清咸丰八年卒于1927年广东南海县人所以又称为康南海或南海先生。
  其家学渊源可说世以理学传家父亲、祖父、高曾祖等对于朱子之学相当有研究。他幼时即很聪明六岁入私塾随祖父赞修受教习程、朱理学。十八岁时追随粤中大儒朱次琦为师在六年期间对于经史义理辞章等都下功夫钻研。朱次琦死后康有为在广州认识川人廖平受其影响乃专攻公羊学。光绪八年(1882)康有为参加顺天的乡试没有录取在返回广州途中经过上海买了很多江南制造局和西方教会所翻译的书于光绪九年至十三年间在南海西樵山自学五年奠定他的科学知识与对于西方学问的基础。
  光绪十七年(1891)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办长兴学舍亲手订〔长兴学记〕作为学规分为学纲、学科、科外学科三方面。学纲是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言为纲。在四纲之下又规定若干学门分属于德育、智育、体育;认为学习应以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则不可忽视。光绪十九年长兴学舍扩大为万木草堂当时追随他学习的人包括陈千秋、曹泰、梁启超、韩文举、梁朝杰、王觉任、麦孟华、麦仲华、徐勤、马镜如、张伯桢等都是一时的隽秀。直到光绪二十四年被清政府下令封禁辍讲为止康有为在广州办学前后历经八年之久培养一批维新变法的人才。他把教育事业当作改革政治活动救亡图存振兴中国的重要手段曾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极于教育。」
  光绪十九年康有为中广东乡试次年入都会试未获录取。当时他所着〔新学伪经考〕被认为有惑世诬民、非圣无法之嫌所以被禁阅甚至差点被焚毁。光绪二十一年与其弟子梁启超一起赴京应试当时中日〔马关条约〕已协议并即将签订康有为闻之大愤与梁启超等人联名上书清廷请拒签和约迁都练兵变法图强也就是当时所谓的「公车上书」但可惜无法上达。当年康有为试中进士又曾屡次上书请求变法前后七次但大臣不肯代为上奏所以都没有机会表达他变法的理想。其后在京师创强学会、发刊〔强学报〕等鼓吹变法开创学会风气之先。
  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强租胶洲湾康有为再由广州到北京极力陈述变法之紧急性;虽然工部不肯代为上书但其书奏已传遍京都。次年即戊戌年翁同龢等人将其推荐给德宗德宗询问其有关变法的事并阅读康有为的上奏及着作。康有为曾指出:「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勤学。」又说:「日本之骤强由兴学之极盛。其道有学制有书器有译书有游学有学会五者皆以智其民也缺一不可。」在向德宗的建议中便说:「请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其事至繁非专立学部妙选人才不能致效也。」可见他是把办教育、培养人才作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国的重要手段;并且也建议设立「学部」来统管一切的教育事务。德宗大为感动因此决定变法维新废八股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立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等以奠定新教育的基础。
  「变科举兴学校」可说是康有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变科举、废八股的目的是认为传统封建式的制度无法选拔可用的人才因而力陈八股之害主张「内讲中语文学以研经义国闻掌故名物则为有用之才;外求各国科学以研工艺物理政教法律则为通方之学」。而兴学校的目的是力求仿效西方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以改良中国的教育康有为要求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建立新式学校提议将书院和祠庙改为学校把庙产变为办学经费并鼓励乡绅捐款办学。但是康有为的维新运动受到守旧大臣的反对而失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戊戌政变」。康有为由英舰保护逃出先到香港再亡命到日本、南洋、欧美各国前后亡命海外共十六年1913年(1913)才返国。1917年与张勳等人拥清逊帝复辟失败后避居美国使馆由美公使派员护送出京次年获得赦免。1926年在上海设天游学院次年三月三十一日卒于青岛享年七十岁。
  康有为在所着〔大同书〕中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的教育制度;认为理想之世界自六岁至十二岁无论何人皆当一律受教育如是久之则人类之智德可以渐至平等世界始可渐趋大同。在「大同社会」里设有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分阶段进行教育是一套系统完整、前后衔接一贯的学校教育制度人人都能普遍受教育并且是男女平等享受的教育权利。也重视少年儿童智、德、体等各方面不同的发展与不同阶段年龄生理、心理特徵;还强调选择教师与校舍环境设备之作用等。这些见解符合今日许多的教育、教学原理在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康有为对于教育的主张从长兴学舍到万木草堂反映了中西并重的特点正也是那个时代的需求。对于学校教育除以孔学、佛学、宋明理学为体外并以史学、西学为用。他把西学引入各级学校对于当时的教育革新有很大的影响。
  康有为于光绪十八年着〔新学伪经考〕光绪二十年着〔孔子改制考〕其立论根据皆受廖平见解影响而本于公羊学说。其他着述甚多包括〔孟子微〕、〔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孟子大义〕、〔春秋公羊传注〕、〔春秋董氏学〕、〔礼运注〕、〔论语注〕、〔中庸注〕、〔广艺舟双楫〕、〔戊戌奏稿〕、〔光绪圣德记〕、〔欧洲十一国游记〕、〔丁巳要件〕、〔南海先生诗集〕、〔共和平议〕、〔康南海自编年谱〕、〔康子内外篇〕等他的门人张伯桢并曾将其编为〔万木草堂丛书〕流传于世。


康有为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人名。(公元1858~1927)字长素改字更生晚年又字更甡清学者及政治家南海人。治经以今文为宗旁采当时流行的西洋学术思想自成一家言。光绪二十四年以工部主事赞德宗行新政失败后亡命日本组织保皇党;民国成立后谋复辟迄无成。着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大同书》、《春秋董氏学》、《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孟子微》等多种。





查辞海 chacihai.com 浙ICP备1900176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