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有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此有」是存在哲学家海德格(M. Heidegger 1889~1976)与雅斯培(K. Jaspers 1883~1969)用以特指「人类存在」(Human Existence)的字。此有的英文意义为「在那儿」(being there)指出人类存在的特有方式。海德格和雅斯培都认为对于此有的理解只能透过人类存在的途径而非透过本质的理解。 海德格以为「此有」有三种特性:一是「现实性」(facticity)即是「我」存在一个已经存在的我的世界中「我」「被掷入」于一个不是由我所制造的世界中。这种「现实性」同时也产生了对于「我」的限制「此有」因此产生了「焦虑」(angst)。第二种特性是「丧失性」(forfeiture)。此有因淹没于每日的生活而背离了它真实存有的实现。在此种情形下「此有」大部分的时间都生活于「不真实」(inauthentic)的世界中成为众人所期待的「他们」或「一个人」。第三种特性即是「存在性」。「此有」不只是既与的、额外的特性「可能性」才是它的首要特性。「我」过我自己的生活这生活可说就是一连串的「计划」既为将来也为现在。也因此「我」的生活是「超越的」。 在雅斯培的分析中此有所指的也是人类的存在。不过是属于人存在的第一个层次:在时空中存在的经验性的对象。除此之外人还有第二层次「一般意识」(consciousness as such)与第三层次「精神」(spirit)的存在。依雅斯培的观点这三个层次都是主体的「统摄者」(encompassing)之「内在的」模式。除了这三种「内在的」模式外人还有一种「超越的」模式 就是「实存」(existence)。每个人都是「可能的实存」而非「既存的实存」因此「实存」是一种「可能性」不只是经验、意识或是精神而是人在面对「超越界」或站在历史中时所有的自由、开放与真实性。 透过存在哲学家对于「此有」的分析使得原本探讨「客观存在」的问题转而到人自己本身所面对的问题上使得当代哲学问题的探讨重点由遥远的「本体」变成真实的「人类存在」。海德格和雅斯培在对「此有」分析上或有不同但是他们对于「此有」所具有的「计划性」或是「超越性」之说明都可视为对于人的「可能性」的期许而这点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也饶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