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清咸丰年间由于英法联军之役使清廷慑于西方的船坚炮利深感军事、外交、人才、科技等方面皆不如人因此展开了模仿西学以求富强的运动是为洋务运动。倡导者主要有恭亲王奕欣、军机大臣文祥以及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运动自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结束至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历时三十多年;在教育方面的建树主要有下列诸点: 1.创建新学堂:大致可分三类。 (1)方言学堂:主要有同治元年(1862)的京师同文馆、同治二年的上海广方言馆、同治三年的广州同文馆、光绪十九年(1893)的湖北自强学堂;此类学校以学习外国语文为主培养翻译人员。 (2)军事学堂:主要有同治五年的福州船政学堂、光绪七年(1881)的天津水师学堂、光绪十二年的天津武备学堂、光绪十三年的广东水师学堂、光绪十六年在南京设立的江南水师学堂、光绪十九年的天津军医学堂、光绪二十一年的湖北武备学堂;这些学堂主要培养能使用洋枪、洋炮的军官和士兵。 (3)技术学堂:主要有同治四年(1865)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轮船制造及驾驶科、光绪六年(1880)的天津电报学堂、光绪八年的上海电报学堂、光绪十八年湖北矿务局附设的采矿工程学堂;这些学堂主要培养会操作、修理西洋机器的人员和通讯人员。 2.开办留学教育:最初倡议者为容闳同治十年(1871)曾国藩、李鸿章接受所议联名奏请后获批准由陈兰彬、容闳任正、副监督选派聪颖幼童一百二十名分四批赴美每批三十名学习期限十五年。第一批于同治十一年成行为中国近代公费留学之始。第二、三、四批分别于同治十二年、十三年、光绪元年(1875)如期成行。除了派遣学生赴美留学外光绪元年闽浙总督沈葆桢奏派福建船政学堂学生五人赴法学习船政;光绪二年李鸿章奏派武备学堂武弁七人前往德国学习兵技;光绪三年李鸿章、沈葆桢联合奏派福建船厂制造学生十四名、制造艺徒四名赴法学习制造另派驾驶学生十二名赴英学习驾驶。 3.翻译西书:为了积极介绍西学英美传教士与国人重开合译西书的风气成果甚为可观。官方译书首推江南制造局次为北京同文馆;此外金陵制造局、北京海关总税务司、天津水师学堂、武备学堂亦兼事译书前后翻译有关天、算、声、光、化、电等西书数百多种。 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歧视以及倡导者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不足彼此又缺少整体合作使洋务运动终遭失败并未达到原有的自强、求富理想但它毕竟为近代中国开设了第一批外语、军事、科技学校派遣了首批欧、美留学生翻译了大量西书进而挽救了中国旧教育的沈詧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基础。
洋务运动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清朝(约十九世纪中叶)大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在英法联军之役后深觉近代技术的重要性而派遣留学生、制兵器等的洋务运动。但因积弊过深、财力不足而告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