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符号互动论相关组词:

电动玩具 偶蹄目动物 动物性脂肪 成唯识论 立宪运动 模糊集合理论 消费者运动 案兵不动 图号 火山活动 自动化控制 注音符号 观心论 观老庄影响论 经学研究论着目录 激发式动态呈现 情绪劳动 户外行动技能 善用机缘论 个体认同理论 乾嘉学术研究论着目录 联结论者模式 保育活动 自强运动 认知发展理论 符应原则 科学的课程理论 家庭系统理论 六六讨论法 心理分析论 学习风格的理论 学习条件论 鹰架理论 个别活动 团体讨论 性别基模理论 早期介入-活动本位介入法 自我效能感理论 社会沟通理论与旨趣 意义学习论 现实治疗理论(reality_therapy) 肉食性动物 符号互动理论 有袋动物 讯息处理论 班级互动 动机学说 情境认知论 团体动力 内隐的人格理论 归因论 效益论 布迪尔理论教育意涵 价值理论 现实治疗理论 符号互动论 种族中心论 处理层次论 社会行动 互动与互创学习 杜纳的竞争性流动 结构紧张理论 三元学习论 存在谘商理论 和谐沟通理论 镶嵌理论 社会学习论 有效教学论 兰德变革动因模式 主动运输 生涯类型论 十三经论着目录 牛科动物 乘除互逆 科学记号 分散式建构论 俗民方法论 存在理论 行为学派学习理论 结构行动论 鼬科动物 双重劳动力市场 目标设定理论 块体运动 不证自明理论 社会科常用的教学活动 智力多元论 增强理论 创造力三面模式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 结构理论 计画性活动 社会动态理论 专业理论 崩坏运动 交互教学法 课程理论 情境领导理论 管理的理论 角落活动 

符号互动论基本信息介绍

   简体: 符号互动论
   繁体: 符號互動論
   拼音: fu hao hu dong lun
   读音: fú hào hù dòng lùn
   英语: Symbolic Interaction, Symbolischer Interaktionismus
   近义词: 
   反义词: 
   单字解释: 
   造句: 暂无此词造句
   组词,组成语: 

符号互动论解释

符号互动论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徵互动论或形象互动论指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派别。特别强调人类在符号层次(包括语言及其他符号姿势)的互动过程认为语言在人类心智、自我及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主张人类只有透过个人与社会间的符号互动才能成为完全的个人。
  符号互动论提供了与传统不同的关于个人与社会互动及社会结构的看法。其基本假定包括:(1)在社会情境与社会意义的建构上人应该是具主动性的行动者。亦即人类对于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2)社会互动应该是由个人追求目标之行动所交织而成的动态过程。(3)社会结构应该是动态的而且在不断改变。归纳而言当代的符号互动论包括几个基本理论原则:(1)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之处在于其有思考的能力。(2)人类思考的能力系来自于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的塑造。(3)在社会互动中人类可以习得意义与各种象徵符号使其得以运用于独特的思考能力上。(4)这些意义与象徵符号可使人类作进一步的行动及互动。(5)在行动与互动的过程中人们也可以以其对社会情境的诠释为基础而修正或改变其意义与象徵符号的内涵。(6)人类之所以能作上述意义及象徵符号的修正部分系由于人们也具有与自我互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他们检验可能的行动过程并评估其相对的利弊得失然后再加以选择。(7)经过前述的行动与互动模式构成了团体与社会。(8)在方法论方面符号互动论倾向于自然主义、描述与诠释性的方法论主张运用参与观察、生活史研究(life history study)、人种志等方法强调对于真实社会情境的动态研究过程反对仅透过实验或调查设计所构成的人造情境。
  在历史发展方面符号互动论取向的社会分析主要源于一九三零年代时的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当时一批社会学者与心理学者包括米德(G.H. Mead 1863~1931)、顾里(Ch. Cooley 1864~1929)、汤玛斯(W. Thomas 1863~1947)、派克(R. Park 1864~1944)等人开始由「互动」的观点研究社会行为由于符号互动论早期代表人物多出于芝加哥大学因此有时亦称为芝加哥社会心理学派(Chicago School of Social Psychology)。经过一九三零与一九四零年代主张互动论的学者逐渐散布于北美各地大学同时亦将互动论传播开来。而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者则是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H. Blumer)布氏在一九三七年于一篇名为〔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的文章中正式以此名称称上述学者的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学说。从时间顺序上看米德等人算是第一代的符号互动论者布鲁默与休斯(E. Hughes)可说是第二代至于第三、四代的互动论学者则有高夫曼(E. Goffman)、贝克尔(H. Becker)、史特劳斯(A. Strauss)与弗里德森(E. Freidson)等人。
  在前述的代表人物中米德、布鲁默及高夫曼等人尤为重要米德是符号互动论中心理论的创始者;布鲁默则提出了「符号互动论」的名称是该派理论中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高夫曼则是当代最闻名的符号互动论者。米德融会了实用主义与行为主义的思想但更强调人类的心智能力及语言的重要性认为自我与社会无法分开因此个人的经验必须从社会的观点来理解而社会则是由持续的沟通、互动过程形成的人的姿势、语言、文字都直接间接地影响社会的结构。而布鲁默则指出「符号互动」代表人类互动过程中最显着特殊的特质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并非完全依赖彼此行动而反应而是依赖对彼此行动之定义的了解而反应。因此社会学的新理论应该强调体会的经验而非科学客观的验证。至于高夫曼则专注于所谓的戏剧分析(dramaturgy)认为社会生活只是一系列类似舞台演出的戏剧表演从而将社会生活基本分析单位由个人转移至小队(team)中着重探讨社会生活中的小规模结构层次。
  除了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脉络外符号互动论也受当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与美国的实用主义(pragmatism)及欧陆的现象学(phenomenology)有密切关系。而其基本观点又一方面与逻辑实徵论(logical positivism)、结构功能论(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文化或生物决定论、行为主义(behaviorism)、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等相左另方面则与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现象学社会学、俗民志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角色理论(role theory)、戏剧理论、人文主义(humanism)及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心理学等观念间有相容性。
  符号互动论从兴起之后也引发了不少批评这些批评约可分为几方面:(1)符号互动论者所使用的一些重要概念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如米德所用的心灵(mind)、自我(self)、主我(I)、客我(me)等观念往往有混淆矛盾之处。(2)符号互动论的主流学者似乎太急于放弃传统社会学中的科学技术其实科学与符号互动论所重视的主观因素并非绝对不能相容。(3)符号互动论太过强调自我意识但却忽略潜意识与情绪在互动过程中的影响力。(4)符号互动论太过强调连续性的行动结果使其理论架构失之片断零碎缺乏完整的理论系统。(5)符号互动论过度强调主观因素漠视大规模社会结构对于互动过程的影响且缺乏研究大型社会体系的能力。(6)符号互动论有时将社会组织描绘的太过戏剧化不符实际;而其研究成果也常易受到研究者之偏见影响缺少客观性。虽然在非符号互动论者眼中符号互动论有上述的缺失不过仍是当代颇为重要的一支社会学理论而且许多学者也开始运用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于许多社会问题的研究上如精神疾病、集体行为、儿童社会化、死亡与挣扎、社会脱序、老年、疾病、艺术社会学及教育社会学等。教育社会学中的符号互动论取向着重微观研究强调「情境定义」(definition of the situation)并认为在研究教室中师生的互动过程时研究者必须重视教师与学生基于其各自的生活背景与文化因素下对于教室情境所作的界定及形成的态度并且了解他们如何形成其态度来作出进一步的互动因此研究者必须实际参与行为作长期的观察如此才能正确地解释社会行为。


符号互动论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教育Wiki编版






查辞海 chacihai.com 浙ICP备1900176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