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八股文又称制义或制艺;制义专从四书中出题所以又称四书文或四书义。八股文之得名以股有两腿之一的意思四部分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八股文为明、清两代士子参加科考必须学习的一种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固定的段落组成。破题规定文章由两句点明题意以下之承题、起讲皆有形式上的规定而后四部分各由两股互相排比对偶的散体议论文句组成。 八股文原不是一种故意创立的文体可远溯于唐、宋而定型则在明中叶成化年间(1465~1487)。最初北宋王安石废诗赋而取其〔三经新义〕为一家之言虽箝制思想但文体尚是自由的散文形式。南宋时经义已形成格律有破题、接题、不讲、大讲、余意、结尾等固定段落具有八股文之雏型。明初颁布〔科举成式〕规定乡试、会试各考三场首场考经义包括四书义三篇各二百字以上五经义四篇各三百字以上;第二场考论一篇三百字以上判词五条诏、诰、表三种文体中考选一篇;最后一场考经史策五篇。由于考卷数量及内容皆非常庞大考试官无法在短期内逐一评阅因此形成考试官只评阅首场四书义之八股文的积习甚至于在一篇八股文中只读破题即评高下形成学子只习八股文而八股文又特重破题的流习。 由于明、清数百年之八股文考题皆出自四书范围狭隘题目早晚被拟题猜尽因此出题者也极尽新奇曲折之能事;南宋起即有所谓「搭截题」出现至于明、清则尤甚系将四书内容不相干的字句相联为句或将完整的句子从中截取片断为题牵就题目的八股文内容往往也拼凑、截取毫无真意理路可言。又明、清八股文崇尚所谓「求实尚正」古板文风旁徵博引、绮丽华美的文辞反视为不合体例甚至规定不可引原经文之上、下文否则就是犯了「犯上」或「犯下」的禁忌因此八股文内容愈流于空疏。 由于明、清两代士子只须熟稔八股文之形式及四书之内容即可参加科考晋身功名因此投机之风渐起所谓的「程墨」、「房稿」等范文大为盛行而真正的经史古籍反而束之高阁乏人问津形成一般士子不识时务亦不好古敏求的卑陋学风。故而明、清两代在文化学术上有成就之人不是绝意仕进就是舍弃了八股文这种求取功名的「敲门砖」而从事实学研究。 八股文虽在明、清两代盛极一时但并不用唐、宋的诗赋论策具有文学价值或对时务有其实感受而成之诤言因此在清末废除科举后八股文也烟消云散未留下任何值得传诵之不朽文章只落得箝制人心之千古恶名。
八股文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
1:比喻内容空洞、死板的文章。 【造句】文章写作要有创意别老作那些人云亦云了无新意的八股文。 2:明、清两代科举考试时所规定的应考文体。文章结构分为破题、承题、起讲、提比、虚比、中比、后比、大结八部分全文对格式、体裁、用语、字数有严格规定。其体制源于宋、元的经义。明成化以后渐成定式清光绪末年废除。 【造句】《红楼梦》中写贾宝玉喜欢诗词最讨厌呆板的八股文。
八股文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文体名。明、清两代科举考试时规定的应考文体。其体制源于宋、元的经义。最初八股考试命题采用经书中人伦治道之言应试者据以敷陈经义有若代圣贤立言称为「制义」。元仁宗以四书命题限用朱子集注明、清时科举考试亦多取四书中的语句命题故称为「四书文」。明成化以后渐成定式清光绪末年废除。文章结构可分为破题、承题、起讲、提比、虚比、中比、后比、大结八部分全文对格式、体裁、用语、字数有严格规定。也称为「八比文」、「制艺」、「时艺」、「时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