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贽基本信息介绍
| 简体: | 李贽 |
| 繁体: | 李贄 |
| 拼音: | li zhi |
| 读音: | lǐ zhì |
| 英语: | |
| 近义词: | |
| 反义词: | |
| 单字解释: | 李 贽 |
| 造句: | 李贽造句 |
| 组词,组成语: | 李 贽 |
|
李贽解释
|
李贽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李贽(1527~1601)号卓吾又号笃吾明福建泉州晋江人。李贽个性倔强落落寡合不受管束;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福建乡试举人后以道远未再应考。历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官职。万历八年(1580)辞去姚安知府后定居湖北黄安依友人耿定理生活;耿定理死后移居麻城龙湖筑芝佛院以居有僧人无念等供奉其生活。 李贽在龙湖隐居二十年平日喜接引人来问学者无论缁白披心酬对;其他时间一面读书一面着述他的着作大部分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包括〔焚书〕、〔藏书〕、〔续藏书〕、〔易因〕等。 李贽在南京时认识了王畿(龙谿)、罗汝芳(近溪)对之极为推崇;又与焦竑结交友谊甚笃。他的老师为王襞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心斋的儿子他的学术传承应属泰州学派。 好友何心隐被杀李贽极为伤心写了〔何心隐论〕一文极力替他伸冤;并怪罪耿定向因为怕连累未加援救批评耿定向是假道学平常喜欢说理讲学为世道要有「不容己」的精神但在救何心隐这件事上畏首畏尾不敢沾手使耿定向极为难堪于是散布谣言毁谤李贽并派人拆毁芝佛院将李贽驱逐出境。 万历二十九年(1601)李贽由友人陪同离开麻城到北通州马经纶家居住;朝廷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捕李贽入狱;李贽在狱中用剃刀自刎结束了他的一生享年七十五岁。 在李贽的着作中用讽刺的笔调嘲讽圣人批评儒家经典及先儒之教;他认为六经、〔论〕、〔孟〕等经书不过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有头无尾得后遗前大半非圣人之言。就算有圣人之言也只是一时的因病发药不是万世之至论。他把往圣的垂训、先儒的传注、家庭学校的诲诫、世俗的认识认为都是一种朦胧的不清醒的沿袭一世之人都是有目无所用的瞎子。 他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提倡纯正的童心;他认为道学家抬出道统说无非显示他们的「好自尊大」实质上是一种捏造和对古人的诬蔑;他认为荀卿较孟子的思想更为通达而不迂因此荀卿的地位应该排在孟子之前。他说:「道学家自鸣清高实际志在高官厚禄。有的道学家能写几句诗就自称山人有的不会写诗会讲良知就自称为圣人。他们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又说:「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同狗彘然也。夫世之不讲道学而致荣华富贵者不少也何必讲道学而后为富贵之资也?此无他不待讲道学而自富贵者其人盖有学有才有为有守虽欲不与之富贵不可得也。夫唯无才无学若不以圣人讲道学之名要之则终身贫且贱焉耻矣此所以必讲道学以为取富贵之资也。」 李贽在〔焚书〕卷四中又指出:「平居无事只解打恭作揖终日匡坐同于泥塑以为杂念不起便是真实大圣大贤人矣;其稍学奸诈者又搀入良知讲席以阴博高官一旦有警则面面相觑绝无人色甚至互相推诿以为能明哲。盖因国家专用此等辈故临时无人可用。」 李贽对当时道学的批判是全面的他指出一般人对圣人的迷信经典的缺陷道统说的虚构道学家的虚伪、丑恶、无用。他被当时的统治阶层目为异端惑世诬民因而遭受到必欲杀之而后快的厄运。 李贽贬斥儒家而推奖诸子对受人唾骂的谯周、冯道他替他们翻案表彰他们「救民的苦心」。他认为只要有真才实学黄老也可申韩也可苏张也可孙吴也可他们总都各有其用不像儒家欺世盗名空谈心性。 李贽不像一般道学家把世人都要限定在一条路上尤其是他对张居正(江陵)极为推崇。张居正杀何心隐李贽极为痛心他所以和耿定向(天台)绝交其根源就在耿定向没有向张居正说情救援何心隐;然而他对张居正却极为尊重如他在〔答邓明府〕函中指出:「何公布衣之杰也故有杀身之祸;江陵宰相之杰也故有身后之辱。不论其败而论其成不迫其迹而原其心不责其过而赏其功则二老者皆吾师也。非与世之局琐取容埋头顾影窃取圣人之名以自盖其贪位因宠之私者比也。」李贽认为张居正和何心隐都非俗流都是豪杰都可奉为师表。张居正虽反对讲学但其伟大不可及处不容因此而埋没。对何心隐之死李贽颇为张居正出脱他骂那班杀心隐以媚江陵者为非人。至于张居正本人根本未把心隐放在眼里何尝必欲杀他呢?他这种冤心隐而不恨江陵强调公是公非、公好公恶的见识度量实非一般道学家所能及。 李贽崇尚事功所以他称赞江陵称赞管仲他骂董仲舒是章句腐儒反对他所说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李贽这种翻天覆地、独具己见、崇尚自由、狂放不羁的精神在中国近古思想史上自有其历史评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