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麟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原籍开封府祥符县其曾祖任北宋武经大夫保信军承宣使。金兵入侵随宋室南渡孝宗乾道年间始定居于庆元府之鄞县(今浙江鄞县)。 应麟与弟应凤同日生九岁即通六经十六岁时从乡先生吴参倚受学后又从王埜(子文)受学;王埜之父王介则是吕祖谦的学生后来王埜又从学于朱熹再传弟子真德秀(西山)门下。应麟之父王撝是楼昉(迂斋)的学生而楼昉则又是吕祖谦的学生;据全祖望同谷书院记载应麟也做过楼昉的学生。应麟为官期间又与兼通朱、吕、陆之学的汤东涧交往二人朝夕讲道对关、洛、濂、闽、江西之异同永嘉制度蔡氏图书经纬西蜀史学通贯精微;因此全祖望在〔宋元学案.深宁学案〕中指出:「四明之学多陆氏深宁之父亦师史独善以接陆学;而深宁绍其家训又从王子文(埜)以接朱氏从楼迂斋以接吕氏又尝与汤东涧游东涧亦兼治朱、吕、陆之学者也。和齐斟酌不名一师。」全氏在〔宋王尚书画像记〕中又说:「先生(指应麟)之学私淑东莱而兼综建安、江右、永嘉之传。」可见其博洽多闻对诸家学说均能采兼容并蓄的治学态度。 应麟十八岁试国子监中选;翌年即淳佑元年(1241)又中进士;然不以此自满言曰:「今之事举子业者沽名钓誉得则一切委弃制度典故漫不省非国家所望于通儒。」于是发愤读书誓以博学宏辞科自见假馆阁书读之;同年七月侍其父赴婺川任所从王埜习宏辞科;三年应麟调任衢州西安主簿;九年升任从事郎。宝佑三年(1255)调任扬州洲学教授;四年中博学宏辞科;同年五月集英殿策士应麟受命担任覆考试卷官文天祥为他选中名列第一。开庆元年(1259)升任太常寺主簿因与丞相丁大全不合遭罢黜;翌年九月复起用转任奉仪郎添差通判台州;历任着作佐郎、守军器少监、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又因丞相贾似道不合调任秘合修撰奉祠;复起知徽州。度宗咸淳七年(1271)召为秘书监兼史职、兼侍讲升为起居郎兼权吏部侍郎因疏陈边事帝不悦贾似道复谋斥逐之适应麟因母丧告归。恭帝德佑元年(1275)贾似道溃败应麟再起用为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即疏陈十掌朝廷皆不用致报国无门;后转任礼部尚书兼给事中时丞相留梦炎又进用私人应麟一再疏陈指斥梦炎之非皆不报遂东归;同年十二月朝廷遣中使以翰林学士宣召力辞不就;翌年宋亡乃杜门不仕在家读书着述学者称为厚斋先生。元成宗元贞二年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应麟着述凡三十余种六百余卷涉及范围极广故后人称其「博学多闻在宋代罕其伦比」。〔宋史〕本传载其着作有〔深宁集〕一百卷、〔玉堂类稿〕二十三卷、〔掖垣类稿〕二十二卷、〔诗考〕五卷、〔诗地理考〕五卷、〔汉艺文志考证〕十卷、〔通监地理考〕一百卷、〔通监地理通释〕十六卷、〔通监答问〕四卷、〔困学纪闻〕二十卷、〔蒙训〕七十卷、〔集解践阼篇补注急就篇〕六卷、〔补注王会篇小学绀珠〕十卷、〔玉海〕二百卷、〔词学指南〕四卷、〔词学题苑〕四十卷、〔笔海〕四十卷、〔姓氏急就篇〕六卷、〔汉制考〕四卷、〔六经天文编〕六卷、〔小学讽咏〕四卷。 应麟之父王抚文章气节推重一时应麟从小接受儒家严格教育其父亲自督教每授题设巍座命坐堂下刻烛以俟少缓则词谴之由是应麟才思敏捷。故应麟渊源家学蔚为大儒可谓其来有自。 应麟一生为官清廉能体恤民间疾苦其所以多次被贬皆由于他力求改革弊政并力主积极抗元惜当时统治阶层只图苟安享乐毫无励精图治之意反遭权臣忌恨亟谋去之而后快因此迫得他只能隐居故乡读书着述。 应麟之弟王应凤字仲仪与应麟相与讲学矻矻忘寝食学问渊博其根柢在左氏班马。宝佑间登文文山(文天祥)榜进士廷对时披腹尽言中甲科第九;开庆元年(1259)亦中博学宏辞科。历任淮西制置司参议宜。未几文文山荐其学宜在翰墨之选除太常博士以终学者称应凤为默斋先生。所着有〔默斋集〕及订正〔三辅黄图〕诸书。 应麟门人较着者有胡三省(字身之号梅礀)、戴表之(字帅初号剡源)、黄叔雅(黄东发次子)、郑芳叔(德仲)、王惟贤(字思齐)诸人;再传袁桷(文清)则为剡源之门人。
王应麟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人名。(公元1223~1296)字伯厚宋末庆元人。官至礼部尚书学问赅博着有《深宁集》、《困学纪闻》、《小学绀珠》、《玉海》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