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筠基本信息介绍
| 简体: | 王筠 |
| 繁体: | 王筠 |
| 拼音: | wang jun |
| 读音: | wáng jun1 |
| 英语: | |
| 近义词: | |
| 反义词: | |
| 单字解释: | 王 筠 |
| 造句: | 暂无此词造句 |
| 组词,组成语: | 王 筠 |
|
王筠解释
|
王筠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号彔友清山东省安丘县人。生于乾隆四十九年卒于咸丰四年。道光年间中举后曾任山西省宁乡县知县。为学方面王氏博通经、史对〔说文〕更有精深之研究;所着〔说文句读〕一书于折衷段玉裁与桂馥两大家之学说外更独辟门径发挥创见论者称王筠为二家劲敌。此外又着有〔说文释例〕、〔说文系传校录〕、〔禹贡正字〕、〔仪礼郑注句读刊误〕、〔四书说略〕等书。在小学教育方面着有〔教童子法〕及〔文字蒙求〕二书前者介绍儿童教育的各种原理与方法后者则为儿童初学文字学之最佳读物。 在儿童教学原理方面王氏曾提出下列见解: 1.注意培养儿童学习兴趣。王筠说:「学生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经也嚼木扎也。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雕不如嬉戏乐然书中自有乐趣亦相从矣。」又说:「小儿无长精神必须使之有空闲空闲即教以典故。但典故有死有活死典故日日告之如十三经何名某经作注者谁作疏者谁二十四史何名作之者姓名为谁日告一事一年即有三百六十事。师虽枵腹能使弟子作博学矣。如闻一典即逢人宣扬即有才矣。然间三四日必须告以活典故如问之曰:「两邻争一鸡尔能知其是某家物否?』能知者即为大才矣。不能知者而后告之:『先问二家饲鸡各用何物然后剖膆验之。弟子大喜者亦有用人也。自是心思长进矣。』」王筠指出儿童注意力无法持久所以要用典故引起儿童兴趣活典故是培养儿童思考力死典故培养儿童记忆力是很合小学教育原理的。2.注重发展儿童天赋。王筠说:「教弟子如植木但培养浇灌之令其参天蔽日。其大本可为栋梁即小枝也可为小器。今教之者欲其为几也即曲折其木以为几不知器是做成的不是生成的。迨其生机不遂而夭阏以至枯槁乃犹执夏楚而命之曰:『是弃材也非教之罪也。』呜呼其果无罪耶?」教育之大弊唯在以范铸人而不能发展人之天赋科举考试领导教学故有人以学八股比之裹小脚者此种教育自是戕贼人性。3.要养成学生专心踏实的习惯。王筠说:「截得断才合得拢……识字时专心致志于识字不要打算读经读经时专心致志于读经不要打算作文……如其牵肠挂肚瞻前顾后欲其双美反致两伤矣。」王筠认为学习应事事专心步步踏实学完一阶段再及另一阶段每一阶段均须学得熟练到可以应用地步。4.注重训诱启发。王筠说:「孔子善诱孟子曰教亦多术故遇笨拙执柪之弟子必多方以诱之既得其机之所在则从此鼓舞蔑不欢欣而唯命是从矣。若日以夏楚为事则其弟子固苦其师庸乐乎。故观其弟子欢欣鼓舞侈谈学问者则知是良师也。若疾首蹙额奄奄如死人者则笨牛也其师将无同。」王氏认为教学时应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智慧不可专以责罚来威吓学生应注意学生的反应运用适当的教学技术才能收效。5.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全之人格。王筠说:「功名、学问、德行本三事也。今人以功名为学问几几并以为德行。教子者当别出手眼应对进退事事教之孝悌忠信时时教之;读书时常为之提倡正史中此等事使之印证且兼资博洽矣。学问既深坐待功名进固可战退有可守。不可痴想功名时文排律之外一切不学设命中无功名则所学者无可以自娱无可以教子不能使乡里称善人士反称博学。当此时而回想数十年之功何学不就何德不成今虽悔恨而无及矣。」王氏认为教育目的在健全人格之养成功名、学问、德行三者并重不能舍学问、德行而专重功名。6.要注重身心发展。王筠说:「人才之不一有小左面锋颖者可以取快一时终无大成就;有大才面汗漫者须二十年功学问既博收拢起来方能成就此时则非常人所及矣须耐烦。」又说:「桐城人传其先辈语曰:学生二十岁不狂没出息三十岁犹狂没出息。」王氏深然此说。胡适之亦常引用法国政治家克利蒙梭的话:「一个少年人到了二十岁不做无政府党是个没出息的东西可是他若到了三十岁还是无政府党那就更没出息了。」其意是教者应注重受教者心理与生理的变化教学应配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的人年轻时即锋芒毕露有的人则大器晚成教者应注重受教者身心变化因材施教。此外王氏对如何指导学生识字、读书、作诗作文方面均有特出的卓见。王筠认为指导儿童识字必使了解字义。他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日月字即以天上之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及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纯体字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讲又不必尽说正义但须说入童子之耳不可出我之口便算了事如弟子钝则识千余宇后乃为之讲。」其所用的方法与直观教学法相近并且要与儿童经验切合用儿童的口吻施教。 王筠又说:「识字必裁方寸纸依正体书之背面写篆独体字非篆不可识合体则可略。既背一授即识此一授之字;三授皆然;合读三授又总识之。三日温书亦仿此法可以无不识者矣。即逐字解之解至三遍可以无解者矣而后令其自解。每日一句此无上下文必须逐字解则茁实。异日作文必能逐字嚼出汁浆不至滑过。既能解则为之模解同此一句在某句作何解在某句又作何解或引伸、或假借使之分别画然即使之展转流通也。」 在读书方法方面王筠认为:「能识二千宇第二步可教之读书。……八九岁时神智渐开则四声虚实韵部双声叠韵事事都须教兼当教之属句。且每日教一典故才高者全经及〔国语〕、〔国策〕、〔文选〕尽读之即才钝者亦五经、〔周礼〕、〔左传〕全读之〔仪礼〕、〔公〕、〔谷〕摘钞读之。才高者十六岁可以作文钝者二十岁不晚。初学文先令读唐、宋古文之浅显者即令作论以写意为主不许说空话以放为主越多越好但于其虚字不顺者少改易之以圈为主等他知道文法而后使读隆万文不难成就也。」 无论作诗作文王氏均主先放后收束。王氏论学诗方法时指出:「读书一两年即教以属对初两字三四月后三字渐加至四字再至五字便成一句诗矣。每日必硬作诗然要与从前所用之功事事相反;前既教以四声此则不论平仄前既教以双声叠韵此则不论声病。前既教以属对此则不论对偶。三字句也可四字句也可五字句也算一首十字句也算一首但教以韵部而已。故初读诗亦只读汉、魏诗齐、梁以下近律者不使读。吾乡非无高才然作诗必律律又多七言七言又多咏物。通人见之一开卷便是春草秋花等题目如其欠通也掩卷不观矣。以放为主以圈为主等他数十句一首而后读五七言律束之以属对声病不难也。」此就作诗而言至于初学作文王氏认为先必须放后必脱换而收敛。就文章而言「立意修辞为其体组织结构为其用初学尽放可收意充辞达之效迨无意不可以其文字表出之时即应练习结构上之艺术删涤繁芜使言简意赅此作文之要诀也。」在当时颇为不少人奉漏圭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