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德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刑德出自桓宽〔盐铁论.第五十五篇.刑德篇〕。在〔盐铁论〕中御史大夫与贤良文学除了针对当时经济政策展开辩论外也就治国理民之道各抒己见:御史大夫主张采取法家之严刑峻法;而贤良文学则主张儒家的礼义教化之德教思想。〔刑德篇〕即是两方论点的阐述。 首先是御史大夫们从「性恶」观点出发认为民心险恶非用法刑不能收防非矫刑、禁奸阻恶的效果。文中说:「大夫曰:『令者所以教民也;法者所以督奸也。令严而民慎法设而奸禁;罔(同网)疏则兽失法矢则罪漏罪漏则民放夫而轻犯禁。故禁不必法夫徼幸诛诫、跖蹻不犯。是以古者作五刑、刻肌肤而民不踰矩。』」在御史大夫等政府官员心中法令就像捕兽的网罟一样法令必须严密才能禁绝人民的奸犯。除了严密外法令也必须采取重罚的方式才能达到吓阻犯罪的效果。文学则说:王者立法昭明如日月宽广若大路。人人都知遵守所以不轻易犯法。大夫反驳说:大路虽广而人民还公然犯之(法)就是因为罚罪太轻。「千仞之高人不轻凌;千钧之重人不轻举。商君刑弃灰于道而秦民治。故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所以重本而绝轻疾之资也。……故轻之为重浅之为深有缘而然。」就是说国家要实行严刑峻法才能做到国治民安。 贤良文学因来自民间受儒家思想影响对于主张重刑之御史大夫的看法不以为然。他们主张为政之道以爱民为先。说:「故君子爱仁以及物治近以及远。传曰:『凡生之物莫贵于人;人主之所贵莫重于人。』放天之生万物以奉人也主爱人以顺天也。」基于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他们认为严刑峻法并非长久治国理民之道因为法依人情而制并非设罪以陷人。又.在下一篇〔申韩篇〕中说:「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所贵良吏者贵其绝恶于未萌使之不为非非贵其拘之囹圄而刑杀之也。」是说法刑只能改变人外在的行为至于其内在德性的培养仍有待德教的施行。在〔授时篇〕中贤良说:「三代之盛无乱萌教也。夏商之季世无顺民俗也。是以王者设庠序明教化以防道其民及政教之洽性仁而喻善。故礼义立则耕者让于野礼义坏则君子争于朝。」是说惟有礼义教化的德教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不过贤良文学虽然反对严刑峻法但不是全然反对法令的施行。他们主要的是在强调法令的明确性与宽简性如〔刑德篇〕中所说:「道德众人不知所由;法令众民不知所辟。故王者之制法昭乎如日月故民不迷旷乎;若大路故民不惑。幽隐远方折手知足室女童妇咸知所避。是以法令不犯而狱犴不用也。…』」又「法者缘人情而制非设罪以陷人也。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法当缘人情而制而不是只为达成施政者之目的;制法也当明确简宽使「室女童妇咸知所避」。 总之关于法治与德治孰重的问题本来就是法家与儒家在政治理想方面一直争论的焦点。无可否认的这两者在某个情境下都有其必要性但也都有其不足之处。以法家所主张的严刑峻法来说在乱世固然能收到速效但若以此为治国之恒久理念必将造成伤恩薄德的残酷局面而且守法不是出自本心。而儒家所主张的礼义教化虽为治本之理想方法但在人民达到相当的道德水准之前先要用法律约束行为才能逐渐形成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