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莫若以明基本信息介绍
| 简体: | 莫若以明 |
| 繁体: | 莫若以明 |
| 拼音: | mo re yi ming |
| 读音: | mò ruò yǐ míng |
| 英语: | |
| 近义词: | |
| 反义词: | |
| 单字解释: | 莫 若 以 明 |
| 造句: | 暂无此词造句 |
| 组词,组成语: | 莫 若 以 明 |
|
莫若以明解释
|
莫若以明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莫若以明或作以明意思是说如果想要消弭对立的两造间的争执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甲方明白乙方的观点且何以从乙方的观点看甲方不对;再使乙方明白甲方的观点及何以从甲方观点看乙方不对。如此双方交换立场超越本身的观点便可消弭两造各自坚持己见的争执。莫若以明是庄子〔齐物论〕的基本方法。齐物旨在打破一切相对或对立的观念免去区分彼此而是已非彼进而可以对万事万物平等齐观。然而庄子深知人们每好师心自用以已为是以彼为非不能破除这已是被非的分别就不可能达到「齐物」的境界。因此庄子提出「莫若以明」的方法来说:「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当时儒墨两家号称显学彼此攻讦非难十分激烈。庄子认为这是因为双方各自以对方认为错误的是正确的对方认为正确的则是错误的以致双方争议不休莫衷一是。如果想要化解争议不如以彼明此以此明彼。郭象就这点注解道:「有是有非者儒墨之所是也无是无非者儒墨之所非也。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者乃欲明无是无非也。欲明无是无非则莫若以儒墨反覆相明。反覆相明则所是者非是所非者非非矣非非则无非非是则无是。」也就是说儒墨两家各以已为是以彼为非两家都坚持有是非反对无是无非的说法。现在如果想要化解儒墨两家的坚持就要破除两家肯定有是非、否定没有是非的立场。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使儒墨两家交换观点各自从对方的立场了解为什么已以为是者彼方以为非;彼方以为是者而己方以为非。如此双方便可体会到已方认为对的并不全对认为错的也不尽然全错。对错既然不是绝对的也就没有对错可言了(意即是说只有相对的是非没有绝对的是非)。郭象的解释前半部分论者或有不赞成的后半部分则少有疑议。如〔庄子集释〕的作者郭庆藩就认为所谓「故有儒墨之是非 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是指儒墨两家各自以己为是以彼为非乃至以彼非为是以彼是为非。而不是说两家皆肯定有是非否定没有是非。无论如何争议的双方如果不能交换观点则对错的争论将永无止境庄子说:「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故曰莫若以明。」只有互换立场才能解蔽止辩。实则如果在出发点上没有彼此之分也就不会有是非的争议了。 其次莫若以明的根本在去知也就是超越认知我。庄子认为是非彼此的区别都出个人的主观认知而这种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认知心使人无法体悟大道成就大器。于是在〔齐物论〕中庄子举出「昭文之鼓琴」、师旷之枝策」(昭文与师旷都是古代闻名的乐师枝策是击节的意思)、「惠子之据梧」(惠施靠着梧木茶几论坚白同异)三人为例「三子之知几乎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论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就是说这三个人可说各有专精的知识并且终身从事不辍。因为各人所好不同便自以为是希望别人也能知道自己的才学。然而旁人不懂却勉强人非懂不可结果惠施的门人终究无法使旁人懂得坚白同异的道理而昭文的后人也不能继续他鼓琴的志业。由此可见专精的知识终究无法长久成功如果说他们三人算是成功则即使无知如我也可算是成功的(至少我之后有人如我一般无知)。如果说他们不成功则我与万物都无成毁可言。因此圣人所力图去除的正是迷乱人心、光灿夺目的知识以「不用智慧」作为真正的「运用智慧」也就是所谓的「以明」。这里「以明」的「明」与老子「去智用明」的「明」字意义相近。智代表认知我明则代表超越认知我摒除执见的清明心。「以明」就是以超越执见的清明心体悟宇宙实相并无成毁、彼此、是非的区分进而明白万事万物齐平融通之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