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学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语言哲学是哲学研究的一支目的在以哲学方法分析语言符号、象徵之物思想与真理间的关系并及语言本身结构、语意、语法与语句等诸多性质和规则的研究。由于哲学思想全赖语言表达所以语言可说是哲学活动的首要工具。而哲学以语言为基本工具来表达所探讨的问题纵使应用文字符号还是建基于语言上;也可说语言的探讨是哲学家检验观念的实验场地因而必须注意语言的效度从而观察语言的弱点并随时试探改进之道。 从开端之处看哲学家首先不免于考虑语言的基本因素即是由字(或声音)所构成的名词及其意义。在这方面中国的荀子(后世推估约为公元前三百一十五年至二百三十年间人)在〔正名篇〕中已经说到:「制名以指实」「名闻而实喻」和「名定而实解」就「实物名称」而言语言所说的一个「名称」在于指示一件实物这是最简单的名词所以可以「闻名而知物」。由此也可以想见最初为一个物件定一个名称的时候只是用「这个名称」来指示「这个物」未必有「确切」的意义这个名称成为「众所公用」的乃是由于「约定俗成」大家公认如此「叫它」便成了这个物的名称是语言中名词最早形成的状况。 在名词出现以后纵然是代表实物也要对名词说出其特有的性质或内涵以确定这个名称和这个实物全然 「相同」以便认识和了解把「说明」名词性质和内涵的工作再赋予一个语言的名称便是所谓之「定义」定义代表对名词的「概念」;因而在说到一个实物名词(即名称)时便会想像到实物的形象和其特性如果是一件用具时也会想到其功用。 对指物名词的了解、认识以至说明比较容易因为必要时可用实物来显示而对于许多抽象的名词既无实物可指用表情、手势以至行动也不能明白表达的便只好完全借重语言来「陈述」其意义哲学中此种情形最多故而历来的哲学家一面用语言申述其哲学探讨一面对所用的语言也要时加反省遂形成其哲学语言探讨的一面。 西方哲学家中论及语言的先见于柏拉图(Plato 427~347 B.C.)的〔克提拉斯篇〕(Cratylus)说到若干人共应用一个名称时就是已经对这个名称有了一个对应的观念或形式。从此把单个的名词串连起来加上述词、形容词等而成「句」再把若干句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概念;又把若干有关的概念组成一个体系出现了「知识」这个名词于是有了「哲学」。 哲学中所探讨的主体之一称为「知识论」的便不免于讨论到语言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名词的意义」在这方面试以弥尔(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和穆尔(George Edward Moore 1873~1958)为例来说明。 弥尔以其「名学」或「唯名论」(Nominalism)着称其哲学中探讨语言的部分即表现了这方面的观点。就弥尔对「定义」的观点说即认为最简单且最正确的定义是说明若干字义的命题所谓若干字的意义或者是公认的或者是说者或写者附加的。由此弥尔也表现了其对「通用语文」的态度即是承认已有的语文已经具备了所指的涵意只是究竟有多少涵意则是应该加以探讨的。 穆尔认为语言澄清是发现哲学中深刻真理的工具所以对语言的探讨也相当重视因而谈到「概念分析」(Conceptual Analysis)认为在用作「说明」(expression)的同义语的关系之外还要有些基准即就定义而言定义并非「概括的说明」应该另有「解释」(explanation)的功能。 由此扩大到知识方面所谓知识是指「在经验之外」还多知道某些东西。其中最主要的是 所知为「真」或「假」的问题关系到语文意义的正确性。于是哲学家特别注意语文的弱点因为语言或文字常常曲解原来的意义。由此又牵涉到「常用语言」问题。有些哲学家认为常用语言用于哲学中毫无问题问题出在「误用」上即是所用的语言已经不是原来的意义而用者又未说明「用意」何在。哲学语言中的这种现象曾经维根史坦(Ludwig J. Wittgenstein 1889~1951)指出说许多哲学家错用了许多哲学中的「关键字」如「知」(know)、「看」(see)、「自由」(free)和「理性」(reason)等因为哲学家们离开了常用语言的用法使人无法理解其所用之字究竟命意何在。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常用语言不适用于哲学因为常用语法蒙胧不清晦涩不明必须依赖上下文以了解而且有欠明白。由此而引出分析哲学的讨论重点。 分析哲学(Analytic Philosophy)中重视字义和概念意义从哲学中对概念的探讨进入于概念分析具体的说以一个名词为例所致力探讨的是:一是探察名词的性质二是分析名词概念三是说明名词本身成为显着的哲学语言的研究。这派研究从任何一种知识都必须应用语文来说自然不失其重要性。 总括说来语言哲学的重要课题在于语言所表现的意义;应用语言者对同一名词是否命意相同;一个名词用于不同的上下文中何以意义不同;名辞意义在于认识、抑或表现情绪?语言的运用途径(一字多义)如何分歧是由于语言本身抑或由于「用者」。这些问题势将牵涉到语言学、语意学和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