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与弼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吴与粥(1391~1469)字子传号康斋明抚州崇仁人(今属江西);父溥为国子监司业。 康斋年十九赴南京省亲从洗马杨文定(溥)学读朱熹编〔伊洛渊源录〕慨然有志于道遂弃举子业谢人事独处小楼尽读四书五经、诸儒语录不下楼者数年。中岁家益贫躬亲耕稼非其义一介不取。四方来学者众康斋常雨中被蓑笠负耒耜与诸生并讲归则解犁饭粝蔬豆共食。 陈白沙自粤来学;晨光才辨康斋手自簸谷白沙未起康斋大声曰:「秀才若为懒惰即他日何从到伊川门下又何从到孟子门下!」 康斋淡薄名利省郡交荐之均不赴。尝叹曰:「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难矣;吾庸出为。」 景泰七年(1456)御史陈述请礼聘康斋俾侍经筵或用之成均教育胄子;诏江西巡抚韩雍备礼敦请竟不至。天顺元年(1457)忠国公石亨欲引贤者以收人望;谋放大学士李贤(李文达)属草疏荐之帝命贤草敕加束帛遣行人曹隆赐玺书齎礼币徵召康斋赴京师。比至帝问贤曰:「康斋宜何官职?」对曰:「宜以宫僚侍太子讲学。」遂授左春坊左谕德康斋疏辞。贤请赐召问且与馆次供职于是召见文华殿。帝曰:「闻高义久矣特聘卿来烦辅东官。」康斋对曰:「臣少贱多病杜迹山林本无高行徒以声闻过情误尘荐牍圣明过听束帛邱园臣实内愧。」力疾谢命不能供职。帝曰:「宫僚优闲不必固辞。」赐文币酒牢命侍人牛玉送之馆次。帝顾贤曰:「人言此老迂不迂也。务令就职。」帝眷遇良深康斋辞益力;留京师二月三辞不得命乃以疾笃请帝始允赐敕慰劳赉银币复遣行人送还命有司月给米二石。康斋归上表谢恩并陈崇圣志、广圣学等十事。成化五年卒享年七十九岁。 黄梨洲在〔明儒学案〕中称康斋:「上无所传而闻道最早身体力验只在走趋语默之间。出作入息刻刻不忘久之自成片段所谓敬义夹持、诚明两进者也。一切玄远之言绝口不道学者依之真有途辙可循。」 康斋之学自学自得刻苦奋励多从五更枕上汗流泪下得来。其讲学授徒多采启发方式促其自悟。 先后从吴康斋受学者有娄谅(一斋)、胡居仁(敬斋)、罗伦、谢复(一阳)、胡九韶(凤仪)、陈献章(白沙)、周文、杨杰、郑伉(孔明)等。陈献章得其静观涵养遂开白沙之宗;胡居仁、娄谅得其笃志力行遂启余干之学。王阳明即从娄谅问学为康斋再传弟子。 康斋主刻苦自力只求心得不事着述;故某着作不多仅有〔日录〕一卷其体裁近似语录并无系统。今有明末崇祯刻本〔康斋文集〕十二卷;清康熙年间将其〔日录〕汇入〔广理学备考〕一书称〔吴先生集〕。 康斋治学主讲身心修养并不重视天道自然。他在〔日录〕中指出:「为学无非存天理去人欲学圣贤者舍是何以哉!」而为学过程着重变化气质其方法就是「读圣贤书体会圣人遗言以充实吾心固有之仁义礼智」。 康斋认为读书目的是「反求自心」其方法着重静观涵养、启发积功久而自成。康斋强调做静观、夜思工夫在静中冥悟获得「意思」。此与朱熹学说稍有不同。因此〔四库全书提要〕中认为「康斋之学实能兼采朱、陆之长」。 陈献章与吴康斋师生情谊极深康斋卒后陈献章为之刊印遗集陈献章所云「为学须从静中养出端倪」无疑是与康斋的静观修养一致。 白沙之学又经过其弟子湛若水(甘泉)与王阳明的切磋而成为明代中叶之心学。 娄一斋(娄谅)则是康斋很赏识的学生康斋称其「所学笃实能进入其堂奥」对他评价很高。一斋将康斋洗心、涵养之说引申为「以收放心为居敬之门以勿忘勿助为居敬要旨」。一斋是康斋学生王阳明又从一斋问学因此可说康斋之学是王学之启蒙与发端有其传承关系而阳明则承先启后使姚江之学成为有明一代之显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