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主义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快乐主义」指在道德实践方面以追求快乐作为唯一的目标。早期的快乐主义者所说的快乐含有身体及精神两方面;前者指慾望的追求及满足后者指心灵的平静与安祥感。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这类快乐主义的思想如杨朱将人生最高的目的视为追求肉体的快乐他说:「人之生也奚为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他取卫国端木叔的例子叙述端木叔如何「修建台榭园林及池沼以为乐恣享饮食声乐姬妾以自娱又如何畅意游玩纵情挥霍」。最后评赞他是:「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诚理所取。」杨朱认为这种自享多福的自我快乐论能做统一性的最高目的可以包涵人类全体一切欲望而得到最大的和谐与满足又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与杨朱大约同时的西方社会则有阿锐斯弟帕士(Aristippus)提出相似的看法;一方面接受了其师苏格拉底(Socrates)的「道德是知识」的主张一方面有感于苏格拉底死前之从容不迫认为人生应以追求乐趣为至高目的。认为快乐当前时应尽情享受然而在衡量如何追求快乐时所依据的是个人的理智一个缺乏理智的人就很难有并享受快乐也就会畏缩不前造成痛苦。至于快乐程度的高低则要看快乐的强度而定。依此派主张将肉体的快乐置于精神快乐之上。但也认为若纵情一时追求快乐反而会招来痛苦所以主张应当控制快乐而不应反被其所制。这项了解有赖于理智的运用故理智是追求快乐的工具。这类观点影响到其后的伊比鸠鲁(Epicurus)而有伊比鸠鲁学派之产生。伊比鸠鲁首先将快乐加以界定区别了身体的快乐及精神的快乐而专注于后者且视之为内心恬静的快乐感。故伊比鸠鲁的快乐是身心无痛苦类似消极的快乐不似亚里士提普斯主张的积极的快乐。伊比鸠鲁甚至认为只有平静的心态才能获致平安一有欲求产生即是痛苦的开始。故主张快乐不是由纵欲而来而是在于抑制欲望。 快乐主义分别有心理快乐主义和伦理快乐主义两种 。心理快乐主义(psychological hedonism)主张:人类一切的行动事实上都是由趋乐避苦的欲望所推动人们追求的共同目标除了快乐没有别的东西。人们可能会伪装追求比较高尚的事物但这只不过是幻觉;除此之外一切欲求的特殊对象都只是由于它们会带来快乐而欲求。心理快乐主义的基本主张可以概括为三项:(1)每个人都只求他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2)每个人必然只追求尽量扩大自已的快乐; (3)每个人都只依据他最强烈的欲望而行动而且只有快乐的思想才足以激发行动。 伦理快乐主义(ethical hedonism)则认为:快乐与痛苦是评估行为价值的判断标准因此也应当视为一切实践推理(practical reasoning)的基础。其基本主张有:(1)快乐是人生中唯一而且最高的善是一种「内在的善」(intrinsic good); (2)人类应该追求快乐; (3)人类行为的道德价值端视这些行为是否产生快乐来决定。属于伦理快乐主义的功利主义认为:每个人有义务在生活中尽可能去追求最大的快乐与最少的痛苦。
快乐主义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一种伦理学说主张以获得快乐为行为的标准凡能得到人生的快乐的行为即为道德否则为不道德。近世又分个人快乐及社会快乐两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