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价值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道德价值常指道德行为本身的价值而与这个行为对有德者是否能带来好处(包括物质和心理上的)没有关系。以康德(Imm. Kant)在〔道德形上学基础〕(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一书所举的例子来看说一个杂货店的老板之童叟无欺的行为是否有道德价值要看他的动机;如果是为了建立商誉希望以后生意更好才如此那么这种行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具道德价值。反之如果其出发点是以诚实本身就是对的所以应该去做也就是把诚实当义务来执行才具有道德价值。由此可以引申凡是为了外在的奖赏而做或是为了避免惩罚而不做都不具有道德价值只能说是为了个人利益。所以道德价值有别于世俗的功利。 从以上的观点衍生出道德行为对有德者常不是有利可图的。因为道德行为既然是利他就有牺牲的成分。所以德行(义)与对有德者最有利的行为(利)不是同一件事也就是儒家为何要提出「义利之辨」的原因。既然道德价值排除了对有德者在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回报德行的目的就变成是为了德行本身。也因此道德价值也就指德行本身或更进一步说就是指有德者的人格价值。 另一方面道德行为对别人要有利他的成分(也就是对他人带来世俗功利的实质好处)就这方面看道德价值需要功利价值来证明可是如果当事者不具善的动机只是偶然或无意中产生的善果就严格的观点看仍不具道德价值因为当事者并没有利他的存心。但由于动机不易判定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却只以结果的好坏(世俗的功利)来决定是否具有道德价值;这样的观点显然不够周延等于是将道德价值视同功利价值。弥尔(J.S. Mill)这种观点被麦金泰(Alasdair MacIntyre)指为过于幼稚但这与弥尔生活经验的过于单纯(如只在家受教未入学校)有关。 从上可知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有密切关系;就德行产生的结果而言必须对他人有功利价值德行才能成立。可是对有德者本身而言却又不能以对自己有利的功利价值为目标必须经一番义利之辨来分辨出何者为德行。总结来说如果一项行为要具有道德价值必须当事者(或有德者)具备善的动机(或康德所谓的善意good will)并且以德行本身为目的不管结果对当事者是否有利(事实上常有牺牲的成分)而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必须对他人有利这样的行为才算是具有道德价值。缺少任何一项都不算数犹如功利主义者对动机的忽略之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