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形式相关组词:

卡式录音带 泥火山地形 限制式写作 激发式动态呈现 开放式课程 联结论者模式 草根模式 形成性评量(formative_evaluation) 面对-约定模式 统整教育模式 形成性评量 探究式教学法 班级经营招式 直线模式 封闭图形 目标中心模式 教学一般模式 解释结构模式 参与式决定 发现式教学法 社会科教学的建构教学模式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网路探究式教学法 班级经营模式 梯形教学 兰德变革动因模式 发展式的五段教学法 组织文化模式 分散式建构论 创造性解题模式 自然系统模式 前导组织体教学模式 现实治疗模式 维度形成模式 创造力三面模式理论 果断训练模式 发现式学习 闭锁式问题 模式开发 独断训练模式 非形式几何 圆形监狱 多边形内角和 教师效能训练模式 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句技巧(open_question) 沟通式教学 辨认图形 行为改变模式 助人三阶段模式 完形取向 生态模式 有效动力经营模式 完形治疗:波尔斯 儿童美术自由创作的方式 问题行为界定模式 发展式教学 资源教室形式 政治模式 对称形 美式 隐形眼镜 简式 变奏曲式 移动形式 自我形象 沟通方式 户调式 曲式 孤形单影 二形人 因式定理 弭患无形 形孤影孑 畸形发展 虚张形势 形式模型 好把式 显露原形 觉我形秽 形符 集中式网路 视觉程式设计语言 图形语言 程式规划 中形 医学模式 形疲神困 母仪足式 启发式教学法 坤儀足式 形而上者谓之道 瞿式耜 认知方式 明式家具 形成性 文件格式 按键式 地形学 嘴把式 

形式基本信息介绍

   简体: 形式
   繁体: 形式
   拼音: xing shi
   读音: xíng shì
   英语: Form
   近义词: 样子、格式、方式
   反义词: 实质内容
   单字解释: 
   造句: 形式造句
   组词,组成语: 

形式解释

形式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形式在哲学上有几种解释:(1)可用以与其他事物区别的形状或外貌;
   (2)部分形成整体时之安排方式、结构或组织;
   (3)事物藉以分类或概念化的观点;
   (4)事物的本质。形式是事物差异的依据在哲学上常与物质(matter)或内容(content)相对。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于其〔形上学〕(metaphysics)中提出了形质说(hylomorphism)主张存在事物皆有物质与形式形式为事物之本质促使事物得以成立。从发展与变迁的角度来理解形式是现实性(actuality)及活动性(activity)的原理 而物质(质料)则是潜能性(potentiality)及被动性(passivity)的原理;一个形式可以成为发展或变迁后新事物的物质例如房屋对木头或石头来说是形式但房屋对由其所构成之社区或城市而言则是物质。亚里斯多德指出有一种完全不带有物质的形式称为纯粹形式是完整的、独立自主的纯粹的精神为纯粹形式。依亚里斯多德提出的四因说纯粹形式为任何物体发展的终极目的。
  康德(Imm. Kant)在〔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一书里说明人类之所以能将复杂和零散的感觉经验予以统整组合并使之意义化主要原因就在于有时间和空间的直观形式可以整理感觉经验并于悟性的范畴形式加以理解最后在理性的观念形式里取得综合统一并彻底的形式化。
  运用形式一辞时常与物质、内容一并解释事物:例如学生的言行举止可判断其道德发展的内容而其道德发展则可能属于无律、他律、自律的形式;符号逻辑的推演是形式其有关的题材是物质;建筑、音乐、绘画表现的统一、对称性为形式使用的媒材如石、砖、乐器、颜料为物质;教育活动为形式学科知识、活动性质为内容。
  形式在美学上的主要意义是本质、外形或逻辑语句的形式。柏拉图(Plato 427~347 B.C.)常以eidos和idea两宇并用指的是永恒不变的真正存有感觉世界中的具体事物都是永恒不变的观念(idea)之摹本。亚里斯多德则以morphé和eidos来表示形式是存有的四个原因之一。至于美学上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涵义即意指布局或各个部分的安排、指外表或题裁或形状。分述如下:
  1.「形式」指各个部分的一个安排与之相对的是:元素、成分或绘画中的色彩。
  这种美学的理论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Pythagoreans)时当公元前五世纪主张美包含在简单、明确之各部分的安排之中。例如:当琴弦的长度符合某些简单的比数时就能发出和谐的音;无论是人体或纪念碑唯有当它们具有某些一定的比例时才会显得美;雕刻家留意到人的头部和其身长比宜为一比八而其前额与面部宜为一比三之比。也就是说美有赖乎比例。认为事物是因为数目才显得美。
  这种把形式视为各部分安排的观点在公元前三世纪柏罗提那斯(Plotinus 205~270)出现之前都没有产生问题即使柏罗提那斯也只是否认比例是美唯一的基础并不怀疑各部分间的比例可以成为美的基础。
  之后中世纪、十三世纪、文艺复兴期一直到十七、十八、十九世纪都不乏意见相同者。大致看来整个古代的艺术论都把特别的重要性赋予形式但是在二十世纪的艺术思潮中只有若干支流倾向于此贝尔(Clive Bell 1881~1964)和傅莱(Roger Fry 1866~1934)均强调这种观点的形式在审美上的重要性。
  2.形式意指事物的外表与之相对的是「内容」。这种意义的形式最初是在诗的领域中特别重视。形式被视为字句的表达而加以孤立。所谓「诗的形式」也就是「字音」、「字句」的表现使语句的本身有别于它的意义。于是「形式」与「内容」就形成对立。公元前三世纪、中世纪、文艺复兴、矫饰主义都曾应用到此种与内容相对的形式概念但只应用在诗学中。这种意义的形式在诗学中通行了许多世纪且占据显要的地位。
  十九世纪时这个问题被应用到所有艺术理论中意义的形式便不只运用在诗学中而与第一种意义的形式相混使形式具备了双重的用意。二十世纪则转移到另一个新的问题即:艺术中形式与内容孰重?
  3.「形式」意指对象的界限或轮廓与之相对的是质料、色彩。
  形式应用到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其发展主要是在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间出现时主要用「图形」和「素描」的名义。这种意义下的形式只关系到素描而与色彩无关。轮廓与色彩代表着两极端。
  以上三种形式概念都是美学本身的产物。由哲学的形式概念转而运用于美学的形式意义主要有如下两种:
  1.形式指事物之本质与其相对者为事物的偶然特徵亚里斯多德即采此观点。到了十三世纪经院学派(Scholaticism)的学者不仅采取了亚氏本质的形式概念且把它用到美学中。认为对象之美有赖其形而上的本质在即其表象中显现出来。此概念在十三世纪达到巅峰后随之结束。
  到了二十世纪此概念有了新意以其他名义在抽象艺术家如:孟德里安(Piet Mondrian 1872~1944)和尼柯森(Ben Necholson 1894~1982)的着作中复活了过来。
  2.将形式视为心灵中的一种属性康德即采此说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觉的先验的形式。我们在对象中找到它是因为主体把它加到事物上面去了是一种主观而具有普遍性的形式。原本康德只发现到知识的先验形式后来十九世纪末叶费德勒(Konrad Fiedler)则发现视觉亦有其普遍性的先验形式。
  接着是先验形式的多元概念的产生认为此种先验形式是与时推移随时变迁的。在吴尔芙林(Heinrich W?lfflin 1864~1945)的公式中即曾表现得很清楚。
  另外还有一些次要的形式概念如:
  1.指那些用以产生形式的工具。例如那些被雕塑家、陶艺家和枪炮工人等所使用的范式;
  2.指从事创作的常规和定格;
  3.指各式各样不同种类的艺术或同一种艺术的各式变化;
  4.指艺术品之精神因素。
  至于新的后起的形式概念则有:
  1.将形式视同体系和成规只取被人有意创作出来的形相;
  2.指法则、规则。其反面乃是自由、个性、生气、变化和创作性。
  降至二十世纪关于艺术的一些新的诠释纷纷出现如下:
  1.完形心理学或结构主义提出举凡形式都是因整体而被知觉到的论点认定形式的元素乃是抽象的结果;
  2.形式分成事物所拥有的形式以及在事物中所见到的那些形式。也就是将存在的形式和效应的形式区分开来;
  3.另有认为事实上根本没有现成的形式的说法认为必须参与形式的成立和经营才能感受到形式。
  总之形式的意义之纷殊性极大以上只是对于形式概念之多样情况的概括性说明。


形式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


1:指表面的、外在的。
  【造句】这人只重外表形式不重内在。

2:文学作品上指作品外在的体式。如诗、散文、小说等。相对于内容而言。
  【造句】他将内心澎湃的情感以诗的形式呈现出来。

3:形状、式样。
  【造句】他用陶土捏成小虫、小鱼的形式逼真极了!


形式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外观、外形。《南史.卷三四.颜延之传》:「及孝武即位又铸孝建四铢所铸钱形式薄小轮郭不成。」《文明小史.第五一回》:「又到各处工匠厂游览了一番问明 白了各种机器的形式什么价钱一一都记在手摺上。」文学作品上指作品外在的体式。如诗、散文、小说等都属形式。相对于内容而言。抽象或具体的事物其形态的直接表现或组成。





查辞海 chacihai.com 浙ICP备1900176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