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一般所谓「心学」是指宋明理学中由陆象山而陈白沙而王阳明一系发展之声。所以在广义的理学中又粗分理学和心学两大系分别由程伊川、朱子和陆象山、王阳明作代表。 心学和理学最大的区别是:理学以理为本不主张「心即理」只说「性即理」修养工夫重视即物穷理由物理而明心之理。心学以心为本不只说「性即理」更主张「心即理」修养工夫重视反求本心先立其大认为恢复心体则天理自明。 心学的特色是肯定作为本体的心此心体不仅是道德伦理的根据也含着宇宙的根本原理、绝对精神或最高价值。 先秦诸子中孟子首先给予心崇高的地位认为人的本心成良心是善的含着仁义礼智各种道德。所以孟子主张反求本心、存心、养心、扩充心的四端。他视「心」为大体主张「先立乎其大者」。他提出由尽心而知性、知天已承认心性与天有关联性或同质性。孟子学可视为心学的滥觞。 北宋理学家中张横渠发挥孟学而提出「大心」之说。程明道也说:「己之心无异圣人之心广大无垠万善皆备欲传圣人之道扩充此心焉耳」。又说:「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宋元学案.明道学案上〕)邵康节也说:「心为太极。」「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于心也。」(〔宋元学案.百源学案〕 南宋初期理学家胡五峰继续弘扬心学提出「心无死生」之说他说:「天地之间莫不以欲为事而心学不传矣!」(〔知言〕)这大概是「心学」一词在理学中首次的出现。陆象山是心学大师提倡「心即理」而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象山年谱〕) 象山之学上接孟子心传以「万物皆备于我」为其思想的出发点发挥了「心即理」的根本理论使心学发扬光大。以后更由于王阳明的大力鼓吹在我国哲学史上掀起高潮。从整个心学的发展史来看象山心学实居于承先启后的关键地位。象山在心学上所建立的基础是后来心学开展的先导而光大象山心学遗绪而集其大成者则为阳明。 象山认为「天」所赋予我们与天无殊的这个「心」并不是某些得天独厚的人的专利而是人人皆有的如象山说:「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也。」象山又说:「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阳明将象山心学发扬光大说明人心与道心并无二心;心之本体纯粹至善便谓之「道心」顺气质欲念而发便谓之「人心」如阳明说:「心之本体即是性。」乃从「心即理」推衍到「性即理」。 另象山尚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阳明亦认为读书必须在心体上用功一脱离心体就没有圣贤学问没有生命的真理。所以心体就是学问之根本六经中千言万语不过为这心体作多方面的阐发印证而已。 明代心学由陈白沙首倡他的「心学法门」主张求得虚明静一者为此心之主。在工夫上由静坐而见心体进而在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 心学至王阳明而大成。他在〔象山文集序〕劈头就说:「圣人之学心学也。」阳明以良知为心之本体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物要人求理于心、致良知、知行合一。他的心学并非否定外物而是反对不返求本心徒然在事物上求理。他以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心体即是天无知无不知、亘古亘今、无始无终是造化的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充塞天地之间。所以作为道德原理的本心也是宇宙的原理。
心学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明代盛行的良知之学。创自宋儒陆象山以尊德性、明本心为基本概念故时称「心学」。后经明儒王阳明发扬光大而盛行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