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取替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角色取替(Role Taking)是指取代别人的角色即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立场从那个人的观点观察世界上的事物。不仅了解别人对各项事物的看法而且对他的行为、态度与感觉等能具有「同情的了解」。例如对于周遭的人物如交通警察、公车司机、路边摊贩等具有角色取替能力者即使不同意他们所表现的某些行为却能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们的立场了解其行为的背景、原因或感受。详言之此种角色取替能力可能如特诺(R.H. Turner)所言具有三种情形:第一个人的角色取替可能是完全认同别人在此情形下个人系以自己所设想的别人观点指导自己的行为;第二个人视别人角色为外在事物予以观察然后以第三者的立场运用别人角色行使的资料做为个人行为的指导;第三个人将别人角色视为互动的对象了解其对个人行为的可能影响藉以达成某些目的。 角色取替概念由来已久古人所谓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或「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等均具有相似的意义。但在学术上重视并研究角色取替的现象者则以米德(G.H. Mead)与皮亚杰(J. Piaget)等为最早。米德以为能敏锐的感受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并归纳别人的观点即具有取替别人角色的能力才能逐渐形成概括化他人(或所谓自我意识)。皮亚杰则强调角色取替能力与认知结构平行发展儿童由自我中心逐渐认识人我之别亦即形成角色取替能力始能了解别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观点从事有效的沟通进而发展相互尊重的德性。故角色取替能力不仅为发展道德认知所必备甚至本身即为自律性道德的内涵。 由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学者们对角色取替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研究探讨可能影响角色取替能力的因素如年龄、性别、智力乃至同侪互动、人格特质与训练因素等其中智力因素更受到重视;第二类研究探讨角色取替能力的发展阶段例如有人将其画分为四个层级从自我中心的角色取替、主观的角色取替、自我反映的角色取替至相互性的角色取替等。有人则将角色取替能力先画分为知觉性的角色取替能力与概念性的角色取替能力两大类再分别探讨各类角色取替能力的发展情形;第三类研究探讨角色取替能力与人类行为发展的关系如角色取替与自我发展或社会化的关系等尤其以角色取替与道德发展的密切相关最受重视。 角色取替系角色理论中的一项核心概念受心理学、社会学与教育学者的重视。近年来的研究除针对一般人外更兼及特殊对象(如盲聋者等)涉及的范围已愈来愈广。
角色取替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教育Wiki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