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和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致中和是充分达到中与和的境界。〔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与情绪从喜怒哀乐之未发说「中」可有两种解释一是情绪未被激发时比较平静的自然心境一是指超越于情感情绪之上的道体。从「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句则「中」应解作超越的道体。因情绪未被激发时的心境虽然比较平静但未必是合理的其中可能有私欲壅塞着如是怎可以是天下之大本? 若中是指超越的中体、道体则发而中节之和是指因为体会到中或道体而使自己的情绪能合理地发用。如果没有中或道体作根据是不能有中节之和的中与和是体和用的关系。中是本体所以是天下的大本;和是中的发用故是天下的达道。而如果能充分的体会到中又完全实现达致和的境界便可使天地万物各得其所各遂其生。另一解释是古人有把天「类人化」的观念认为天有意志也有情感。天的情感表现在自然现象的常规或突变犹如人的平静或喜怒;但天的情感作用因人而发尤其帝王如果行事合乎天理则可获得天的赞美而风和日丽否则便可能使天发怒而有自然灾害不过天的本来状况是平和的用以解天下之大本也可供思考。 致中和是人的事或甚至是个人的事何以有使天地得其位万物得其育的效果呢?朱子注说:「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其效验至于如此。」这是说天道和人道是相同的人若充分达致中和的境界则人的存在状况便是天地万物的存在状况。即当人致中和而回到合理的状况时便体会到天地万物的合理状况。在这时候天地万物的本来面目才得以显现出来。 当人致中和而体会到天地万物的合理状况的意义可以用宋儒程颢(明道)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来说明。当人平静自得、悦乐平和时会感到万物四时也是如此的。这是一种观照的境界。当然除了是一观照的境界外人的致中和还会引生出不断的道德实践活动如〔中庸〕后文所说的「至诚尽性」至诚的人能充分实现其性也是「赞天地之化育」。(参见「至诚尽性」) 宋明儒者对「中和」的涵义有许多讨论成为宋明儒学的重要问题。程颐(伊川)与吕大临曾详论中和但未能有定论。伊川另一弟子杨时(龟山)则有较明白的说法他说:「学者当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以心体之则中之义自见。执而勿失无人欲之私焉发必中节矣。发而中节中固未尝忘也。」(见〔宋元学案·龟山学案〕)杨龟山认为人从喜怒哀乐之未发时可体会到中这是一种由静坐而体证超越的本体的工夫。朱子曾对中和问题困思许久他的思想亦因对中和问题的解决而决定。朱子说:「盖人之一身知觉运用莫非心之所为。则心者固所以主于身而无动静语默之间者也。然方其静也事物未至思虑末萌而一性浑然道义全具;其所谓中是乃心之所以为体而寂然不动者也。及其动也事物交至思虑萌焉则七情迭用各有攸主;其所谓和是乃心之所以为用感而遂通者也。」(见〔答张钦夫书〕)朱子认为中是指未接事物未有思虑时的寂静的心体在寂静的心中存在着浑然的性理。在交接事物产生思虑时人的情绪活动表现得恰当便是所谓和是心的感通表现其作用的状态。因此朱子所谓的中与和都是兼指心、性而说的。当情未发时心寂然性浑然而在。当情发时心感通而性亦分别表现为仁义礼智。朱子此说与杨龟山以超越的本体(亦即性理)为中并不相同。由此朱子主张静涵动察(静时涵养动时察识)而以敬赅之的工夫。是以心、性为二心是活动不是性理;必须通过认知的作用持敬的工夫心才能明理合理而有道德行为的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