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性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客观性」是指与主体(subject)相对应的「就客体(object)言客体」的性质但必须联结到一个认知主体才有意义。 「客观性」基本上是与「主观性」或「主体性」(subjectivity)相对的概念两者在逻辑上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客观性」是「主观性」的一种形式或应用个人若对于外在事物涉入情感愈多则客观性愈低;相反地若个人情感涉入愈少依据经验事实成分愈高则客观性愈高。另外客观性并不是「绝对的」因为绝对的对立用法是「相对性」相对性并不等于「主观性」;因而客观性与绝对性并同仍需联结到一个认知主体才有意义。 不同学者对于「客观性」的观点并不一致十七世纪以来由于启蒙理性的高涨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强调经验观察与价值中立使得客观性成为研究追求的目标亦成为是否够资格被称为「科学」(science)的一个检查原则。若是主观性情感涉入研究过深以致结果缺乏客观性通常即不承认是科学;研究者越能够保持价值中立不涉入个人情感越可称其是具客观的科学性。唯研究过程是否能完全做到不涉入个人主观情感而达到完全的客观性则不无疑问。但客观性可透过研究过程的可重复性而获得。 教育活动的本质原就充满着价值成分而教育研究亦属于「价值关联」的研究因而从事教育研究极难避免个人主观性的涉入。另外教育研究者与研究对象都是人研究过程常有互动的现象遂导致教育研究不易对于教育现象做透明的观察主观性的介入必不可免完全客观的要求亦有其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