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性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互补性」是指为要完全解释某种经验两个不同的相互矛盾与互斥的观点有时可能是并存的或不可或缺的。 当代量子物理学家波尔(N. Bohr)在一九二八年发表了「互补性原理」认为在物理学中所有有关原子层次的各种现象的完整知识必须要用波粒两重性描述的准则。光与电子所表现出的「行为」(behavior)有时类似波有时则类似粒子取决于实验装置也就是说它们都具有波粒二象性。虽然我们不能同时观察到波和粒子两方面但两者一起描述要比它们各自分开描述完备这就是波尔所讲的「互补性原理」。此外波尔也认为又原子的过程可从两个观点来考虑即是空间--时间局部化与动量--能量守恒尽管两者间相互矛盾且相互排斥但对经验的完整描述却不可或缺。然而由于此两叙述适用的范围可能互不相同遂不致发生逻辑上的矛盾。此谓依明确的实验结果所作的预测通常与有多种结果的可能性相关。波尔将此新统计因果律命名为「互补性」--两互不相容的叙述模式可以彼此互补能以统计的方式互相限制。 波尔的「互补性原理」可说是揭开了人类思想演进的新局面;他所讲的「互补性」事实上也是一种概念架构(conceptual framework)可帮助建立一套关于现象之分析与综合的观点对于自然能够提供一个更完整的描写。所以原先只是关于自然的科学性描述会与哲学性的概念架构产生关联并进而对当前所讨论的科际整合问题产生重大的启示与影响。 波尔之后海森堡(W. Heisenberg)及麦尔阿毕希(K.M. Meyer Abich)对于「互补性」的解释有进一步的阐发。海森堡引述波尔常讲的一句话:「一个正确的命题反面是一个错误的命题;但一个深度真理的反面仍为深度真理。」海森堡认为从科际整合的观点来看知识宜置诸动态的深层结构来处理才能会通各种不同论见对现象作出周全的把握。麦尔阿毕希则更从个体性与整体性的关系来说明「互补性」的意义认为所谓的「互补性」是指对于同一对象可以作不同把握之各种可能性的联结;各种互补性的知识由于均指涉同一对象故均为相属的然而又由于并非同一时间所掌握故又是相斥的。面对每一个现象每位研究者均有其期待视野由这个期待视野所得的知识都可说是一个活活泼泼的独立自主的生命展示的是现象的某一层面而与其他期待视野所得的知识互补。 除了当代物理学发展外哲学家阿佩尔(K.O. Apel)也将「互补性」的概念带入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中;阿佩尔认为真正的诠译学探究与自然科学在对事件进行解释和客观化时具有互补的关系。这两种类型的研究表面看来虽是互斥的但是却可以互补。阿佩尔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会有互补性研究的原因;他认为人类本就具有两种基本的互补性认知兴趣:(1)由技术性实践之必然性所决定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作为我们了解自然律的基础; (2)由社会实践之必然性所决定的兴趣后者可以达成一致性而成为前者的前提。所以阿佩尔认为社会科学中的解释必须透过「估定」(taking stock)的过程将对于行为的因果说明模式转变为可理解的活动(intelligible actions)。社会科学中所用的诠释学「理解」与自然科学的「解释」间具有辩证性的关系能贯通两者关系的就是「意识型态的批判」。 总之从当代物理学及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现代物理学及社会科学已逐渐发现到所谓的研究对象事实上都是与研究者意义倾向有关研究者所用方法与对象间有不可分割之关系而知识则具有动态发展的深层结构。这些论点对于教育研究都极为重要在教育情境中施教者与受教者都是背负着历史传统以其主观的意义倾向彼此产生互动。故教育研究者尤须自觉其理论视野的界限而进一步与其他研究者的理论视野整合以开展教育现象中的深层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