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三公」是辅佐天子治理国政的三位最重要的大臣最早有「三公」之称是在周代但是「三公」究竟是指那三种官职典籍上有不同的说法。据〔春秋公羊传.隐公五年〕所载「三公」是指治理王畿东半部的周公、治理王畿西半部的召公和在王朝中处理大政的辅政大臣。而〔古文尚书.周官〕则以为三公是:天子所师法的「太师」、辅佐天子决断政务的「太傅」和确保天子所行合于德义的「太保」。〔韩诗外传.卷八〕中以司空、司马、司徒为三公。在周代用自然现象验证政治得失的状况下以为司空主土若有山崩地震、河川壅滞、五谷不丰收、草木不繁茂的现象便认为是司空有失职之处;司马主天若阴阳不和四时失序发生灾变便认为是司马有失职之处;司徒主人若君臣不正人道不和盗贼多而民怨沸腾便是司徒有失职之处。这些现象都示警于三公要他们反省、努力任事。秦代和西汉以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为三公分别掌理政务、军事和监察。西汉后期以大司徒、大司马和大司空为三公;东汉则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其后三公无定称。明清又设有太师、太傅、太保之衔但仅为荣衔而无实际职务。
三公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人臣中最高的三个官位:(1)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2)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3)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唐.杜佑《通典.卷十九.职官三公》:「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也称为「三司」。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也称为「三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