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商鞅(公元前390~前338)姓公孙名鞅又称魏鞅是春秋战国时代卫国人。他原是魏国贵族的后裔被称为魏鞅。后来游仕秦国帮助秦孝公打败魏国于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时因其战功把「商」(即今陕西商县的西南)这个地方共有十五邑封给他所以他才被称为商君或商鞅。 商鞅信奉刑名法家的学说主张君主治理民众必须以法令为依据这种看法并未获得魏惠王的赏识。当时秦国的孝公即位下诏寻访贤能的人商鞅便到秦国并四次觐见孝公陈述变法图强的策略获得秦孝公的赏识与信任在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时实行变法。到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时秦由雍(即今陕西凤翔南)迁都到咸阳进一步变法实施一系列的改革。 他采行李悝所作的〔法经〕为依据推行连坐法。他的政治改革重点包括:(1)人人要检举犯法的人邻人有罪而不检举将来被发觉要被判死刑; (2)奖励英勇杀敌的战士处罚民间的私斗; (3)奖励男的努力耕作女的勤劳织布懒散不事生产的人公家要把他充作奴隶; (4)建立小家庭一家如有二个以上有谋生能力的男子就必须分居否则就得加倍交税。他的目的是要使人民守法勤勉把秦国全国的人力投注在发展农业和充实战备上。总之他奉行「罚不畏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鼻其傅」。取消分封制度及世袭制度废除贵族世袭的特权制定按战功授爵位的二十一等爵制。建立郡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的原则对于耕田致富或作战有功的人都授与爵位。 商鞅为使人民相信法令的威信曾经悬赏黄金十镒(约三千五百公克)让人们将一根长约六公尺的木棍从南门搬到不远的北门当时人们以为是在开玩笑没有人去移动它商鞅就把赏金再提高五倍才有人以姑且一试的心态去搬动商鞅就把五十镒的黄金送给他从此人们便相信商鞅有执行法律的决心。此外也主张「太子犯法与民同罪」。因此商鞅的变法促进了秦国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其富强的基础。孝公死后惠帝继位旧有贵族对他存有怨恨之心便向惠帝说商鞅想造反惠帝竟然相信并且派兵缉捕商鞅从「商」逃出向客店投宿时主人以「商君法令规定不能收留身分不明的人」而拒绝他他感叹地说道:「真是作法自毙呀!」他走投无路只得回「商」发兵谋反但是遭秦兵击败被逮活生生地受五马分屍的酷刑而死。他的言论和事迹后来被记录下来称为〔商君书〕又称〔商君〕;此外有〔汉书.艺文志〕法家类着录二十九篇现仅有〔公孙鞅〕二十七篇但已佚失。 商鞅的学说思想与教育有关的:一是他排斥旧的道德以国家为主体以人民对于国家的公德为最高的品德所以凡是藉私德之名而间接对于国家有危害的他都竭力排斥;二是他崇尚实利的主张所以非常重视农民;三是他崇尚武功重视战争因此从他的政治主张下所产生的教育是重视实利的、军国的、残苛的。
商鞅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人名。(公元前390?~前338)姓公孙名鞅战国时卫人。少好刑名法术之学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后入秦为相说服秦孝公推行新法秦国富强后受封于商。用法严苛树敌众多孝公卒遂被车裂而死。也称为「卫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