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因材施教」是当年孔子教学时所运用的一种方式;〔论语〕中关于孔子如何「因材施教」有颇为生动而翔实的记载。据载孔子教学时对学生的个性和优缺点有甚为深刻的了解如他指出子路长于治兵冉求可担任邑宰公西华则长于外交。又〔论语.先进篇〕记载:「子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是说高柴(子羔)为人厚道但心地不很灵活是个愚拙的样子;曾参为人笃实但天资不很聪敏是个鲁钝的样子;颛孙师仪容俊美但性情略近虚浮;子路行事果断但举止略带粗俗。孔子考察学生的方法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要求言行一致不仅注意他们的言论更重视他们的行为。 孔子重视学生个别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材质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务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故孔子的学生向孔子提出相同的问题孔子的回答不同如学生个别问「仁」时孔子所答未有完全相同的甚至樊迟三次问「仁」孔子所答亦先后不一。 孔子的思想强调仁义合一所以诱导学生依仁循义其因材施教的方法符合仁义合一的原则;施教是仁因材是义故必因材以施教才能培养学生成为仁义兼备的人才。 施行因材施教教师必须认清受教者的材质又须为不同的材质设计不同的教材因此教师必须有诲人不倦的精神方能胜任愉快。材质可大别为性情方面的材质与理智方面的材质因此因材施教亦因而可分性情方面的因材施教与理智方面的因材施教。据〔论语.先进篇〕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子路)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冉有)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公西华)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与冉有所问是同一问题孔子答覆子路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阻止子路不要即闻即行而答覆冉有是「闻斯行之」则鼓励冉有即闻即行两相矛盾因而引起公西华的质疑。孔子的解释乃是冉求个性比较退缩故鼓励他即闻即行而子路个性比较急躁故阻止他即闻即行要他三思而行。这是性情方面的因材施教。又据〔论语.雍也篇〕载:「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将天赋智慧分成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三级。中人以上智慧较高领悟力较强足以理解高深道理可授以高深的教材;中人以下只可教他浅近的道理使他易于理解。施教者应就受教者智慧之高下而施以适宜的教育才能提高教育效果这是理智方面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
1:依据受教者不同的资质而给予不同的教导内容及方式。 【造句】因材施教是一项合理而有效的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依据受教者不同的资材而给予不同的教导。如:「因材施教是一项合理而有效的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成语词典版
1: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六一.郡守田南山先生》:「田...讲学于资寿寺正以率物因材施教。凡及门者皆有造泉士多争师之。」 2: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卷八.女教》:「将中国诸经、列传、训诫女子之书别类分门因材施教。」 3:清.陈廷敬《日讲四书解义.论语解义.卷五》:「此一章书是言因材施教之意也。孔子曰凡人资质有高下学问有浅深。教人者当观其力量如何不可以概施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