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教育相关组词:

和丸教子 特殊教育师资 融合教育的重要理念 独立型早期疗育 疗育与转变 疗育服务型态 疗育转变 疗育服务设计 直接教学 疗育服务理念 透过美术教育开创潜能 概念构图教学法 除法教学 英文教学 双语双向教学 沟通教学法 视觉障碍学生的教学 天性与教育争议 补偿教育 海洋环境保育的价值观 合作学习教学法 蒙特梭利教育 儿童美劳教育 全年教育制 教育管理学 正比例教学 问答教学法 保育活动 斯巴达教育 德国教师素质管理之机制 大单元设计教学法 教育知识社会学 教学历史观 海洋教育的教学取向 集合数教学 政教分离与政教合一 海洋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问题 教育的规准 在家教育 问题解决教学 统整教育模式 欣赏教学法 教学经营 探究式教学法 教师评审委员 练习教学法 编序教学法 华德福教育 白莲教之乱 宗教哲学 资讯融入教学 学科教学 视听教学法 教室观察法 结构主义的教育思潮 布迪尔理论教育意涵 教育基本权 教育绩效 教学一般模式 日期教学 教育执行力 区别化教学 发现式教学法 年表教学法 社会科教学的建构教学模式 特殊教育课程设计原则 点对称教学 英国教师素质管理制度的发展与现况 小数教学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计划 网路探究式教学法 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安置和教学方法 提升教师的海洋意识 梯形教学 教师影响 营养教育实施要点 有效教学论 版画教学 发表教学法 「翻转教室」(flipped_classroom) 学前特殊教育课程 教师面对海洋教育时的角色认知 发展式的五段教学法 概念获得教学法 教材组织 网路教学 精熟教学法 全语言教学 儿童美术教育与环境保护 前导组织体教学模式 海洋教育 多元文化社会教学 图表教材 社会科常用的教学活动 有效教学 翻转教室(flipped_classroom) 特定教育 教师发展本位的课程推广 移民子女教育 

教育基本信息介绍

   简体: 教育
   繁体: 教育
   拼音: jiao yo
   读音: jiào yù
   英语: 
   近义词: 教导、哺育教诲教训
   反义词: 
   单字解释: 
   造句: 教育造句
   组词,组成语: 

教育解释

教育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教育」二字在中国古籍中意义繁多。依〔说文解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育不从子而从倒子者正谓不善者可使作善也。」唯古籍言 「教」者多如〔汉书·儒林传〕及〔广雅释诂〕解释:「教效也;上施下效亦即以先觉觉后觉也。」〔荀子·修身篇〕载:「以善先人者谓之教。」此处「教」字有传授、导引、以身作则诸义。朱子〔论语注〕云:「教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觉有先后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皆以教为觉为效。此外「教」字又指文治教化而言如〔周语〕:「教文之施也。」〔春秋繁露·精华〕:「教政之本也。」〔尚书·尧典〕:「敬敷五教在宽。」屈万里注:「五教者五常之教也。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礼记·王制〕则有「言四教」与「明七教」的记载。据〔孔疏〕:所谓四教指「诗、书、礼、乐」而言所谓七教则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均系施行教化之意。至于〔中庸〕所谓:「修道之谓教。」乃修天命之「性」与率性之「道」「皆以其理之自然而然本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也。又〔中庸〕载:「自明诚谓之教。」此指人明白了道理再去涵养诚心就叫做「教」则均着重心性的修养。
  古籍中「育」字作名词时其意乃谓稚子;〔释言〕:「育稚也。」故〔史记〕曰:「教稚子。」另 「育」字亦训为生长、培育〔尔雅·释诂〕:「育长也。」此为育之本义。又〔诗经·蓼莪篇〕:「长我育我」屈万里注曰:「育覆育意指寒冷时母以身偎儿犹如母鸟以翼覆其子也。」「育」字又作培养、生育解 〔尔雅·释诂〕:「育养也生也。」〔易·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易·渐〕:「妇孕不育。」〔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吕览·察贤〕:「则万物育矣。」以上「育」字均有生育、养育与培育之义。
  至「教育」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综而言之「教育」一词意谓以先觉觉后觉循循善诱培育之使之立己达人之谓。因此教育乃在传授知识、陶融品德、树立良师楷模以为后生效法之典范此为今日「教育」一词之本义。
  「教育」这个名称的出现从全人类说至少有两个历史性的涵义:一是人类超出了本有的「动物性」不再徒靠天生的「本能」纯然在自然环境中求「生物性生命的存在」;二是靠人类独有的禀赋创造了人类的群体环境(或称为社会环境)。在人的环境中出现了人所独有的生活方式:需要在自然环境之上另谋维持生命之道。分布各地的人所创造的环境虽不尽相同却有些共同的现象即是一方面要学习超乎本能之上的能力一方面要实现唯人独有的「愿望」(理想)以求本身的超越和全人类的进步。于是教育的涵义便远远超过了动物之教导幼小的觅食和自卫的范围。
  人类的教育是先有了实际的活动才继而推究这项活动的意义。活动是具体可见的抽象的意义自然存在于活动方面然而也有些更深刻的意义则须要应用思维和了解推究出来不能只用单纯的活动参照更不能只用个别或单一的活动验证。因为意义要靠人来述说所说的固然可以印证事实却也常常在事实之外还有深意存焉。
  中国对「教育」的概念和文化源流有密切的关系。从典籍中寻绎最早出现的只是一个「教」字以及有「教」而不可或缺的「学」字孔子所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固然是说自己兼为二者 可是在「教」字中本就涵盖「学」的一方面否则「教」便不能成立。至于「教育」二字连用而成的这个名词虽是初见于〔孟子〕但在孟子之前「学」早已是存在的事实明白的说在教育的历程中必然有「教」和「学」两种活动当然也必然有「教者」和「学习者」两种共同活动的人。教育的意义就存在于这两种人的共同活动中。
  「教者」和「学习者」虽然共同活动两者的性质却不同于是活动的任务也有别。就活动者来说「教者」先要具备「有以教人」的条件才能负担教的任务因而必须是成熟有教的能力能掌握教的内容和方法的人。相对的学习者便缺少这些条件因而是幼稚、无能且无知而需要学习的。这是缘于人类的幼稚期相当长在达到成熟阶段前必须经过学习因为在自然界中「攫食」、「逃避」等本能的反应动作早已不适用于人类环境。另一套在人类环境中谋生和自卫的方式则必须经过学习而且所学的即以身体技能而言也要依靠「知」。「知」要靠认识和思想以达到悟解的程度〔白虎通·辟雍〕中说:「学之为言觉也悟所不知也。」故而教育的第一个涵义便是「幼小的一代需要学」需要经过学习以便从无知而成为有知从无能而成为有能。
  再从「教者」方面看以「成熟者」针对「幼小者」而言最切近的自然是幼小者的长辈。由动物界的亲子现象看亲长负有先天决定的哺育幼儿和教以求生活动的事实人类中之为人父母者同样有这种「天职」。然而在人类进步到徒靠本能活动不足以谋生之后学习的需要增多且日益复杂亲长已不能负担全部「教」的任务于是「教子」的「天职」扩大为「责任感」并由父母延展到「成熟」的一代变成上代人有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于是凡是具有教育者的条件的不必具有亲属关系便应负起这项责任而有了「师」这个名称。教者由亲长而扩延到师的事实从〔礼记·内则〕的一段话可以看出:「子能食食教以右手。(中西习惯相同早期都以用右手为是近年才有改变。)……六年教之数与方名。……十年出就外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因为学习的事项随年龄而增加不得不由「擅长的人」(师或傅)来教故而教育的第二个涵义是亲长的责任感和教师的必须条件即是上一代负有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上一代者中有堪为人师者负有教育下一代的任务。
  教育在两代人的共同活动中蕴含着一个更高的意义即是人类求理想的实现是为教育的第三个涵义。中语文化中最高的理想先见于〔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是一个不能根据已有经验用事实描述的理想境界其真正的意蕴是在个人为「自强不息」的求进步精神在全人类以至整个宇宙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状况。从实际方面说便是不以「现在」为满足而要精益求精要如此便要像孔子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两种精神和力量的继续其中包括「传承」和「世代绵延」。在这个历程中所表现的是无止境的进步与改善以求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而这样境界的实现必须靠教育且唯有教育才能见功所以〔中庸〕开章便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反过来解释便是由教育而修习人道以符合天道;人之修道在发展人性特长才不枉人存在于天地之间。
  综括来说教育是人类基于特有的禀赋和理想本着文化传承和世代绵延的精神希望精益求精而发生的上一代为实现其责任感教导下一代学习必需的知识、技能并陶冶品格而与下一代从事的交互活动。经过这类活动后下一代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人类在世代绵延中日趋进步指向至善的境界。
  统观中国从古籍以至后来学者的着作中很少对「教育」这个概念作详细的解释多数是就着教育的「涵义」在叙述中显示了教育的本原意义而且在孟子之前只用一个「教」字如「尚书·舜典」中的「敬敷五教」是为了使「百姓相亲」、「五品相逊」五品相逊据后来〔礼记·礼运〕中的解释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听、兄友弟弟、朋友有信包括五种「关系人」相互对待的原则。若只从这一面看似乎会以为舜时的司徒所施行的教育只在伦理方面重在教人相处之道;但〔周礼〕中所载的大司徒的职务则不止于此除了六德以外更重要的是六行和六艺。六行属于行为方面六艺则是技能。依此看已是教育的内涵中包括品格陶冶和技能训练二者即是生活中所需要的全部学习。
  自此以后便确定了「教育」的内在涵义:原则、目的、内容和方法同时也明白的分出「教者」的特有条件即是要具备「教的知识和能力」。这个从未对「教育」概念明白叙述的涵义成了后来学者、教者以至全体人公认的「不言之喻」从〔礼记·学记〕篇可以得到全部的了解。周代之后历代的帝王多推行教育实施并扩张教育不外乎这个基本概念的内涵。自孔子之后从事教育活动的为「师」者也只依照这个概念的内涵而行纵有部分的新意或新法出现却从无人对「已定的」教育意义提出「异议」自然也不见对「教育」二字有更多的解释。这个事实只能说「已有的」教育涵义是确切不移的另加解释 不但「徒见枝节」甚而脱离了本义。因为教育是人类为「本身」而创造的活动如果创造奠基于「正确而透彻」的观念上只要「人仍然是人」便不会有「基本」的改变。不过在「教育实际」即实施的制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不但各时代有改变之处即实际从事教育的学者也人各有别却是历史中的事实。这种改变的事实从清末实施「新教育」开始发生「突变」同时由于西学传入可见到西方的「教育」字义与概念。
  西方「教育」这个名词可以远溯希腊文παιδε?ω (Paideia)系由动词形态παιδεíα转化而来其字根为παí?儿童paideuō原始意义即为养育、照顾与教育儿童。Paideia的重音节放在a则意为游戏和教育有同样的字根「儿童」。就字源义而言说明了儿童时期的好玩好动本身就具有严肃的教育意义。柏拉图(Plato 427~347 B.C.)在〔弗列布斯篇〕(Philebus 30e)中就以为严肃的学习(spoudein)是为了游戏而游戏也是为了学习。柏拉图在〔法律篇〕(Laws 803d)中赞誉其师苏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能将两者调和得恰如其分足以称为受过教育者。paideia一辞后来衍而为「文化与教育理想」之义 人文主义教育学者即以paideia来说明教育的过程宜以有价值的文化材来陶冶人类的精神以培育健全统整的精神人格。
  英文和法文的「教育」(education)一辞源于拉丁文educare和educere。前者除了指心灵和精神意义下的陶冶外也指透过营养使身体成长。至于educere则有自内而外引出(heraus ziehen)、向前推动(empor ziehen)、向上提升(auf ziehen)等意义。与educare和educere相近的另一词为erudiere由e、rudi和ducere三部分构成e是指「从」rudi指粗疏的材料ducere为引导、引发合而言之为从现有状态引发或开展新状态。至于和「教育」相近的词institio、instruere则是从教学者的观点自外而内注入学习者某些材料这也是英文instruction的字源义。综合education之拉丁文的字源本义教育有「引出」与「塑造」两种涵义。这两种涵义分别对应了现代德文的Erziehung和Bildung所表达的意义。
  德文的Bildung中文常译为「陶冶」(参见「陶冶」)。至于Erziehung的字根为ziehen意为拉引其接头语er来自古德文的独立介系词ar、ir或ur其基本意义为heraus(从内而外)aus(从)、von(从)不过现代德文的字根前加er则有终结或进入某种状态的意义。Erziehung从字源义解主要有三种涵义:(1)从深处提升到高处;
   (2)外在经验内化到心灵深处;
   (3)结束旧状态市进入新状态。至于透过「教育」来使人从未成熟状态导向成熟从本能状态导向精神成就则是ziehen这个字根的引伸意义。
  综合西方英、德、法、拉丁和希腊文「教育」的字源本义分析可见「教育」这个词从形式上来说指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者的活动或互动过程以及透过这个过程所期望完成的目的、价值或理想。
  对于这个过程的解释不同教育家基于其不同的哲学立场持论并不一致。当前英国观念分析的教育哲学家皮德思(R.S. Peters 1919~)就指出了教育是个极具争议性的复合性概念。皮德思本人从工作-成就概念(task-achievement concept)来说明教育这个多样化的历程(Polymorphous process)。教育既是一个施教者有计划、有目的的施予受教者有利影响的活动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不管是过程或结果均应符合教育的三大规准:合价值性(worthwhileness)、合认知性(cognitiveness)和合自愿性(voluntariness)。亦即教育活动须具有正面的价值不仅是所欲的也是可欲的。透过教育活动不仅应求真求实也应具有认知的严肃性不可将未经证验之传说、信念甚至迷信强加于受教者。教育活动的设计也应符合身心发展以使学生乐于学习、愿意学习。
  同属分析哲学阵营的德国教育家布瑞钦卡(W. Brezinka)则将教育定义为一种社会性的活动透过这个活动使人(受教者)产生某些心理气质(psychische Dispositionen)改变或维持现有的心理气质(vorhandene Dispositionen)或者防止(受教者)获得没有价值的心理气质。
  美国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从「经验的连续性」出发以生长为隐喻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经验之流永续不断人类的教育亦须本诸实际的生活经验促进经验不断的改造使经验的意义不断的成长使指导未来生活经验之能力不断发展以助智、德、体整体性不断生长。生长的目的即在于继续不断的生长学习也就在于继续学习这是杜威教育的基本要义。
  德国斯普朗格(Eduard Spranger 1882~1963)本于文化哲学与教育哲学认为教育是基于对受教者施予之爱从其内部开展全部的价值容受性(Wertempf?nglichkeit)和价值形成能力(Wertgestultungsf?higkeit)。没有爱的精神没有对于青年尚未发展出来之价值潜能的全心以赴的专注则教育几乎不可能。教育即在于运用客观精神中有价值的文化材来活泼、唤醒青年主观心灵使其容受文化价值并进而创造价值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进而参与文化理想之提升。
  存在主义哲学则从个体本质不断开展来说明教育。人的存在是本然的事实本质不断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不断自我了解的过程也是一种广义的教育过程。布尔诺(O.F. Bollnow)就将教育事实分为五个层次:(1)躯体与精神的照顾与养护;
   (2)个人适应社会之功能性的教育(funktionale Erziehung);
   (3)有计划而依规则来传递知识与能力的教学;
   (4)有机的自内而外成长的陶冶过程;
   (5)存在意义下的呼吁或陈述教育学(appellierende P?dagogik)。布尔诺称第四层的教育是一种稳定形式的教育(stetige Form der Erziehung)类似古典陶冶理论(Bildungstheorie)所说的试图在人之中发展其心灵与精神动力。第五层的教育称之为和谐的非稳定形式的教育(unstetige Form der Erziehung)人类存在(Existenz)经验中的邂逅(Begegnung)是这种形式教育的核心概念融会了其他人的经验人类不断面临亟待抉择的新处境也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本质。
  犹如存在哲学所称的人在发展自己的本质时经常须面对新的存在处境这个处境从社会学观点来看即整体社会文化。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er Schule)的批判理论(Kritische Theorie)学者担心社会文化所潜藏的意识型态会禁锢个人的发展因而从事意识型态批判以助长理性社会之建立。批判的教育学者如莫铃豪尔(K. Mollenhauer)、贝仁茨(H. B?renz)等人受批判理论学者哈伯玛斯(Jurgen Habermas 1929~)影响为了解除教育过程中的意识型态囿限将教育视为一种理想的沟通过程在此过程中培育学生成熟、自主而负责的人格。
  综合上述教育的定义各家说法虽未尽一致但不外乎成熟者的一代与对未成熟一代的影响或所产生的作用使未成熟的一代能在本能之上开展各种心灵或精神动力形成具有文化涵养之精神人格最终能参与宇宙生生不已的创造。


教育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


1:一种有关培植人才训练技能以支应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事业。
  【造句】教育是攸关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绝对不容忽视。

2:教导培育。
  【造句】父母从小就教育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观念。


教育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教导培育。《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种有关培植人才训练技能以支应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事业。





查辞海 chacihai.com 浙ICP备1900176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