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有教无类语出〔论语·卫灵公篇〕。「子曰:『有教无类。』」这句话说明孔子的教育对象基本上没有任何限制。孔子所处的时代基本上仍是贵族阶级才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主张则打破了这种藩篱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孔子的门下有富如冉有、子贡者亦有贫如颜回、原思者;有贵如孟懿子者亦有庶如子路者;有鲁如曾参者也有愚如高柴者时人甚至有「夫子之门何其杂也」之讥。孔子可说是十分忠实地履行了自己的教育主张。 历来学者对于「有教无类」的解释大致对于「类」的看法可分为两类:一是「阶级之类」或「族类之类」此为外在的分别;另一则是「气质之类」此为内在的区别。前者如马融所说:「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皇侃疏说:「人乃有贵贱同宣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后者则如〔朱熹集注〕所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事实上不论是外在之类或内在之类这些生来的差别都不应该成为不予教育的藉口因为教育本就是每个人所需要的而教育的功用则是在「因地取材掖而进之感而化之作而成之不复有类」。 当然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漫无限制的〔述而篇〕﹕「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必须是自愿受教的即使是微薄如束修者仍是学者表示主动学习的重要象徵。由此可看出孔子对于受教者人格与自由的尊重。 孔子所收学生除不分贫富贵贱外也不论天资高低;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评论他的四位学生指出:「柴也愚 参也鲁 师也辟由也喭。」柴是高柴字子羔参是曾参师是颛孙师就是子张由是仲由即子路。孔子指子羔「愚直」曾参 「鲁钝」子张「注重表面动作」子路则「粗野」他们四人虽都有缺点但经过孔子教诲以后均有所成就。 总之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一方面代表了对于教育对象的确定一方面也表示了孔子对于教育功能的期望。在孔子的想法中教育的对象是没有任何种类差别的只要学习者本身真的愿意接受教育;而教育作用则无分人之材质种类「及其知之一也。……及其成功一也。」无论是教育对象的规定或教育作用的期许上「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后世的教育工作者可做为施教的圭臬。
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
1: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智愚等的分别。语出《论语.卫灵公》。 【造句】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嘉惠了无数的莘莘学子。
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指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的分别。《隋书.卷四二.李德林传》:「有教无类童子羞于霸功见德思齐狂夫成于圣业。」《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安老爷是有教无类的竟薰陶得他另变了个气味了。」
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成语词典版
1:《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安老爷是有教无类的竟薰陶得他另变了个气味了。」 2:《宋史.卷二八七.陈彭年列传》:「本仁本义可以弭兵。是为齐礼亦曰好生。有教无类自诚而明。」 3:《旧唐书.卷一九四.突厥列传上》:「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古先哲王有教无类。」 4:唐.白居易〈省试性习相近远赋〉:「原夫性相近者岂不以有教无类其归于一揆?习相远者岂不以殊途异致乃差于千里?」 5:《隋书.卷四二.李德林列传》:「有教无类童子羞于霸功;见德思齐狂夫成于圣业。」 6:《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