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辞海百科
王禹偁诗词作品集:
清明 村行 点绛唇·感兴 黄冈竹楼记 春居杂兴 寒食 清明日独酌 春居杂兴二首 待漏院记 前赋〈春居杂兴〉诗二首,间半岁,不复省视 朱红牡丹 赠商洛庞主簿 再赋一章用伸赠别 咏白莲 闲居 锡宴清明日 西晖亭 伍子胥庙 五哀诗故尚书兵部侍郎琅琊王公 闻进士孙何及第因寄 太一宫祭回马上偶作寄韩德纯道士 岁暮感怀贻冯同年中允 岁暮感怀贻冯同年中允 岁暮感怀贻冯同年中允 送朱九龄 送迤郎中使高丽 送交代刘斐裁之大夫 送江州孙膳部归阙兼寄承旨侍郎 送奉常李丞赴阙 送冯学士入蜀 送丁谓之再奉使闽中 书怀简孙何丁谓 省中苦雨 省中苦雨 舍人院竹 芍药花开忆牡丹绝句 偶题三首 立春前二日雪 寄献润州赵舍人 寄献润州赵舍人 寄献翰林宋舍人 寄题陕府南溪兼简孙何兄弟 寄商州冯十八仲咸同年 寄金乡张赞善 还扬州许书记家集 怀贤诗之李兵部 和仲咸诗六首之四和与卢氏宋少府话旧游 和仲咸诗六首之三和自咏 和国子柳博士喜晴见赠 和陈州田舍人留别 和陈州田舍人留别 和陈州田舍人留别 和陈州田舍人留别 和陈州田舍人留别 馆中春值偶题 赋得纸送朱严 对酒吟 初出京过琼林苑 酬太常晁丞见寄 酬处才上人 池上作 残句:水芝卧玉腕 不见阳城驿 吴王墓 寿孙三日 身世 谷帘水 洞庭山 代答 残句:学士旧班云捧日 残句:风雨江城暮 残句:帝怜守土旧时臣 残句:草屦布裘轻紫绶 仲咸因春游商山下得三怪石辇致郡斋甚有幽趣 真娘墓 谪居 游虎丘 览照 荒亭晚坐 花鹿 东邻竹 残句:锈服霍嫖姚 残句:惟有南宫竇员外 残句:讨情不负齐安郡 残句:唐虞得良弼 残句:秋近草虫乳 残句:青云随步登华榻 残句:佳人方素面 残句:床头只有黄州印 自宽 再赋二章一以颂高人之风一以伸俗吏之意之二 游仙娥峰後戏题 游虎丘寺 雪後登灵果寺阁 五老峰 五更睡 为恶 堂前井 岁暮感怀 书斋 诗酒 上元夜作 旅次新安 腊月 金吾 合崖湫 翰林毕学士寄示医瘿药方因题四韵兼简两制诸 官舍偶题 橄榄 登寿宁寺阁 道服 春日官舍偶题 成武县作 唱山歌 唱和暂停霖淫复作因书四韵呈仲咸兼简宋从事 长洲种牡丹 残句:香絮乱飘梁苑雪 残句:先帝升遐日 残句:武昌官柳见毫厘 残句:山州过夏如山寺 残句:二月探供三月酒 残句:春残叶密花枝少 残句: 残句: 残句: 残句: 残句: 病假 啄木歌 仲咸以一秋苦雨两日忽晴以四韵见寄因次原韵 仲咸以多编成商於唱和集以二十韵诗相赠依韵 种菜雨下 中条山 战城南 赠王巇 赠王殿院同年 赠孙何丁谓 赠采访使合门穆舍人 再赋二章一以颂高人之风一以伸俗吏之意之一 御书钱 樱桃 眼疾 盐池十八韵 言怀 携稚子东园刈菜因书触目兼寄均州宋四阁长 夏云 硖石县旅舍 戏赠嘉兴朱宰同年 阌乡旅夜 为郡 听泉 送正言杨学士之任缙云 送邵察院陪知朗州 送秦供奉自商州使鄂渚 送戚殿丞之任括苍 送刘职方 送临清杨可主簿入蜀 送林介 蔬食示舍弟禹圭并嘉佑 书孙仅甘棠集後 商州进士张齐说将赴春闱以诗别冯中允冯君酬 瑞莲歌 饶州马殿院频寄黑髭药服数千丸斑白未减作诗 秋莺歌 顷年谪宦解梁收得令孙补阙毛诗音义其本乃会 青猿 偶题三首 偶题三首 留别扬府池亭 朗上人见访复谒不还留刺而还有诗见谢依韵和 琅邪山 苦热行 寄主客安员外十韵 怀贤诗之王枢密 黑裘 贺迤舍人新入西掖 贺温正言赐紫 贺将作孔监致仕 贺冯起张乘二舍人 和朱严留别 和杨遂贺雨 和冯中允仙娥峰 和安邑刘宰君见赠 海仙花诗 海仙花诗 海仙花诗 官舍书怀呈郡守 观邻家园中种黍示嘉佑 故殿中侍御史荥阳郑公 恭闻秉山人表谢急徵不赴荣侍因成拙句仰纪高 宫漏出花迟诗 公退言怀 阁下暮春 甘露降太一宫诗 赋得腊雪连春雪 凤皇陂 独游南静川 丹河闲步 次韵许推官行县道中纪事 次韵和朗公见赠 春晚游太和宫 春郊独步 初入山闻提壶鸟 初到商州馆于妙高禅院佛屋壁上见草圣数行读 出商州有感 酬杨遂 酬高邮知军蒋殿丞见寄 朝退偶题 残句:蜘蛛虽巧不如蚕 残句:泽畔骚人正憔悴 残句:身后声名文集草 残句:年来复有事堪嗟 残句:杜甫且为诗宰相 别堂後海棠 别商山 八绝诗阳冰篆 自嘲 竹{左鼠右留} 仲咸见予一百六十韵赋诗相赠因以四韵答之 张屯田弄璋三日略不会客戏题短什共以满月开 赠状元先辈孙仅 赠朱严 赠赞宁大师 赠虚己 元日作 与方演寺丞觅盆池 迂儒 又和仲咸谑成口号以代优人之句 又和寄惠藤箧绝句 有伤 有怀戚二仲言同年 游四皓庙 荥阳怀古 移入官舍偶题四韵呈仲咸 一品孙郑昱 谢同年黄法曹送道服 献转运副使太常李博士 戏和寿州曾秘丞黄黄诗 五哀诗故国子博士部公 望熊耳山 投迤殿院 岁暮偶书寄苏台旧僚友 岁除日同年冯中允携觞见访因而沉醉病酒三日 送郑南进士归洪州 送赵令公西京留守 送夏侯正言奉使江南 送同年刘司谏通判西都 送宋澥处士之长安 送史馆赵寺丞出宰咸阳 送舍弟赴举因寄两制诸太僚 送仆射相公赴西京 送秘阁裴都监奉使两浙 送李著作 送礼部苏佉郎赴南阳 送寇谏议赴青州 送河阳任长官 送馆中王正言使交趾 送冯尊师 送冯中允之任婺州 送第三年朱严先辈从事和州 送柴谏议之任河中 十月二十日作 商山海棠 商山 乾明节观群臣上寿觞诗 七夕应制 南园偶题 内翰毕学士外制迤舍人故仈部阁老王公之门生 牡丹十六韵 陆羽泉茶 量移後自嘲 解梁官舍 将赴单州和韦度支相送之什次韵 霁後望山中春雪 寄秀州冯十八礼丞同年 寄献仆射相公 寄献仆射相公 寄题洛南秦供奉新楼 寄陕府通判孙状元兼简令弟秀才 寄潘阆处士 寄海州副使田舍人 惠山寺留题 还杨遂蜀中集 怀贤诗之桑魏公 后土庙琼花诗 后土庙琼花诗 贺三舍人新入西掖 贺吕佑之谏议 贺李宗谔先辈除校书郎 贺范舍人再入西掖 和仲咸除知郡後雨中戏作见赠 和屯田杨郎中同年留别之什 和吏部薜员外见寄 和郡僚题李中舍公署 和冯中戍炉边偶作 海棠木瓜二绝句海棠赠木瓜 官醖 官舍书怀呈罗思纯 公余对竹 阁下咏怀 感流亡 甘菊冷淘 伏日偶作 读史记列传 读汉文纪 东门送郎吏行寄承旨宋侍郎 东风解冻诗 登郡南楼望山感而有作 春郊寓目 滁上谪居 滁上谪居 滁上谪居 滁上谪居 初拜拾遗游琼林苑 酬仲咸雪霁春融偶题见寄之什 酬安秘丞歌诗集 稠桑坡车覆 朝簪 残句:三入承明不知举 病起至幽谷二首 病起至幽谷二首 别四皓庙 别丹水 暴富送孙何入史馆 八绝诗庶子泉 八绝诗明月溪 八绝诗归云洞 八绝诗垂藤盖 八绝诗白龙泉 仲咸就加郡印因以四韵贺而勉之 仲咸借多海鱼图观罢有诗因和 中元夜宿余杭仙泉寺留题 中牟县旅 制除工部廊中出入署 郑州与张秉监察联句 赠省钦 赠刘仲堪 赠朗上人 赠郝处士 再授小谏偶书所怀 再泛吴江 寓直偶题 咏石榴花 樱桃渐熟牡丹已凋恨不同时辄题二韵 霪雨中偶书所见 忆旧游寄致仕了倩寺丞 扬州寒食赠屯田张员外成均吴博士同年殿省柳 扬道中感事兼简史馆丁学士 筵上狂歌送侍棋衣袄天使 雪中看梅花因书诗酒之兴 雪霁霜晴独寻山迳菊花犹盛感而赋诗 新月 谢政事王侍郎伏日送冰 谢迤侍御送鹤 谢宣赐御草书急就章并朱邸旧集歌 先帝登遐圣君嗣位追惟恩顾涕泣成章 喜雪贻仲咸 五老化流星诗 五哀诗故尚书虞部员外郎知制诰贬莱州司马渤 吾志 吴江县寺留题 问四皓 阌乡县留题陶氏林亭 闻鴞 听罗讦事话太湖洞庭之景因赋十韵 题响屧廊壁 题钱塘县罗江东手植海棠 送郑褒归闽中 送张监察通判余杭 送姚著作之任宣城 送巡抚侍读吕司谏 送毋殿丞赴任齐州 送王司谏赴淮南转运 送田舍人出牧淮阳 送谭殿院之任南阳 送密直温学士西京迁葬 送罗著作奉使湖湘 送阁门秦舍人 送都官梁员外同年之江南转运 送董谏议之任湘潭 送陈侯之任同州 送查校书从事彭门 四时和为玉烛诗 笙磬同音诗 射弩 上寺留题 山僧雨中送牡丹 秋居幽兴 秋居幽兴 秋居幽兴 拍板谣 宁公新拜首座因赠 南静川野桃花下独酌因简同年冯中允 磨诗 罗思纯鹤斃为四韵吊之 量移自解 立春日细雨 老态 今冬 将巡堤堰先寄高邮蒋知军 寄状元孙学士 寄赞宁上人 寄郓城萧处士 寄献鄜州行军司马宋侍郎 寄汶阳田告处士 寄田舍人 寄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 寄毗陵刘博士 寄潘处士 寄宁陵陈长官 寄杭州西湖昭庆寺华严社主省常上人 还韦度支韶程集 贺毕翰林 和仲咸诗六首之六和送道服与喻宰 和仲咸诗六首之二和回喻令诗集 寒食出城马上偶作 海棠木瓜二绝句木瓜答海棠 过鸿沟 高闲 甘棠即事简孙何 赋得南山行送冯中允之辛谷冶按狱 独酌自吟拙诗次吏报转运使到郡戏而有作 丹水 次韵和仲咸送池秀才西游 次韵和仲咸对雪散吟三十韵 次韵和史馆丁学士赴阙书怀见示 次韵和丁学士途中偶作 春晚绿野秀诗 春日登楼 滁州官舍 滁州官舍 出守黄州上史馆相公 酬种放徵君一百韵 酬赠田舍人 酬安秘丞见赠长歌 茶园十二韵 别仙娥峰 别北窗竹 弊帷诗 八绝诗望日台 八绝诗清风亭 自笑 知州厅杏花昨日烂漫录事院今日零落唯副使公 正月尽偶题 谪居感事 赠毋中舍 赠密直张谏议 赠吕通秘丞 赠礼部宋员外阁老 赠浚仪朱学士 赠湖州张从事 赠草庵禅师 赠秉放处士 栽木芙蓉 月波楼咏怀 与嘉佑同游宝应寺 扬州池亭即事 雪夜看竹 仙娥峰 戏题二章述滁州官况寄翰林旧同院 戏题二章述滁州官况寄翰林旧同院 戏从丰阳喻长官觅笋 武平寺留题 题张处士溪居 题滁州怀嵩楼 送杨屯田通判永兴 送严判官归滁州 送刑部韩员外同年致仕归华山 送夏侯正言襄阳迎亲 送史馆学士杨亿闽中迎侍 送融州任巽户曹 送筇杖与刘湛然道士 送牛学士知润州 送李中舍罢萧山赴阙 送鞠评事宰兰溪 送郝校书从事相州 送光禄王寺丞通判徐方 送晁监丞赴婺州关市之役 四皓庙二首 四皓庙二首 书怀送田二舍人自吏部郎中出典泰州 三月廿七日偶作简仲咸 秋霖二首 秋霖二首 寄鱼台主簿傅翱 寄冯舍人 寄丰阳喻长官 回襄阳周奉礼同年因题纸尾 和仲咸诗六首之五和题鸣马庙 和庐州通判李学士见寄 和庐州通判李学士见寄 对雪示嘉佑 登秦岭 除夜寄罗评事同年三首 除夜寄罗评事同年 除夜寄罗评事同年 初上单州有作 池边菊 长洲遣兴 长洲遣兴 病起思归 病起思归 北楼感事 赠卫尉宋卿二十二丈 赠卫尉宋卿二十二丈 应制皇亲试贡士歌 五哀诗故太子中允知洛阳县颍公 太宗皇帝挽歌 太宗皇帝挽歌 太宗皇帝挽歌 送直馆高正言转运荆湖 送戚维戚纶之阆州亳州 送南阳李太傅 送南阳李太傅 送淳于中舍悬车侍养 松江亭 松江亭 司空相公挽歌 司空相公挽歌 司空相公挽歌 暮春 留别仲咸 留别仲咸 赁宅 赁宅 将及陕郊先寄孙状元 江豚歌 和仲咸诗六首之一和与喻丰阳夜话 和张校书吴县厅前冬日双开牡丹歌 对雪感怀呈翟使君冯中允同年 次韵和仲咸感怀贻道友 次韵和仲咸感怀贻道友 除夜 中秋月 中秋月 新秋即事 新秋即事 新秋即事 献仆射相公 献仆射相公 芍药诗 芍药诗 芍药诗 赴长洲县作 赴长洲县作 赴长洲县作 赴长洲县作 赴长洲县作 得昭文李学士书报以二绝 得昭文李学士书报以二绝 春游南静川 诏知滁州军州事因题二首 诏知滁州军州事因题二首 翟使君挽歌 翟使君挽歌 翟使君挽歌 献转运使雷谏议 献转运使雷谏议 清明感事 清明感事 官成武主簿作五首 官成武主簿作五首 官成武主簿作五首 官成武主簿作五首 官成武主簿作五首 感兴 偶置小园因题 偶置小园因题 龙凤茶 放言 放言 放言 放言 放言 对雪 又和曾秘丞见赠 又和曾秘丞见赠 又和曾秘丞见赠 阙下言怀上执政 阙下言怀上执政 阙下言怀上执政 阙题 七夕 急就章 和仲咸杏花三绝句 和仲咸杏花三绝句 和仲咸杏花三绝句 日长简仲咸 哭同年罗著作 哭同年罗著作 哭同年罗著作 哭同年罗著作 哭同年罗著作 病中书事上集贤钱侍郎 病中书事上集贤钱侍郎 病中书事上集贤钱侍郎 病中书事上集贤钱侍郎 病中书事上集贤钱侍郎 前赋春居杂兴诗二首间半岁不复省视因长男 寄砀山主簿朱九龄 杏花 杏花 杏花 杏花 杏花 杏花 杏花 乌啄疮驴歌 春日 太师中书令魏国公册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赵挽 太师中书令魏国公册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赵挽 太师中书令魏国公册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赵挽 太师中书令魏国公册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赵挽 太师中书令魏国公册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赵挽 太师中书令魏国公册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赵挽 太师中书令魏国公册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赵挽 太师中书令魏国公册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赵挽 太师中书令魏国公册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赵挽 太师中书令魏国公册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赵挽 幕次闲吟 幕次闲吟 幕次闲吟 幕次闲吟 幕次闲吟 泛吴松江 遣兴 寿宁节祝圣寿 寿宁节祝圣寿 寿宁节祝圣寿 寿宁节祝圣寿 寿宁节祝圣寿 寿宁节祝圣寿 寿宁节祝圣寿 寿宁节祝圣寿 寿宁节祝圣寿 寿宁节祝圣寿 南郊大礼诗 南郊大礼诗 南郊大礼诗 南郊大礼诗 南郊大礼诗 南郊大礼诗 南郊大礼诗 南郊大礼诗 南郊大礼诗 南郊大礼诗 畲田词 畲田词 畲田词 畲田词 畲田词 寒食 诗一首 诗一首 诗一首 诗一首 官舍竹 春居杂兴 春居杂兴 春居杂兴 春居杂兴
最新收录:

暂未开通

王禹偁
王禹偁简介

全 名 王禹偁

王禹偁王禹偁简介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王禹偁王禹偁的生平


  王禹偁,出身贫寒,《东都事略》和《宋史·本传》都说他世为农家,《邵氏闻见后录》谓“其家以磨面为生”。王禹偁九岁能文,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授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改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他对仕途充满抱负,曾在《吾志》诗中表白:“吾生非不辰,吾志复不卑,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王禹偁为人刚直,誓言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

  端拱元年(988年)召试,擢右拾遗并直史馆。他旋即进谏,以《端拱箴》来批评皇宫的奢侈生活。后拜左司谏、知制诰。

  淳化二年(991年),庐州尼姑道安诬告著名文字学家徐铉。当时禹偁任大理评事,执法为徐铉雪诬,又抗疏论道安诬告之罪,触怒太宗,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

  淳化四年(993年)移官解州(今属山西)。同年秋召回京城,不久又外放,随即召回。任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任翰林学士,后以谤讪朝廷的罪名,以工部郎中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州),次年改知扬州。

  宋真宗即位(997年),再召入都,复知制诰,上书提出“谨边防”,“减冗兵,并冗吏”等事。与撰修《太祖实录》,因直书史事,引起宰相的不满,又遭谗谤,于咸平二年(999年)再次被贬出京城,至黄州(今湖北黄冈)。

  咸平四年(1001年)冬改知蕲州(今湖北蕲春),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

  《宋史》与《东都事略》都有其传。

  苏轼所撰《王元之画像赞并序》,称他以“以雄风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

  欧阳修十分仰慕王禹偁,在滁州时瞻仰其画像,又作《书王元之画像侧》。

  王禹偁自编《小畜集》30卷,集名出自《易经》:“小畜之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今有《四部丛刊》本,另有其曾孙王汾裒辑《小畜外集》13卷,以及清光绪年间的孙星华刻本。近人徐规所著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收集佚诗佚文多篇。


王禹偁王禹偁的文学主张


  王禹偁是宋初作家中成就较高者,他在诗、文两方面的创作都较为突出,促进了宋初诗风、文风的变革。宋初诗派林立,但主要是“白体”、“西昆体”、“晚唐体”三家。王禹偁属“白体”。

  

古文

  他是北宋初期首先起来反对唐末以来浮靡文风,提倡平易朴素的优秀作家之一。王禹偁提倡“句之易道,义之易晓”(《答张扶书》),反对艰深晦涩,雕章琢句,为后来的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诗文革新运动开辟了道路,因此颇受后人推重。北宋初期,文坛上沿袭唐末五代颓靡纤丽文风。王禹偁为了革除这种流弊,以宗经复古为旗帜,提倡继承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精神,主张“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写“传道而明心”的古文。他特别强调“不得已而言”,文章要“句易道”、“义易晓”,发挥了韩愈古文理论与实践中“文从字顺”的一面。他的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语言晓畅。《待漏院记》是一篇政论,提出“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的论题,规劝执政者要勤政爱民,而不能“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义正辞严,笔触锋利。

  其代表作《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写于贬官黄州时期。文中极力渲染谪居之乐,把省工廉价的竹楼描绘得幽趣盎然,含蓄地表现出一种忿懑不平的心情。文章多用排比,音调优美,富于诗味。《唐河店妪传》记述边地一位老妇人机智杀敌的 故事,又借题发挥,谴责了当权者在军政措施上的不当,既有生动的人物描写,又有恳切的议论。此外《录海人书》、《答张扶书》等都是他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为宋初最重要的散文家,他的古文理论和创作,对宋代散文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苏轼称他“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王元之画像赞并序》),当非溢美之辞。

  文论方面,王禹偁提出了传道、明心与有言、有文。王禹偁在《答张扶书》中说:“夫文,传道而明心也。”在文以传道之外,他又要求文以明心,即可在传道之文里发抒自己的政见和内心感受。于“传道”外,提出“明心”,于“有言”外,提出“有文”,这是王禹偁在理论上的一种贡献。所谓“明心”是指自己的内心世界臻于高尚,是指立身无愧,以文明心和传道,实质上是要求文道合一和文行合一,并偏重在文的方面。

  

诗歌

  在诗歌方面,王禹偁推崇杜甫和白居易。宋末的方回说:“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送罗寿可诗序》,《桐江续集》卷三二)显然这种说法稍嫌夸张,但宋初诗风确有白体、昆体、晚唐体之分,王禹偁也被宋人看作重要的白体诗人。然而,王禹偁的诗风与李昉、徐铉等白体诗人却是同中有异。王禹偁早年多作闲适诗,晚年多作讽喻诗,与白居易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深刻的自省意识,使他从学习白居易进而以杜甫为典范,甚至在晚年自编的《小畜集》中很少收录早年作品。相传,他曾因作诗偶合杜甫诗句而写下“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之句,还称赞“子美集开诗世界”。他在创作中努力实践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对雪》、《感流亡》、《竹□》、《对雪示嘉佑》等诗,以深厚的同情描写了当时农民、士兵的苦难境况,揭露了现实的黑暗,而且严于针砭自身,继承和发扬了杜甫“三吏”、“三别”与白居易《秦中吟》的风格。《畲田词》五首生动地记录了山区刀耕火种的情景,赞扬了普通人民勤劳刻苦和团结互助的美德。

  他的诗同散文一样,语言平易流畅,风格简雅古淡。他还有一些写景抒情的短诗,却笔调清丽,饶有风韵。如《村行》描绘了山村黄昏的动人情景和诗人的感触。他还善于向民歌吸取思想艺术营养。如《畲田词》:“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洋溢着劳动者的乐观感情,饶有民歌清新活泼的风味。他的长篇诗歌,叙写自己生平事迹与怀抱,能挥洒自如,畅所欲言,已开宋诗散文化、议论化风气。林逋盛赞他:“纵横吾宋是黄州。”胡仔也说:“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二)

  

  王禹偁词即事即目,登览抒怀,寓情于景,格调深沉,雄浑有力,艺术上完全臻至成熟,在宋初小令中是别开生面的。具体地说,点绛唇这首词在宋初词坛的贡献集中在两个方面:在秾丽的氛围中以清丽取胜;在狭窄的词境中以开阔见长。过去,人们一般只注意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其实,不论就思想内容,还是就艺术风格讲,这首词都很具特色,从柳永的《雪梅香》(“景萧索”)、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和姜夔的《点绛唇》(“燕雁无心”)等诸名作中,均可看出受王禹偁这首词影响的某种痕迹。因此,王禹偁这首《点绛唇》应当被视为掀开两宋词坛帷幕的重要词篇。王弈清称赞此词“清丽可爱”,并因此推崇王禹偁“岂止以诗擅名”(《历代词话》卷四转引)。王禹偁是开北宋词坛创作风气的重要作家。

   宋朝



查辞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备1900176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