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辞海百科
顾况诗词作品集:
游子吟 过山农家 宫词 宫词五首·其二 登楼望水 听角思归 经废寺(前半首一本作五言绝句) 行路难三首 乐府 江上 杂曲歌辞 南归 王郎中妓席五咏 悲歌二(一作《悲歌 从军行二首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囝一章 弹琴谷 题元阳观旧读书房赠李范 洛阳早春 酅公合祔挽歌 李供奉弹箜篌歌 杂曲歌辞·桃花曲 曲龙山歌 崦里桃花 小孤山 春雨不闻百舌 青弋江 空梁落燕泥 宫词五首 送李秀才入京 归山作 溪上 登楼 永嘉 送大理张卿(一题作送张卫尉) 瑶草春 苔藓山歌 梁广画花歌 公子行 春游曲二首 琴歌 早春思归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泪 子规 夜中望仙观 江村乱后 樱桃曲 忆故园 思归 石上藤 山径柳(以下十四首一作临平坞杂题) 听山鹧鸪 山居即事 历阳苦雨(一作夜雨) 春鸟词送元秀才入京 朝上清歌 送行歌 谅公洞庭孤橘歌 刘禅奴弹琵琶歌(感相国韩公梦) 龙宫操 苦雨(一本题下有思归桃花崦五字) 酬信州刘侍郎兄 上湖至破山赠文周萧元植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十月之郊一章 相和歌辞·短歌行六首 道该上人院石竹花歌 柳宜城鹊巢歌 道该上人院石竹花歌 柳宜城鹊巢歌 曲龙山歌 续茅山秀才吟 和知章诗 山僧兰若 悼稚 送郭秀才 赠远 桃花曲 寻僧二首 竹枝曲 听子规(一本题上有摄山二字) 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 从剡溪至赤城 送李秀才游嵩山 寄秘书包监 安仁港口望仙人城 题琅邪上方 宿昭应 送少微上人还鹿门 送李山人还玉溪 王郎中妓席五咏·笙 王郎中妓席五咏·筝 王郎中妓席五咏·歌(一作王郎中席歌妓) 王郎中妓席五咏·箜篌 山中赠客 岁日作/岁日口号 湖中(一作洞庭秋日) 赠僧二首 赠韦清将军 海鸥咏 奉和韩晋公晦日呈诸判官 送李侍御往吴兴(一作送李侍郎从宣城取洞庭路往吴兴) 寻桃花岭潘三姑台 送柳宜城葬 哭绚法师 题明霞台 酬柳相公 临海所居三首 五两歌送张夏 望简寂观 赠朱放 山中(一作朱放诗,题作山中听子规) 听刘安唱歌 越中席上看弄老人 题叶道士山房 代佳人赠别 梅湾 宿山中僧 田家 山中夜宿 送李泌 寄淮上柳十三 洛阳陌二首 春怀 忆鄱阳旧游 哭李别驾 天宝题壁 题山顶寺 古仙坛 石窦泉 山春洞 临平湖 黄菊湾 千松岭 白鹭汀 焙茶坞 欹松漪 芙蓉榭 薜荔庵 题灵山寺(战鸟) 梦后吟 题卢道士房 送从兄使新罗 寄江南鹤林寺石冰上人 闲居怀旧 湖南客中春望 宿湖边山寺 忆山中 义川公主挽词 晋公魏国夫人柳氏挽歌 相国晋公挽歌二首 经徐侍郎墓作 伤大理谢少卿 送使君 送韦秀才赴举 酬扬州白塔寺永上人 上元夜忆长安 别江南 白蘋洲送客 奉酬茅山赠赐并简綦毋正字 酬唐起居前后见寄二首 送李道士(一本题下有归桃花崦四字) 题歙山栖霞寺 闲居自述 送友失意南归 鄱阳大云寺一公房 步虚词(太清宫作) 剡纸歌 庐山瀑布歌送李顾 黄鹄楼歌送独孤助 洛阳行送洛阳韦七明府 险竿歌 郑女弹筝歌 李湖州孺人弹筝歌 宜城放琴客歌(柳浑封宜城县伯) 丘小府小鼓歌 梁司马画马歌 杜秀才画立走水牛歌 嵇山道芬上人画山水歌 范山人画山水歌 萧郸草书歌 金珰玉珮歌 露青竹杖歌 八月五日歌 同裴观察东湖望山歌 春草谣 悲歌六(一作攀龙引) 悲歌五 悲歌四 悲歌三(以下三首,一本合为一首,题作《远思曲 悲歌一 送别日晚歌 长安道 古离别 幽居弄 乌啼曲二首 大茅岭东新居忆亡子从真 归阳萧寺有丁行者能修无生忍担水施僧况归命稽首作诗 华山西冈游赠隐玄叟 哭从兄苌 赠别崔十三长官 在滁苦雨归桃花崦伤亲友略尽 酬漳州张九使君 酬房杭州 酬本部韦左司 奉酬刘侍郎 望初月简于吏部 和翰林吴舍人兄弟西斋 谢王郎中见赠琴鹤 长安窦明府后亭 寄上兵部韩侍郎奉呈李户部、卢刑部、杜三侍郎 从江西至彭蠡入浙西淮南界道中寄齐相公 初秋莲塘归 独游青龙寺 萧寺偃松 严公钓台作 弋阳溪中望仙人城 塞上曲 伤子 拟古三首(第一首一作长安古意) 弃妇词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采蜡一章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我行自东一章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陵霜之华一章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苏方一章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燕于巢一章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持斧一章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筑城二章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左车二章 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上古一章 杂歌谣辞·步虚词 杂曲歌辞 杂曲歌辞·乐府 杂曲歌辞·古离别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 琴曲歌辞·琴歌 琴曲歌辞·龙宫操 琴曲歌辞·蔡氏五弄·幽居弄 相和歌辞·乌夜啼二首 横吹曲辞 和知章诗 听角思归
最新收录:

暂未开通

顾况
顾况简介

全 名 顾况

顾况顾况简介


  顾况(约727—约815)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苏州海盐横山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


顾况顾况的故事:红叶传情


  唐朝大诗人顾况的诗句“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里断肠时。君畴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被后人归纳一句著名的成语“红叶传情”,然而这却是诗人亲身经历的一段佳话轶事。相传在唐天宝年间的一个秋天,身在洛阳的年轻诗人顾况拾得从皇家宫女所居上阳宫水道流向下水池(今洛阳市西下池村)的一片红叶,叶面上有宫女题写的哀怨诗句“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天宝宫人《题洛苑梧叶上》)。萌动爱意的诗人也赋诗一首写于红叶之上,并将这片红叶从上水池传进宫内,竟然真的和那位哀怨的宫女取得联系。此后顾况和这位宫女二人经常凭借红叶传送爱恋的心声。不久发生唐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官兵为抵挡叛军安禄山进行为期60天的“洛阳保卫战”最终失败,顾况趁战乱找到那位与他传诗的宫女逃出上阳宫,二人结为连理白头到老。从此红叶被视作坚贞不渝的爱情象征传咏至今。这段甜美的爱情故事也被称作“下池轶事”在洛阳古城流传。


顾况顾况的诗作特色


  顾况在《悲歌》序中说,诗乃“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 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他曾模仿《诗经》作《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并效法《诗经》“小序”,取诗中首句一二字为题,标明主题。如“囝,哀闽也”,“采蜡,怨奢也”,开白居易《新乐府》“首句标其目”的先例。他的乐府诗不避俚俗,不乏尖刻,直接反映现实。《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是他的代表作,其中以《囝》最著名。唐代闽中官吏常取幼童作阉奴,诗中揭发闽吏这一残害人民的罪行,写得极其沉痛。

  顾况七言歌行中《公子行》﹑《行路难三首》,揭露贵族子弟的豪侈生活﹐讽刺封建帝王追求长生的愚昧行为,颇有现实意义。又如《李供奉弹箜篌歌》、《刘禅奴弹琵琶歌》、《李湖州孺人弹筝歌》等,通过丰富生动的比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对音乐的描绘相当出色。这些诗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色彩浓郁,是后来李贺歌行的漤觞。皇甫湜《顾况诗集序》称其“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唐末诗僧贯休有《读顾况歌行》一诗,对他的七言歌行也极为推崇。

  顾况的七绝清新自然,饶有佳作。如《宿昭应》讽刺玄宗求仙。《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宫词》写出被禁闭深宫宫女的哀怨。《竹枝词》是学习江南民歌之作。

  顾况有《文论》一篇,立论与中唐时期的一些古文家相似,可以看出当时文学思想的趋势。他为当时诗人所撰的诗序,分别记述了陶翰、刘太真、朱放、储光羲的事迹及诗文编集的情况,为后世提供了文学研究的资料。他的《戴氏广异记序》,论述了唐人志怪传奇作品如唐临《冥报记》,王度《古镜记》等,说明他对当时传奇这一新体也很重视。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曾记述顾况善画。《新唐书‧艺文志》子部杂艺术类著录有顾况《画评》1卷,今佚。

  有《顾逋翁诗集》4卷,辑入《唐诗百名家全集》,《华阳集》3卷,辑入《四库全书》。《全唐诗》编录其诗4卷,《全唐文》编录其文3卷。事迹见《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


顾况顾况的生平


  顾况于至德二载(757年)登进士第。建中二年(781年)至贞元二年(786年),韩滉为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为幕府判官。贞元三年,他为李泌所荐引,得以入朝担任著作佐郎。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贬饶州司户参军。他被贬的原因据说是“傲毁朝列”(李肇《唐国史补》),“不能慕顺﹐为众所排”(皇甫湜《顾况诗集序》)。在贬途经苏州时,与韦应物有诗酬唱。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茅山。贞元十六年,皇甫湜曾在扬州见到过他(《顾况诗集序》)。大历六年(771年),任永嘉监盐官,曾著有《仙游记》,描述飞云江上游李庭寻上山砍树,迷不知路,逢见祭水,内有农田、泉竹、果莱、连栋架险、300余家。

  顾况的生卒年,传世的《瘗鹤铭》定为开元十三年(725年)至元和九年(814年),但据宋代董逌﹑黄伯思和清人顾炎武考证,《瘗鹤铭》非顾况所作。今从顾况《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考订,顾况于757年登第后约50年,即大致在806年前后尚在人世。

   诗人



查辞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备1900176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