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叶适(1150~1223)号水心字正则南宋浙江永嘉人学者称为水心先生。孝宗淳熙五年(1178)中进士授平江节度推官召为太学正由秘书郎出知蕲州入为尚书左选郎官迁国子司业;力求补外嗣降为奉祠起为湖南转运判官知泉州召为兵部侍郎;丁忧服除后权工部侍郎以用兵除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兵罢夺职改任奉祠官凡十三年而卒。享年七十四岁諡文定。 水心之学源于薛季宣(字子龙号艮斋)、陈傅良(字君举)者为多虽亦问学郑门(郑君望名伯熊)然在〔祭郑君望龙图文〕中说:「某之于公长幼分殊登门晚矣承教则疎。」与陈傅良则于孝宗隆兴二年(1164)在瑞安相识过从甚密其时水心仅十四岁嘉泰三年(1203)陈傅良卒水心在〔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中即谓:「陪公游四十年教余勤矣。」与薛季宣则系乾道五年(1169)相见。薛季宣乾道九年卒享年四十交游请益时间较短;陈傅良作薛艮斋行状时自称门人。水心较陈傅良晚出叶、陈二人应有师生之谊。 全祖望在〔水心学案〕中说:「水心较止斋(陈傅良)又稍晚出其学始同而终异永嘉功利之说至水心始一洗之。」其实水心之学仍崇尚功利反对专尚义理之空言主张要做到务实而不务虚。因此他在〔水心文集〕中指出:「欲明大义当求公心欲图大事当立定论。自献者追愤自安者忘仇非公心也。勇者惟欲进怯者惟欲止非定论也。善为国者务实而不务虚择福而不择祸条目先定而始末不差斯所谓公心矣。措己于安而制敌之危斯谓定论矣。」他把永嘉功利之说与程、朱义理之说统一起来而作进一步的发挥。 水心从二十四岁(1173)进入仕途到开禧三年(1207)被弹劾夺职其担任官职达三十四年;他对整兵备战方面提出了一套改弱就强、实德与实政交修的方策并发挥了初期的实效。他方策中的主旨在修边而不急于开边整兵而不急于用兵而更重要的方策则在节用减赋以宽民力朝廷则以其迂缓而不用。 除军国大计外水心在论学校之弊及改革之道方面亦提出了具体的卓见他在〔水心文集〕中指出:「何谓京师之学有考察之法而以利诱天下……本朝其始建学久而不克就至王安石乃卒就之然未几而大狱起矣。崇观间以俊秀闻于学者旋为大官宣和靖康所用误朝大臣大抵学校之名士也。及诸生伏阙搥鼓以请起李纲天下或以为有忠义之气而朝廷以为倡乱动众者无如太学之士。及秦桧为相务使诸生为无廉耻以媚己而以小利啗之阴以拒塞言者。士人靡然成风献颂拜表希望恩泽一有不及谤议喧然故至于今日太学尤弊遂为姑息之地。夫正谊明道以此律己以此化人宜莫如天子之学而今也何使之至此。盖其本为之法使月书季考核定分数之毫厘以为终身之利害而其外又以势利招徕之是宜其至此而无怪也。何谓州县之学无考察之法则聚食而已。往者崇观宣和间盖尝考察州县之学如天子之学使士之进皆由此而罢科举。此其法度未必不善然所以行是法者皆天下之下人也故不久而遂废。今州县有学官室廪饩无所不备置官立师其过于汉唐甚远。惟其无所考察而徒以聚食而士之俊秀者不愿于学矣。州县有学先王之余意幸而复见将以造士使之俊秀而俊秀者乃反不愿于学岂非法度之有所偏而讲之不至乎!」因此水心所言学校改进之策以为太学应更法定制变其故习无以利诱;择当世之大儒久于其职而相与为师友讲习之道使源流有所自出;其卓然成德者则朝廷官使之。州县之学则宜使考察上于监司闻于礼部达于天子;其卓然成德者或进于太学或遂官之。 水心论学校时又以法令细密、师资素质低落为病;认为「三代以后人才莫盛于宋而致治则不及汉、唐者盖以汉、唐法令宽简人才类能奋其才智果作敢为而得遂其所成」。宋制则烦苛周密「摇手举足辄有法禁」「学校为育材首善之区教化所从出」而「烦苛愈于治狱条目多于防盗」于是官学衰而私学盛「老师宿儒尽向之书院」。 水心之着作有〔习学记言〕五十卷〔水心文集〕二十八卷〔拾遗〕一卷〔别集〕十六卷〔制科进卷〕九卷〔外稿〕六卷。其前期(1173~1207)着作只是辑录经史百氏条目而未加以评论;而后期(1207年从金陵回到故乡以后)着作则「根抵六经折衷诸子剖析秦汉迄于五季」并对六经诸史子以及宋〔文鉴〕都加论述对程、朱的理学甚至子思、孟子、曾子以及理学家的道统论并作批判除发挥薛、陈二人的思想外也提出其独创的见解。 水心在〔习学记言序目〕卷四中说:「自有〔易〕以来说者不胜其多而淫诬怪幻亦不胜其众……虽非昔之淫诬怪幻者然而依于神以夸其表耀于文以逞其流于〔易〕之道犹曰出入焉而已。余既条其大旨稍厘析之诚焕然如此则孔氏之成书翳而复明〔易〕之道其庶几乎!」 以上他对程、朱易学之批判是要「尽废后儒之浮论稽合于孔氏之本统」。他指出「易有太极」近世学者以为宗旨秘义其实非孔子一人所作乃集〔易〕者会集而成。孔子为了「明卦爻之指 黜异说之妄」只着了〔彖〕、〔象〕二篇根本没有提出「太极」说。 他并认为对〔中庸〕与〔大学〕的解说应「以孔子之经以求之」后儒对〔中庸〕之解说不仅失孔子之意且使〔中庸〕「轻重失伦 虚实无统」。他又认为子思年十六着〔中庸〕一说不能无疑。此外他认为〔大学〕中「致知格物在心、意之先而不是在心、意之中」。「知之至者皆物格之验也;有一不知是吾不与物皆至也。」这与程朱「格物即穷理」的观点完全不同。又他尚说:「古诗作者无不以一物立义物之所在道则在焉非知道者不能说物非知物者不能至道。道虽广大理备事足终归之于物不使散流此圣贤经世之业非习文辞者所能知也。」提出他实学的观点强调物的客观性认为必须经过「物格」的检验才能证实物的存在离开了物(亦即人伦日用)或不与「物」接触就不会有认识。 在道统论方面他不同意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更反对程、朱承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学的统绪。他用很多分析与论证否定了「曾子亲传孔子之道」的说法他指出:「孔子尝告曾子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既唯之而自以为忠恕。此与孔子之道不合。」又说:「按孔子自言德行颜渊而下十人无曾子;曰:『参也鲁。』」若孔子晚岁独进曾子或曾子于孔子后殁德加尊行加修独任孔子之道然无明据。又按曾子之学以身为本容色辞气之外不暇问放大道多所遗略未可谓至。又按伯鱼答陈亢无异闻孔子尝言「中庸之德民鲜能而子思作〔中庸〕若以〔中庸〕为孔子遗言是颜、闵犹无是告而独閟其家非是;若子思所自作则高者极高深者极深宜非上世所传也。然则言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必有谬误。」这样推翻了曾子亲传孔子之道的说法则韩愈所提出而为理学家尊奉的道统说也就站不住脚了。 其次他更批判了思孟的心性说认为「自孟子始然后学者尽废古人入德之条目专以心性为宗主以致虚义多实力少测知广凝聚狭。」与尧、舜以来内外交相成的道理不合。又说:「告子谓性犹桮棬犹是言其可以矫揉而善尚不为恶性者。而孟子并非之直言人性无不善……以此接尧、舜、禹、汤之统。虽论者乖离或以为有善有不善或以为无善无不善或直以为恶而人性之至善未尝不隐然见于搏噬紾夺之中。……余尝疑汤『若有恒性』伊尹『习与性成』孔子『性近习远』乃言性之正非止善字所能弘通。」不为无当。 关于学者对水心等事功派的评价朱熹在其〔语类〕中批评:「永嘉、永康之说 大不成学问不知何故如此。」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别说:「水心之学大抵务为新奇无所蹈袭。」又称:「其文刻削精工而义理未纯明。」黄溍言:「叶正则推郑君望、周恭叔以达于程氏若与吕氏同所自出至其根抵六经折衷诸子凡所论述无一合于吕氏其传之久而不废者直文而已学固勿与焉。」直把水心看作文士。全祖望则曰:「水心天资高放言砭古人多过情……要亦有卓然不经人道者未可以方隅之见弃之。乾淳诸老既没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水心齗齗其间遂称鼎足。」肯定他在学术上之地位。黄棃洲亦谓:「水心之学其意欲废后儒之浮论所言不无过高以言乎疵则有之若云其概无所闻则亦堕于浮论矣。」又说:「今观黄、全二氏所采录纵有若干条言或稍激然其直探古学来源切合人心治道祛弊去蔽有足发学者之深思者不能以其多违前人之说而谓之末纯也。」黄、全二氏之论似较为持平。
叶适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人名。(公元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宋永嘉人。淳熙进士官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迁宝文阁学士。其学以功利尚实为主与当时性理之学相抗衡又对古人及古书作大胆之讥评。着有《水心文集》、《习学记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