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书名。用古梵文创作的颂神诗歌和宗教诗歌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学亦为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共有四部分别是:《梨俱吠陀》(Rig-Veda又称诗篇吠陀)、《夜柔吠陀》(Yajur-Veda又称祭祀吠陀)、《婆摩吠陀》(Sama-Veda又称咏歌吠陀)、《阿阖婆吠陀》(Atharva-Veda又称咒文吠陀);其中最古老的是《梨俱吠陀》其义为「颂歌」或「圣诗之智体」。吠陀的写作年代不详大部分学者估计是写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200之间即雅利安文化中所谓「吠陀」前期(雅利安文化又称为吠陀文化盖以信奉吠陀诸神得名;自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400年之间称为吠陀时期而吠陀时期可细分为吠陀期、婆罗门期及奥义书时期)。吠陀颂神诗歌是印度教崇拜礼文的主体颂赞传说受崇拜的吠陀诸神;颂诗集中在第一部本《梨俱吠陀》供大祭司在祭礼上选用。一部份吠陀具有崇高的文学价值同时提供资料说明在雅利安人之前印度已有十分古老的文明。
吠陀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用古梵文创作的宗教诗歌。为婆罗门教、印度教崇拜和祭祀用的赞歌、祭词、咒语。为梵语Veda的音译。写作年代不详大多数学者估计为公元前一五零零年至公元前一二零零年之间。最古老的《吠陀本集》有《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闼婆吠陀》四部。而《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则为吠陀的解释书。也作「皮陀」、「毗陀」、「围陀」、「韦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