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两难也是一种论证或论证的形式最常出现于道德论题上。因为道德论题涉及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又不像自然科学般真假值相当肯定而明确而是常具相对性。 两难式教学最早出现于希腊的辩者。普罗泰格拉斯(Protagoras 481~411 B.C.)主张「人为万物之尺度」一则肯定人为主体的地位再则强调真理的相对性。其所提倡之两难问题论证方式乃让论辩对方落入左右为难的困境。如教师向学徒传授论辩诉讼诀窍但要求于胜诉后要付学费。届时学生却因不愿付学费而与教师对簿公堂。此诉讼对师生均是两难的情境。因为若学生败诉则学生依法得付学费给老师;若学生胜诉则依其与其师之约定亦需付学费。教师方面亦然。解决此两难的方法即采取反面思考。即学生败诉时则依其与教师之约行事;反之当其胜诉时则可依法不必付费。 在道德判断上广义的两难可以涵盖:(1)个人所持之道德理性间的冲突:此等冲突亦为原则与原则间的冲突; (2)时空所造成之冲突:此等冲突乃因时空之变迁导致人、事、地、物之变迁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之价值观间产生了冲突; (3)不同领域间之冲突:如宗教与法律间的冲突;自我利益与公共或他人利益间之冲突; (4)实然面与应然面之冲突:此等冲突乃理想与实际;或思想与行为;知德与行德间之冲突。 上述冲突所造成的两难情境又可以依据心理学的观点归纳为趋或避之间所构成之冲突。众所周知的两难例子之一是当代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的学生所面临的情境。沙特的学生不知道他到底应该留在巴黎陪侍其寡母或远赴英国加入反纳粹的战役中。其在道德或心理上两者均为其所欲者然而在鱼与熊掌间却只能择其一便遇到两难的困境。 双避冲突指不论原则、理性或领域两种都呈现不合理或不对但又迫使人必须择一而行如偷东西是不对的杀人也是不对的。当被迫从中作一抉择时可能只好采取功利主义的观点即中国人所称之「两权相害取其轻」。 另外的趋与避冲突如「又要马儿肥又要马儿不吃草」即属之。此等冲突无关主体道德义务或责任之要求而是利益冲突所致。既是利益冲突故不免由功利主义观点衡量利益的强弱多寡。在道德教学上亦藉解决道德两难的困境以厘清价值观此方法即为价值澄清法。 综上所述两难困境的产生乃基于道德本质上具有相对性特质;而且人类的知识又有限无法掌握所有的知识与宇宙。故随着人类知识与智慧的增进两难情境将渐能获得合理解决。(摘录两难式教学流程图于下图以供参考)
两难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
1:左右为难这样或那样都感到为难。 【造句】两位挚友起了争执各有各的立场彼此僵持不下让他调解起来陷入两难的困境。
两难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左右为难无论如何做均无法圆满。《儒林外史.第一回》:「这个果然也是两难。若要去时王相公又不肯;若要不去亲家又难回话。」《文明小史.第一三回》:「想帮百姓上司面前又难交代事处两难如何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