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碑帖相关组词:

大碑落 免帖 罗赛塔石碑 婴幼儿发展里程碑 换帖兄弟 拓碑 领帖 快雪时晴帖 拜帖 自叙帖 大补帖 无名帖 帖然 勒碑 发草帖 帮帖 争坐位帖 匿名揭帖 门帖 龙凤帖 龙藏寺碑 回帖 化度寺碑 二王帖 法帖 党籍碑 淳化阁帖 碑趺 碑版 八字帖 牓帖 榜帖 手帖 小帖儿 御碑亭 伯远帖 曹全碑 碑本 口碑载道 碑阴 碑石 碑亭 岣嵝碑 碑记 碑林 碑文 丰碑 画帖 碑铭 三希堂法帖 帖木儿 庚帖 帖花黄 安帖 房帖 报帖 纪念碑 碑碣 碑帖 官帖 麓山寺碑 张迁碑 张猛龙碑 招帖 中秋帖 帖服 鸭头丸帖 无碑记 禊帖 卧碑 请帖 谕帖 谢帖 天发神谶碑 堂帖 唐临晋帖 抬帖 颜勤礼碑 岘山碑 帖子词 帖学 帖息 帖帖 帖括 帖经 帖伏 帖耳 史晨碑 魏碑 喜帖 说帖 试帖 俛首帖耳 临帖 神道碑 平复帖 名帖 墓碑 树碑立传 石碑 

碑帖基本信息介绍

   简体: 碑帖
   繁体: 碑帖
   拼音: bei tie
   读音: bēi tiè
   英语: 
   近义词: 碑本石本
   反义词: 
   单字解释: 
   造句: 碑帖造句
   组词,组成语: 

碑帖解释

碑帖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碑帖为碑和帖之总称。碑名始于周代〔说文解字〕云:「碑坚石也」其义有三一为宫寝庠序中庭测日景之石。〔仪礼.聘礼〕:「东面北上上当碑」。郑玄注:「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二为庙中系牲之石。〔仪礼.祭义〕:「既入庙门丽于碑」。孔颖达疏「君牵牲入庙门系着中庭碑也」。三为墓所下棺之大木形如碑。〔礼记.檀弓〕:「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郑玄注:「丰碑斵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辘轳下棺以繂绕」。可见早期碑之形制和后来之碑是不同的。在墓地树碑刻文始于汉代。最初之碑有穿有晕题额刻于穿上晕间偏左偏右各因其势不必皆在正中。碑文则刻于额下偏于碑右不皆布满。魏、晋以后穿晕渐废额必居中文必布满。碑首称额额上有篆字标题一般称之为篆额以后也有用隶书、楷书、行书题额。汉代碑额有圭形、圆形带绳纹、又有圆形而有晕者。此外碑额上还有雕刻螭龙、虎、鸟者。唐代多为蟠龙也有雕刻佛像者。碑之正面称之为阳刻碑文;碑之反面谓之阴刻题名;碑之左右两侧谓侧亦用以刻题名。碑座称跌有龟趺、方跌等不同形式。东汉以后所立之碑主要为某山、某庙、某人所立。碑与刻石字体也在不断发展中变化秦时为小篆西汉时为篆隶相兼之最初隶书东汉顺帝后成为有撇捺之隶书。书法趋向精巧变化多端各尽其妙。东晋后期又演变为楷书直至近代。唐代是其最盛时期。碑之传拓大概始于萧梁而盛于唐据唐宋人记载唐时名人写碑当时即有拓本如敦煌石室发现的唐太宗书〔温泉铭〕、欧阳询书〔化度寺碑〕、柳公权书〔金刚经〕之唐代拓本今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
  帖本为「帛书署」之意即以帛作书书于帛者曰帖书于竹木者曰简册。汉代帖为写体之名凡属写字之小件篇幅皆称之为帖。东晋时帖又成了名人翰墨的称呼当时尚好蓄名家手迹视为珍秘如陆机〔平复帖〕、王义之〔十七帖〕等。宋代收历代名家书迹刻于木或石上称为刻帖后变为习字范本之义- -习字帖。帖为横石置之室内或镶于墙壁间供人传拓。一般石高约尺许宽约2尺5、6。也有用木板刻的多用梨木。帖作为书法流派乃至明清时代开始标举。刻帖皆为双钩上石即是把古人墨迹一般按每块石两开半在石上留出天地镶边。把透明纸覆在墨迹上用墨笔细细钩出正面钩完后再用净水调匀的珠砂在背面一一再钩之钩完后即可上石。上石之过程为:把磨好之横石擦上黑色再用微有粘性之物品擦遍然后把钩好字之透明纸红面朝下用木棰垫毡将每字齐齐棰打。如此原纸背面钩之红字就完全粘在石上把纸揭去即可奏刀刻之。


碑帖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


1:古代书法家留传后代的书法刻于石碑者称之为「碑」写于纸绢者称之为「帖」。


碑帖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石刻文字的拓印本。古代书法家留传后代的书法刻于石碑者称之为「碑」写于纸绢者称之为「帖」。





查辞海 chacihai.com 浙ICP备1900176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