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格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赋格原系逃遁之意;在音乐中则引申为:一个意义深远的主题被所有声部模仿即相同的主题以模仿对位的方式交替出现在乐曲中并将主题和主题素材以各种巧妙的对位方法交织处理使全曲既有理性的设计亦有感性的发抒。因此赋格是对位法创作中最后发展的艺术形式也是复调音乐最高妙的曲式。 在十四世纪(或断续延伸至十六世纪)赋格意指卡农或狩猎歌或指逃离即声部彼此之间的追逐。从十五世纪下半叶出现声乐曲之声部模仿后赋格便具有更深一层之意义。如:帕雷雅(Ramis de Pareja)于一四八二年在声乐曲中使用模仿他被认为是首先应用Fugue这个字的人。直到布赫纳(Hans Buchner 1485~1538)才把这个字用于器乐中可于其键盘乐器之着作〔基础教本〕(Fundamentum)一书中发现「赋格禁忌」(Tabulae Fugaudi)之字眼。 另外经文歌之形式以同一歌词在不同声部起唱则使用各种「起始模仿」此手法转用于键盘乐器即所谓「主题模仿」(Ricercar)。主题模仿按声乐之模式采多主题性并标示以缓慢的速度来进行。而「短歌」(canzona)是来自「主题模仿」乃是将法国之「歌曲」(chanson)转用于器乐其内容乃经由一些短而敏锐之主题来变换运用而达成不同之结构。因此按照模仿声乐风格之起源赋格亦呈脱胎于声乐而陆续发展最后乃结合了欧洲南方之曲式结构和北方之复音手法五度赋格而成。五度赋格是指在赋格曲中主题出现之后随后出现的答句是采用五度模仿呈现的它是标准的赋格由巴哈(J.S. Bach)所确立的形式。 巴哈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不仅是钢琴弹奏者之〔旧约圣经〕亦是洞悉赋格创作之良好教本而巴哈最后的作品「赋格艺术」更是学习赋格者的最高典范亦是作曲家必须研究的作品。作曲家马勒(G. Mahler)曾学习巴哈赋格艺术之后作曲手法更为精进因而创作了大地之歌。 巴哈之后创作赋格的大师是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其晚期作品钢琴奏鸣曲106、110号和弦乐四重奏「大赋格」作品133皆是。二十世纪新古典乐派以 「归返巴哈」为口号再以赋格形式加以新的音乐素材创作使赋格再大放异彩代表作有: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的〔调性游戏〕(Ludus Tonalis)、普罗高菲夫(S.S. Prokofiev)的钢琴曲〔前奏与赋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