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三品说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性三品说」最初由汉儒董仲舒提出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他认为上下两等人的性不能名之为性惟中民之性乃可名性。他又认为人性并非本善必待教然后能善。他说:「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因为万民的性有待外加的教育才能够善所以善应该属于教育的范畴而不当属于性的范畴。他又说:「性如茧如卵卵待覆而为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又说:「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在人性论方面董仲舒欲调和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是「天」创造人类时所赋予的先验的材质是可善可恶的即使人性中有善的要素也要通过人为的教育才能成为善。所以他说:「名者性之实实者性之质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故曰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岂敢善辞其实然也。天之所为止于茧麻与禾以麻为布以茧为丝以米为饭以性为善此皆圣人之所继天而进也非性于质朴之能至也故不可谓性。」又说:「善与米人之所继天而成于外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之所为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性止之外谓之人事。」 至东汉王充论性亦把人性分为三种他在〔论衡·本性篇〕中说:「孟轲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也;荀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也;扬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荀反经合道则可以为教尽性之理则未也。」他又在〔率性篇〕中指出:「人之性善可变成恶恶可变成善。」因此他重视教化作用认为「在化不在性」「在于教不独在性」「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故说:「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 后韩愈论性亦主性三品说。他在〔原性篇〕中指出:「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也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者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孟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荀子之言性曰人之性恶扬子之言性曰人之性善恶混。夫始善而进恶与始恶而进善与始也混而今也善恶皆举其中而遗其上下者也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又说:「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下之性畏威而寡罪是故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 韩愈的性三品说直接承袭自董仲舒皆可说是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修正与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