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礼仪」是人类表示虔敬的形式包括仪态和动作;从原始的宗教意识表现在所敬事的神只或任何偶像中各有表示虔敬的仪式率皆以肃穆为旨;至各种宗教建立后遂各有礼敬的仪式流传既久固定不变。至人类文化进步到形成社会制度后人与人相处也建立了互相礼敬的仪式一方面表示尊重对方;一方面促进互助合作且增加人和人间的情谊于是在宗教仪式之外又形成了社会礼仪如两人相见时互相为礼的动作和寒暄之类积久成为风尚。 中国是把宗教礼仪之敬神转移为敬祖再广泛的成为敬人的最早的国家。据传自纪元前一千余年前周公制礼是将礼制度化的开始现在犹存的〔周礼〕多是政治方面的礼仪其中在教育方面以礼教人占了极大部分;其次现存的〔仪礼〕对礼的动作仪式举述最为详尽;至于〔礼记〕则除了举述多种礼仪之外并阐明礼仪的义理学者视为「礼经」流传三千年中国遂有「礼义」之邦的称号。从孔子以来把礼仪视为人把自己从野蛮晋升到文明的表徵也是人使自己从没有价值的自然人转变为有崇高人格价值的方式甚至认为人而无礼便失去了生命意义。 在西学东渐之初有人惑于西方的强盛因而唾弃中华文化礼是当时最受到诟病的一项。不过中华礼仪在开始建立时也自有其理论根据不可不知。 高明教授在〔礼学新探〕中举出了「礼」的三种意义:「第一礼是宜乎履行的;第二礼是合乎道理的;第三礼是体乎人情的。」就礼是实践履行说 〔说文〕本就训「礼」为「履」;孔子曾说:「言而履之礼也。」(〔礼记·仲尼燕居〕)荀子也说:「礼者人之所履也。」(〔大略篇〕)〔礼记乐记〕中说:「礼自外作」又说:「礼也者动于外者也。」都在指出礼是外在行为的表现当然是见于行动之中的。就礼是合乎道理说孔子有「礼也者理也。」(〔仲尼燕居〕)荀子也说:「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论篇〕)我国先哲最重视道和理〔周易〕中已有天道、地道、人道之说也可延伸说有天理、地理和人理而人理就是体。就礼是体乎人情说〔礼记礼运〕中的一段话表示的最明白即:「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在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又:「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舍礼何以治之?」从这一方面说人有与生俱来的情感作用是先哲知之极稔的所以情感作用是无法避免的但若听凭情感任意发作必致天下大乱用礼来「节情」使情感表现出来适如其分不伤害别人也表示自己的修养是礼的主要功能。〔礼记曲礼〕中说:「礼不妄说人 不辞费。」「说」同悦即依礼、不随便取悦(讨好)别人也不多说话;又说:「礼不踰节不侵侮不好狎」。「踰节」简单的说是「过分」「狎」是过于亲昵因而失去敬重之意这三种表现就人情而言恐怕都是不能为别人忍受的。此外古时「仪」同「义」所以常见「礼义」连用「义」字最简明的解释一为「宜」(〔礼记·祭义〕:义者宜此者也。)一为「正」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中说:「义在正我不在正人。」用在和礼并用时最为贴切。 人和人交往时的礼仪并非中国所独有世界上文化进步的民族除了宗教性质的仪式外都有社会性的礼仪如饮食时的餐桌礼仪是最普遍的一种;其次是相见时的礼仪让路的礼仪;至于政治方面上级与下级之间两国首领和外交使节之间更有不可少的礼仪。礼仪的本质代表人类文化的进步使人和人之间互相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谦让与平和故而「有礼」代表有文化品质「无礼」表示野蛮;尊敬别人在根本上乃是出于自尊。自尊者必然尊人尊人可以避免因无礼而自取其辱;这是人在教育过程中所必须学习的。
礼仪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
1:礼节的规范与仪式。 【造句】到外国旅游时要留意各地不同的礼仪以免贻笑大方。
礼仪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礼节的规范与仪式。如:「外交礼仪」。《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