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养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孝养出自〔盐铁论·第廿五篇·孝养篇〕文字是:「文学曰:『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故匹夫勤劳犹足以顺礼;歠菽饮水足以致其敬。孔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故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贵礼不贪其养礼顺心和养虽不备可也。』」 在〔盐铁论〕的辩论中御史大夫等政府官员从现实方面着眼而贤良文学则以道德理想为根本。御史大夫们认为必先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后始可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他们在申论孝道时在〔论诽〕中说:「盖闻士之居世也衣服足以胜身食饮足以供亲。内足以相恤外不求于人。故身修然后可以理家家治然后可以治官。故饭鍅(同蔬)粝者不可以言孝;妻子饥寒者不可以言慈;绪业不备者不可以言理。居斯世行斯身而有此三累者斯足以默矣。」他们认为若无法供应父母的生活要求 就称不上是「孝」所以在〔孝养篇〕中继续说:「与其礼有余而养不足宁养有余而礼不足。」就是说物质方面「养」要充足「礼」欠缺一些仍然是孝。 文学反对这个说法所以在〔孝养篇〕中提出了上一段中反驳的话。又继续反驳说:「居家理者非谓积财也;事亲孝者非谓鲜肴也亦和颜色、承意、尽礼义而已矣。」「君子重其礼小人贪其养。」所谓的「孝」就是说其核心并不在于物质方面丰厚的供养因为「养」只是最次等的「养体」其正的「养」应该是「养志」、「养色」;养志是合乎父母的心意;养色是恭敬和顺从使父母看了喜欢这才是「孝」的真正意义。若是只求物质方面的供养却未能作到对父母心意的尊重仍然是「不孝」。 从御史大夫与贤良文学对「孝」的看法中可以发现两者各有其侧重之处文学的看法为孝的「本质」所在对于父母的物质奉养固然重要但是「孝心」却更重要。因为物质方面的奉养有时并非人力所能完全控制而「尽心」却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孝养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尽孝奉养父母。《书经.酒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汉书.卷四.文帝纪》:「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佛家以尊亲亡故后追荐供养称为「孝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