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辞海百科
善卷坛下作(在柱山上)分句解释:

1: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

2: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

3: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

4: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

善卷坛下作(在柱山上) / 作者:刘禹锡

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

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

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

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



善卷坛下作(在柱山上)解释:




《善卷坛下作(在柱山上)》是唐代文人刘禹锡的作品。它描述了作者在柱山上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对道德和自然的赞美和敬仰。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

斯民既已治,我得安林薮。

道为自然贵,名是无穷寿。

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描绘柱山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道德、自然和长寿的思考和敬仰。

首先,诗中提到了一个"先生",他是见过尧帝(古代中国的名君)之心,与作者一同前去"九有"(九有亦为传说中的仙境)。这暗示了作者追求道德和精神境界上的升华,希望能够达到超凡脱俗的境地。

接下来,诗中描述了人民生活幸福安定,表现出社会的治理有方。而作为一个士人,作者在这个繁华世界中找到了心灵的安静之地——安林薮。这是一种对个人自我修养和心灵归宿的渴望和追求。

诗的最后部分强调了道德的价值和名声的长久。它说道,道是自然的重要,而名声则具有无穷无尽的寿命。这里的道指的是道德的原则和准则,暗示了作者对道德行为的重视和尊崇。

整首诗通过描绘柱山的奇特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道德和自然的崇敬之情。柱山被描绘为道的象征,人们对其心怀敬畏。诗中的景物描写含有神秘色彩,给人以超凡出世和宁静安详的感觉。

《善卷坛下作(在柱山上)》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道德和自然的思考和追求,蕴含了崇尚道德和回归自然的哲学观念。它通过描绘柱山景象,表达了对道德和精神境界的向往,并突显了道德的价值和名声的长久。这首诗提供了人们对道德和自然关系的思考,并呼吁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和道德的高尚。




查辞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备1900176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