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刘禹锡:
秋词 陋室铭 酬乐天扬州... 浪淘沙 望洞庭 乌衣巷 竹枝词二首... 秋词二首 秋风引 西塞山怀古 赏牡丹 竹枝词 金陵五题·... 浪淘沙九首 再游玄都观 竹枝词二首... 酬乐天咏老... 和乐天春词... 忆江南 蜀先主庙 潇湘神 元和十年自... 踏歌词四首... 竹枝词九首... 八月十五夜... 杨柳枝词九... 竹枝词九首 视刀环歌 始闻秋风 杨柳枝/柳... 金陵怀古 望夫山 杨柳枝词九... 汉寿城春望 杂曲歌辞·... 台城 庭竹 岁夜咏怀 金陵五题·... 赠李司空妓 竞渡曲 八月十五日... 堤上行二首 古词二首(... 堤上行三首 九日登高 经檀道济故... 柳花词三首 杏园花下酬... 听旧宫中乐... 尝茶 乐天见示伤... 再授连州至... 同乐天登栖... 元日感怀 洞庭秋月行 更衣曲 伤桃源薛道... 送廖参谋东... 柳絮 和仆射牛相... 乐天见示伤... 桃源行 昏镜词 和令狐相公... 重至衡阳伤... 插田歌 咏史二首 曲江春望 寄赠小樊 踏歌词四首... 杨枝词二首 咏红柿子 送宗密上人... 早秋雨后寄... 观八阵图 九华山歌 杨柳枝 台城怀古 萋兮吟 和乐天宴李... 望衡山 杂曲歌辞·... 潇湘神 韩信庙 和牛相公游... 秋日题窦员... 答白刑部闻... 秋日送客至... 昼居池上亭... 相和歌辞·... 抛球乐 唐郎中宅与... 经伏波神祠 巫山神女庙 吟白乐天哭... 送蕲州李郎... 秋晚新晴夜... 晚泊牛渚 叹水别白二... 泰娘歌 送惟良上人 潇湘神 思黯南墅赏... 步虚词二首 题寿安甘棠... 送曹璩归越... 麻姑山 和乐天洛下... 答乐天所寄... 题集贤阁 春日书怀,... 衢州徐员外... 送春词 酬令狐相公... 同乐天和微... 西山兰若试... 武昌老人说... 秋晚题湖城... 百花行 葡萄歌(一... 相和歌辞·... 忆乐天 秋扇词 君山怀古 路傍曲 和令狐相公... 和令狐相公... 武陵书怀五... 白鹰 酬令狐相公... 酬令狐相公... 答乐天临都... 飞鸢操 聚蚊谣 白鹭儿 海阳十咏·... 秋日书怀寄... 早夏郡中书... 白太守行 有僧言罗浮... 客有为余话... 偶作二首 贾客词 观云篇 壮士行 马嵬行 杂曲歌辞·... 梁国祠 陪崔大尚书... 寄毗陵杨给... 重寄绝句(... 答裴令公雪... 和令狐相公... 有所嗟二首... 代靖安佳人... 伤愚溪三首 与歌者何戡 金陵五题·... 扬州春夜李... 重送鸿举师... 洛中春末送... 阿娇怨 魏宫词二首 馆娃宫在旧... 别苏州二首 出鄂州界怀... 答表臣赠别... 再伤庞尹 浑侍中宅牡... 纥那曲二首 酬杨八庶子... 和乐天闲园... 晚岁登武陵... 自江陵沿流... 酬太原狄尚... 和仆射牛相... 寄朗州温右... 秋斋独坐寄... 和杨师皋给... 同乐天送令... 苏州白舍人... 白舍人曹长... 春日书怀,... 乐天以愚相... 和牛相公游... 答乐天所寄... 和乐天南园... 和乐天送鹤... 楚州开元寺... 广宣上人寄... 送僧元暠东... 题王郎中宣... 途次华州陪... 寄杨八寿州 思归寄山中... 罢郡姑苏北... 发苏州后登... 和西川李尚... 牛相公留守... 奉和司空裴... 元日乐天见... 和乐天烧药... 闲坐忆乐天... 酬乐天小亭... 酬令狐相公... 酬令狐相公... 秋日书怀寄... 赠乐天 终南秋雪 和裴相公寄... 鹤叹二首 罢郡归洛阳... 秋江晚泊 病中一二禅... 经东都安国... 春日退朝 洛中送崔司... 酬杨侍郎凭... 酬令狐相公... 伤我马词 采菱行(一... 送鸿举游江... 吐绶鸟词 观棋歌送儇... 送僧仲剬东... 忆春草(春... 翰林白二十... 百舌吟 武夫词 春日寄杨八... 和郴州杨侍... 韩十八侍御... 和令狐相公... 酬乐天七月... 有獭吟 谪居悼往二... 卧病闻常山... 磨镜篇 咏古二首有... 观柘枝舞二... 翠微寺有感 别友人后得... 宜城歌 团扇歌 杂曲歌辞·... 相和歌辞·... 纥那曲(二... 梦扬州乐妓... 乐天是月长... 故洛城古墙 洛滨病卧户... 楼上 赴连山途次... 赠刘景擢第 喜康将军见... 闻道士弹思... 夜闻商人船... 田顺郎歌 寄湖州韩中... 曹刚 赴和州于武... 登清晖楼 重答柳柳州 答后篇 答前篇 酬柳柳州家... 和滑州李尚... 裴侍郎大尹... 酬仆射牛相... 秋夜安国观... 奉和裴令公... 吴兴敬郎中... 遥和韩睦州... 酬杨八副使... 重寄表臣二... 答杨八敬之... 酬马大夫登... 酬杨侍郎凭... 酬元九院长... 赠元九侍御... 赴连州途经... 答张侍御贾... 酬思黯代书... 裴令公见示... 吴方之见示... 奉和裴晋公... 城内花园颇... 令狐相公春... 酬令狐相公... 和令狐相公... 吟乐天自问... 虎丘寺见元... 醉答乐天 和严给事闻... 和裴相公傍... 和西川李尚... 后梁宣明二... 和浙西尚书... 碧涧寺见元... 伤循州浑尚... 王思道碑堂... 题欹器图 燕尔馆破,... 与歌童田顺... 征还京师见... 酬瑞州吴大... 美温尚书镇... 李贾二大谏... 金陵五题·... 与歌者米嘉... 元和甲午岁... 监祠夕月坛... 阙下口号呈... 逢王十二学... 戏赠崔千牛 送霄韵上人... 赠长沙讚头... 夜燕福建卢... 洛中送韩七... 听琴(一作... 答柳子厚 罢和州游建... 西州李尚书... 和游房公旧... 始发鄂渚寄... 鄂渚留别李... 敬酬微公见... 伤独孤舍人 伤段右丞(... 寓兴二首 吕八见寄郡... 淮阴行五首 三阁辞四首... 纪南歌 荆州歌二首 和令狐相公... 和武中丞秋... 历阳书事七... 省试风光草... 和浙西李大... 浙西李大夫... 和牛相公题... 酬郑州权舍... 和兵部郑侍... 和东川王相... 和杨侍郎初... 南海马大夫... 和窦中丞晚... 和李六侍御... 元和癸巳岁... 奉和淮南李... 奉和中书崔... 牛相公见示... 酬乐天醉后... 酬乐天晚夏... 乐天少傅五... 三月三日与... 奉和裴令公... 令狐仆射与... 和令狐相公... 令狐相公见... 和令狐相公... 白侍郎大尹... 遥贺白宾客... 和汴州令狐... 罢郡归洛阳... 奉和吏部杨... 早秋集贤院... 许给事见示... 海阳湖别浩... 奉送裴司徒... 送令狐相公... 送陆侍御归... 早秋送台院... 送工部张侍... 送周鲁儒赴... 赠同年陈长... 鱼复江中 别夔州官吏 答东阳于令... 怀妓(前三... 望夫山 酬皇甫十少... 酬宣州崔大... 和陈许王尚... 和牛相公雨... 和仆射牛相... 和仆射牛相... 酬淮南牛相... 酬浙东李侍... 和苏郎中寻... 奉和裴侍中... 裴相公大学... 酬严给事贺... 浙东元相公... 张郎中籍远... 酬国子崔博... 酬杨司业巨... 寄唐州杨八... 马大夫见示... 和南海马大... 南海马大夫... 谢窦员外旬... 酬窦员外郡... 寄杨八拾遗 酬窦员外使... 酬元九侍御... 和仆射牛相... 酬思黯见示... 和思黯忆南... 乐天以愚相... 和乐天洛下... 寄和东川杨... 乐天示过敦... 酬乐天请裴... 酬乐天偶题... 酬乐天斋满... 吴方之见示... 和乐天斋戒... 自左冯归洛... 酬乐天衫酒... 郡内书情献... 酬令狐相公... 酬令狐相公... 令狐相公自... 重酬前寄 令狐相公自... 和令狐相公... 酬令狐留守... 夏日寄宣武... 酬令狐相公... 酬令狐相公... 和令狐相公... 令狐相公见... 客有话汴州... 和乐天题真... 和乐天柘枝 酬乐天见贻... 题于家公主... 郡斋书怀寄... 河南白尹有... 乐天寄重和... 酬乐天见寄 和白侍郎送... 和乐天耳顺... 福先寺雪中... 赴苏州酬别... 酬郓州令狐... 和留守令狐... 刑部白侍郎... 答乐天戏赠 和乐天南园... 和令狐相公... 题集贤阁 同白二十二... 同乐天送河... 和乐天以镜... 阙下待传点... 和乐天送鹤... 和宣武令狐... 河南王少尹... 洛中逢白监... 和乐天鹦鹉 楚州开元寺... 罢郡归洛途... 白舍人见酬... 白舍人自杭... 和乐天洛下... 寄和东川杨... 乐天示过敦... 酬乐天请裴... 酬乐天偶题... 酬乐天斋满... 吴方之见示... 和乐天斋戒... 秋斋独坐寄... 自左冯归洛... 酬乐天衫酒... 郡内书情献... 酬令狐相公... 令狐相公自... 重酬前寄 令狐相公自... 和令狐相公... 酬令狐留守... 夏日寄宣武... 酬令狐相公... 酬令狐相公... 和令狐相公... 令狐相公见... 客有话汴州... 和乐天题真... 和乐天柘枝 酬乐天见贻... 题于家公主... 郡斋书怀寄... 和乐天洛下... 和杨师皋给... 河南白尹有... 乐天寄重和... 酬乐天见寄 和白侍郎送... 和乐天耳顺... 福先寺雪中... 赴苏州酬别... 吟白乐天哭... 酬郓州令狐... 和留守令狐... 刑部白侍郎... 同乐天送令... 答乐天戏赠 和令狐相公... 同白二十二... 同乐天送河... 和乐天以镜... 阙下待传点... 和宣武令狐... 河南王少尹... 洛中逢白监... 和乐天鹦鹉 罢郡归洛途... 苏州白舍人... 白舍人曹长... 白舍人见酬... 白舍人自杭... 送元简上人... 赠日本僧智... 阳山庙观赛... 送李庚先辈... 哭庞京兆(... 窦夔州见寄... 夔州窦员外... 哭吕衡州,... 赠致仕滕庶... 庙庭偃松诗 江陵严司空... 述旧贺迁寄... 刘驸马水亭... 酬朗州崔员... 酬淮南廖参... 和苏十郎中... 洛中酬福建... 尉迟郎中见... 洛中初冬拜... 蒙恩转仪曹... 寄杨虢州与... 秘书崔少监... 赠东岳张炼... 宣上人远寄... 闻韩宾擢第... 洛中寺北楼... 谢寺双桧(... 览董评事思... 唐秀才赠端... 松滋渡望峡... 窦朗州见示... 早春对雪奉... 朗州窦员外... 荆门道怀古 送景玄师东... 送义舟师却... 送慧则法师... 送分司陈郎... 送李二十九... 送国子令狐... 奉送李户部... 送李中丞赴... 送唐舍人出... 送前进士蔡... 重送浙西李... 奉送浙西李... 送周使君罢... 洛中送杨处... 送王司马之... 送源中丞充... 送浑大夫赴... 送李尚书镇... 题淳于髡墓 奉和郑相公... 途次敷水驿... 有感 题招隐寺 南中书来 谢宣州崔相... 谢柳子厚寄... 寻汪道士不... 题报恩寺 松江送处州... 和李相公以... 和李相公初... 和李相公平... 酬李相公喜... 和重题 酬滑州李尚... 牛相公林亭... 将赴苏州途... 微之镇武昌... 酬马大夫以... 秋晚病中乐... 酬乐天小台... 新秋对月寄... 酬乐天感秋... 乐天池馆夏... 秋中暑退赠... 酬喜相遇同... 将之官留辞... 酬乐天闲卧... 酬令狐相公... 令狐相公频... 和令狐仆射... 和令狐相公... 令狐相公见... 贞元中侍郎... 酬令狐相公... 酬令狐相公... 酬太原令狐... 酬令狐相公... 途次大梁雪... 酬令狐相公... 和郓州令狐... 和令狐相公... 酬令狐相公... 和令狐相公... 和令狐相公... 酬令狐相公... 令狐相公俯... 酬乐天初冬... 八月十五日... 和乐天诮失... 答乐天见忆 冬日晨兴寄... 秋夕不寐寄... 到郡未浃日... 始闻蝉有怀... 海门潮别浩... 赠眼医婆罗... 和乐天早寒 岁杪将发楚... 初至长安(... 请告东归发... 再经故元九... 伤韦宾客(... 哭王仆射相... 河南观察使... 伤丘中丞 故相国燕国... 文宗元圣昭... 敬宗睿武昭... 德宗神武孝... 咏庭梅寄人... 闻董评事疾... 赠澧州高大... 宿诚禅师山... 城东闲游 陕州河亭陪... 途中早发 登陕州北楼... 为郎分司寄... 湖州崔郎中... 步出武陵东... 门下相公荣... 分司东都蒙... 太和戊申岁... 秋日过鸿举... 赠别约师 送深法师游... 赠别君素上... 送元上人归... 送从弟郎中... 送李友路秀... 送卢处士归... 送赵中丞自... 送王师鲁协... 奉送家兄归... 发华州留别... 送河南皇甫... 送太常萧博... 送工部萧郎... 边风行 七夕二首 春有情篇 再赠乐天 泽宫诗 同留守王仆... 和浙西李大... 和牛相公南... 平蔡州三首 将赴汝州,... 唐侍御寄游... 两如何诗谢... 乐天寄忆旧... 伤秦姝行 秋萤引 城西行 三乡驿楼伏... 送裴处士应... 平齐行二首 踏潮歌 墙阴歌 龙阳县歌 始至云安寄... 和浙西李大... 晚步扬子游... 缺题 虎丘寺路宴 海阳十咏·... 海阳十咏·... 海阳十咏·... 海阳十咏·... 海阳十咏·... 海阳十咏·... 海阳十咏·... 海阳十咏·... 海阳十咏·... 酬留守牛相... 酬湖州崔郎... 酬冯十七舍... 酬牛相公独... 和乐天秋凉... 酬乐天闻新... 洛中早春赠... 和乐天洛城... 令狐相公见... 月夜忆乐天... 乐天寄洛下... 冬夜宴河中... 和河南裴尹... 裴祭酒尚书... 秋江早发 游桃源一百... 和董庶中古... 途中早发 崔元受少府... 武陵观火诗 善卷坛下作... 谒柱山会禅... 登司马错古... 读张曲江集... 调瑟词 学阮公体三... 奉酬湖州崔... 寄陕州姚中... 连州腊日观... 送僧方及南... 和州送钱侍... 送张盥赴举... 送李策秀才... 送韦秀才道... 送湘阳熊判... 送华阴尉张... 养鸷词 鶗鴂吟 畬田行 捣衣曲 初夏曲三首 送春曲三首 华清词(一... 抛球乐词 华山歌 苦雨行 蛮子歌 度桂岭歌 莫瑶歌 顺阳歌 杂歌谣辞·... 杂曲歌辞 杂曲歌辞·... 杂曲歌辞·... 杂曲歌辞·... 琴曲歌辞·... 相和歌辞·... 相和歌辞·... 浑侍中宅牡... 令狐仆射与... 淮阴行 和乐天春词 酬窦员外郡... 白太守行 步虚词 步虚词 杂曲歌辞·... 纥那曲 岁夜咏怀 昏镜词 抛球乐 杂曲歌辞·... 踏歌词 踏歌词 踏歌词 插田歌 杨柳枝 杨柳枝 杨柳枝 杨柳枝 杨柳枝 杨柳枝 杨柳枝 杨柳枝 杨柳枝 杨柳枝 竹枝 竹枝 竹枝 竹枝 竹枝 竹枝 竹枝 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 忆江南 浪淘沙 浪淘沙 浪淘沙 浪淘沙 浪淘沙 浪淘沙 浪淘沙 浪淘沙 浪淘沙 秋词
最新收录:

暂未开通

刘禹锡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本 名 刘禹锡 别 名 刘宾客、刘中山、诗豪、刘二十八


梦得 所处时代 唐朝


出生地 苏州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 出生日期 772年


逝世日期 842年 主要成就 永贞革新,诗歌创作,治理州郡


主要作品 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 本 名 刘禹锡


官 职 同州刺史 太子宾客 秘书监 封 赠 户部尚书

刘禹锡刘禹锡基本信息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存在江苏徐州、河南洛阳、浙江嘉兴三种说法,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  (一说为匈奴后裔)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出生于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  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刘禹锡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刘禹锡刘禹锡古诗浪淘沙全集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杂曲歌辞·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浪淘沙九首(第四首一作张籍诗)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浪淘沙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浪淘沙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

  

浪淘沙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暗迎神三两声。

  

浪淘沙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刘禹锡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刘禹锡自称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七代祖刘亮,北魏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苏州嘉兴,并在当地为官。大历七年(772年),刘禹锡出生于苏州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曾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从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学诗,得其熏陶指点。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贬谪生涯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后,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唐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里,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

  “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此后,刘禹锡在朗州近十年。期间,刘禹锡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同时,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816年),刘禹锡创作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得罪执政,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此后,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元和十四年(819年),刘禹锡因母丧才得以离开连州。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刺史。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827年,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晚年生活

  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  。

  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刘禹锡文学成就


  

诗歌

  

诗歌内容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

  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作品风格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深信佛教,早年师从的诗僧皎然的著作《诗式》,已经将禅学与诗学联系起来。刘禹锡受到皎然的影响,又通过长期接触禅学和诗歌创造实践,明确认识到“悟不因人,在心而已”的道理,这八个字是刘禹锡对禅学精髓的把握,也成为他的诗论的基础。  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越中蔼蔼繁华地,秦望峰前禹穴西。《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辞赋

  除诗歌与论说文外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在唐代辞赋史中,乃至整个辞赋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其存赋十一篇,与唐代各家所存辞赋数目相较,也不算少了。马积高在其著作《赋史》中评价中唐时期的辞赋家,列柳宗元为首位,韩愈、刘禹锡并列其次,又将柳宗元之辞赋同屈原相提并论,即可见一斑。而实际上,刘禹锡本人也是对自己的文章水平颇有自信的,在其《子刘子自传》中他说:“天与所长,不使施兮。”这里的“所长”指的即是自己的长于文词,而在这“文词”之中当然也包括辞赋在内。在刘禹锡的十一篇辞赋作品当中以《秋声赋》最受后人推崇。

  由于刘禹锡的辞赋多数创作于贬谪时期,因此逐臣之悲与怀才不遇便成了其辞赋创作的重要主题,骚怨情怀是其主要的情感寄托,同时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也贯穿始终。此外,除了反映贬谪愁思的作品,其辞赋还有应试科举所作的律赋——《平权衡赋》,怀古伤今的《山阳城赋》,悼亡的《伤往赋》,描写景物风俗的《楚望赋》。作为唐代重要的文学家与哲学家,刘禹锡的诗歌成就较高,是唐诗研究的重要领域,而诗文又为当时的文学主流,故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必然要受到其诗歌创作影响的。例如刘禹锡诗歌的主题便影响着他辞赋的主题,许多在其诗歌中描绘的场景画面、表达的情感内容,同样也出现在他的辞赋作品中,因此研究其诗文与辞赋的互动关系是其辞赋研究的有利环节。

  

论说文

  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一是专题性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哲学论文如《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指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论文如《答饶州元使君书》《论书》《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都征引丰富,推理缜密,巧丽渊博,雄健晓畅。二是杂文。

  一般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如《因论》七篇;也有的是“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如《华佗论》《辩迹论》《明贽论》等。这些作品,短小精悍,隐微深切。或借题发挥,针砭现实;或托古讽今,抨击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刘禹锡认为自己所长在“论”,韩愈所长在“笔”(《祭韩吏部文》),反映了他对自己的论文的重视。刘禹锡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辞藻美丽,题旨隐微。柳宗元说他“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为深中肯綮的评价。


刘禹锡哲学成就


  

唯物主义倾向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著作是《天论》三篇。在宇宙论方面,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比柳宗元更进步。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他认为,人之所以产生唯心主义思想,是与社会现实有密切关系的。“法大行”的时候,社会上“是为公是,非为公非”,人们就不会产生祸福来自天命的思想;“法大弛”的时候,社会上是非颠倒,人不能胜天,天命论就在人间得到了宣扬的条件;“法小弛”的时候,社会上是非不清,人们就会对天命将信将疑。

  刘禹锡用社会实践解释天命论产生的根源,是在认识论方面的一个重大贡献。这也是刘禹锡对有神论社会根源的看法。他认为,在法大行的社会里,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人们就会说,祸福决定于人的行为,与天没有关系。在法大弛的社会里,是非颠倒过来,赏恒在佞,罚恒在直,人们对不合理的现象找不到解释,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于天。

  他又认为,当“理明”时,人们就不会讲“天命”;当“理昧”时,就不会不讲天命。刘禹锡从法弛和理昧来解释有神论产生的根源,可谓见解独到,他指出神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他在所写的《天论》三篇中,力求把柳宗元与韩愈的论战深入下去,进一步探索天人关系问题。他认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自然),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与人各有其自身的自然特点,“交相胜”,“还相用”。人虽不能干预自然界的职能和规律,但却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尊重自然规律

  刘禹锡以自然科学为根据,补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观。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刘禹锡认为整个自然界充满了有形的物质实体,天地之内不存在无形的东西。他认为“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空”不能超越物质形体而独立存在。这是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发展。在关于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方面,他认为万物的生长、发展是一种自然过程,动植物和人类是天地阴阳之气交互作用产生的。

  他还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有一定规律,宇宙万物是在互相矛盾和互相依存中无穷地运动发展着的。他据此建立了天人关系学说,指出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的职能和作用。自然界的职能在于生长繁殖万物,万物在生杀、壮健、衰老的自然发展过程中,遵循强胜弱败的竞争规律;人的职能在于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资料,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向自然界谋取人们生活的需用品。刘禹锡提出:“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论》上)他认为天不能干预人类社会的“治”或“乱”,人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他还以科学知识为根据,宣传无神论,批判有神论。


刘禹锡主要作品


  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818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仅剩余30卷。而后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0卷,但仍有遗漏。《刘禹锡集》三十卷,《外集》十卷,集中卷二十六,二十七收乐府两卷。

  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

  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年)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

  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

  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 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此外,刘禹锡还写了一本医书,名叫《传信方》。


刘禹锡轶事典故


  

名字由来

  按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的说法,刘禹锡的名取自《尚书•禹贡》的“禹锡玄圭,告厥成功”。他的字,则似乎采用纬书荒诞之说,《孝经钩命决》云:“命星贯昴,修纪梦接生禹”。

  前度刘郎

  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十年后承召回京,正值春天,游玄都观,满观桃花灿烂如霞,桃树皆为刘禹锡去京后所栽,刘禹锡心生感慨而作诗《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被妒嫉他的人告发,说他心怀怨望,因此不久他又被任外官,十四年后才又回京都,而玄都观中已一派萧然,再无桃树,只剩下“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于是作《再游玄都观》诗曰:“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是为“前度刘郎”这一成语的由来。

  

司空见惯

  刘禹锡被罢免和州刺史回京,司空李绅仰慕其才学,邀刘禹锡至家,盛宴款待。席间,李绅命歌妓演唱劝酒,刘禹锡乘兴即席赋诗曰:“䰀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李绅遂将歌妓赠与刘禹锡,是为“司空见惯”这一成语的由来。  也有记载是扬州大司马杜鸿渐与刘禹锡之间的故事。

  

久病成医

  刘禹锡是洛阳人,为官多年,时人皆道他有宰相之才,只是他仕途不顺,屡屡被贬,且身体羸弱,病痛缠身。

  所幸刘禹锡乐观豁达,生活态度积极。他利用闲暇自学医术,久病成医。亲友生了病,他基本上都能治。

  他曾被派到岭南当连州(今广东清远)刺史,当地荒凉偏僻、疾病流行,他为民心忧,遂向在广西工作的同事柳宗元寻求偏方。柳宗元把在柳州收集的偏方寄给刘禹锡,刘禹锡推而广之,帮许多百姓摆脱病痛困扰。

  此后,刘禹锡搜集各地偏方,编撰了药方书《传信方》,书中收录的药方都经过实践检验,疗效可靠,值得信赖。比如用槐枝丸治痔疮,用大豆、生姜治腹胀等。

  由于所录药方药材易得、用法简单、疗效显著,《传信方》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在朝鲜、日本等国也广为流传。元代后此书逐渐失传,所幸部分药方被其他医学典籍引用,保留至今。

  刘禹锡晚年长居洛阳,和白居易诗酒唱和,活到了71岁,在古代可谓长寿。他的养生心得是“生疾不必太忧心,三治七养谨而慎”。


刘禹锡人物评价


  

著作评价

  《新唐书》:禹锡恃才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所施为人不以为当。太上久疾,宰臣及用事者不得对,宫掖事秘,建桓立顺,功归贵臣,由是及贬。”

  《岁寒堂诗话》: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杜牧)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义山多奇趣,梦得有高韵,牧之专事华藻,此其优劣耳。

  《沧浪诗话》: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籍、王建之乐府,我所深取耳。

  《杜工部草堂诗话》:上自齐梁诸公,下至刘梦得、温飞卿辈,往往以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其过在于理不胜而词有余也。

  《唐音癸签》:禹锡有诗豪之目。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平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图尝言:禹锡及杨巨源诗各有胜会,两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刘得之易,杨却得之难,入处迥异尔。

  《三唐诗品》:五言体杂不一。有如“深春风日净”、“昔听东武吟”等篇,宛转徘徊,取涂乐府;“秋江早望”、“谪居悼往”,则结休允晖。若“水禽残月”,模休文之韵思;“楚望苍然”,结韩卿之茂体。余或放言理,失于音调,未求刻意,累在才多也。《女儿》作楚挽之哀词,《泰娘》谱新声之凄奏,七言此其选矣。《聚蚊》《百舌》托意深微,亦得乐府遗意。律体独多,莹瑕间采。

  

名人评价

  黄庭坚:大概刘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诗优于它文耳。

  翁方纲:“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极为确论。

  蔡百衲: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见少拙。

  白居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

  刘克庄:“雄浑老苍,沉着痛快”指出刘诗风格之“豪”。以“精华老而不竭”一语指出了刘禹锡人品之“豪”


刘禹锡亲属成员


  父亲:刘绪

  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


刘禹锡籍贯争议


  刘禹锡籍贯争议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江苏徐州,第二种说法是河南洛阳,第三种说法是浙江嘉兴。

  

彭城说

  白居易称“彭城刘梦得”,《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著文,力辩刘禹锡的籍贯和出生地是彭城而非嘉兴。主要理由有:一,刘禹锡“联墙住”,不是“联墙生”,曾“住”嘉兴。并不能推定他就“生”在嘉兴。二。刘禹锡、裴度二人“踏芳”、同钓,至少已十几岁。刘生于七七二年,“踏芳”同钓当在七八三年左右,而此时上距刘绪天宝末东迁已近三十年。三十年间刘绪不一定长期定居嘉兴。

  刘禹锡可能是生长在外地而后避地或求学才客居嘉兴。他的诗文中常说“少为江南客”,这证明刘禹锡少年在江南是“作客”,而不是以江南为家乡。三、刘禹锡曾自称“我本山东人”,“山东一书生”。唐代山东,指太行山之东,淮河之北,嘉兴在江南,显然不对,而刘禹锡的郡望中山,正在“山东”,彭城也在“山东”,彭城当是刘的籍贯。四,据作者考证,刘绪东迁后作官,是在761—769年间。他与卢氏结婚当在此间,七十二年生刘禹锡很可能就在彭城,这样,彭城也是刘禹锡的出生地。

  

洛阳说

  刘禹锡的籍贯,他自己说的分明。七十一岁时,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自称:“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夫人子胜封中山王,溢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待,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隔不可依,乃葬阳之檀山原……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未应进士,遂及大乱,举足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其后为淅西从事,本府就加盐副使,遂转殿中,主务于墑桥”。很清楚,他的远祖是汉代中山王刘胜之后,其后子孙为中山人,七代祖在北朝时,迁居洛阳,其后世世代代变为洛阳都昌里人。到刘禹锡之父刘绪才因避难东迁。这样看来,中山是刘禹锡郡望,洛阳是其籍贯,应没有问题。而且就在同一年,刘禹锡又在《汝州上后谢宰相状》中说:“忽蒙天恩,稍移迈郡,籍占洛阳,病逝江干,老见乡树。荣感之至,事倍常情。”这是他从苏州刺史调任汝州后写的。文中说,他家在河南,籍贯在洛阳,自不应有误,后来清代修《洛阳县志》,也说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

  

嘉兴说

  1963年卞孝萱先生发表《刘禹锡年谱》,认为刘禹锡籍贯是洛阳,而不是彭城,同时提出两种新说:一说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冒充汉中山王刘胜之后:二说刘禹锡出生在苏州嘉兴县,理由是:刘禹锡《自传》说的“七代祖亮”,是北魏的刘亮,据卞孝萱考证,刘亮是“加入洛阳籍的匈奴”人。


刘禹锡后世纪念


  

刘禹锡故居

  刘禹锡故居自宋代以来,明代、清代都对陋室进行过扩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县拨款修葺。同年,陋室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多亩。2008年,安徽和县斥资千万元改造刘禹锡陋室铭故居。

  

刘禹锡纪念馆

  刘禹锡纪念馆坐落在连州中学燕喜山,飞檐斗拱,采用朱红色的支柱,无不透露出中国古典式宫廷建筑风格,显得古色古香。古朴雄伟的纪念馆经精心布展后显得魅力四射:灯光、壁画、诗词、铜像等场景的搭配,烘托出一种丰富多彩的历史厚重感。

  

刘禹锡坟墓

  一代诗豪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郑州荥阳市政府在刘禹锡墓的基础上,耗巨资建设了占地280多亩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刘禹锡公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 刘禹锡墓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7.5米,周长约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




查辞海 chacihai.com 浙ICP备1900176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