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焘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郭嵩寿(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因曾避乱于玉池山所以晚号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卒于光绪十七年。幼时随两位伯父学习;十八岁就读湘阴仰高书院次年转到长沙岳麓书院并在那里认识曾国藩也在那时拜访过唐监而对其「唯在日用行习之间」的理学相当敬佩。郭嵩寿于二十岁中试举人但经过第五次会考才中进士。咸丰三年(1853)随僧格林沁协办天津海防推动洋务并奏陈〔今日御夷之窍要〕强调培养外文人才的重要。同文馆成立他的建议才告实现。但因直言冒犯权贵遂引退回乡。直到四十一岁才再入京供职翰林院。其后曾经协助曾国藩筹办团练并任上海苏松粮道、两淮盐运使、广东巡抚等;唯以求治过急因而不见容于当时绅商且不为朝廷谅解终遭革职。 解职后乡居期间除着作外任教于长沙城南书院与思贤讲舍钻研船山学说。于光绪二年(1876)复出出使英国第一任公使;当时虽负有到英国谢罪的任务郭嵩焘出使期间仍能不辱使命而于光绪五年返国。返国后除着书讲学外对国事仍很关心并且都直言不避毁誉。 由于郭嵩焘对于洋务运动的关心认为西方各国富强之术具有本末;兴办工业、制造机器为末而申张公理、严明立法才是立国之本。他的言论虽为当时守旧派者侧目但对于后来西学派代表人物薛福成、谭嗣同、严复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对于教育的看法主张:「宜先求通商口岸设学馆求为徵实制用之学」应是受唐监的影响。此外认为应派少年才俊出国深造并应在出国前先至天津、上海、福建各机械局考求仪式通晓语言文字而后遣赴外洋各就才质所近分途学习。他的主要着作有:〔礼记质疑〕、〔大学质疑〕、〔中庸质疑〕、〔绥远征实〕、〔使西纪程〕、〔养知书屋集〕、〔郭嵩焘日记〕等行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