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诤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谏诤见于[孝经]第十五章[谏诤章]文字是:「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 又焉得为孝乎!』」 这段话是在曾子听完了孔子所阐述的慈爱、恭敬、安亲与扬名等孝道中的几项基本道理后又问孔子为人子女者若一直顺从父母的话语能不能算是孝道?孔子听了立刻连说「这是什么话!」也就是认为曾子的意思是大错而错的。于是说明:无论是天子、诸侯、大夫、士或普通人都需要有能在旁谏诤的人才不致陷于不义之地。为人子者若只是一味地曲从父母并不是真正的孝而是当父母有不对之处时必须提出自己的谏言劝父母改正错误才是真正的孝。 不过为人子者在对父母提出谏诤时态度和言辞应该有特别注意之处。[论语.里仁篇]有:「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 劳而不怨。」[礼记.内则]有:「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父母和子女有长幼之别父母有过错时为人子女者在劝谏时仍应保持态度和婉;言辞谦逊以免伤害父母的尊严也避免失去子女应有的礼貌。如果父母不接受自己的意见子女也不应因此而产生怨怼可以等待适当的时机再进谏言以求父母能够接纳这是在劝谏父母时所应特别注意的。
谏诤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直言规劝在上位的人。《三国志.卷一四.魏书.刘放传》:「然时因群臣谏诤扶赞其义并时密陈损益不专导谀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