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所谓攻击可分为两部分来说明: 1.攻击性行为:指对别人造成伤害之行为并且是攻击者有意的行为。攻击行为可能是反社会、利社会或是社会性认可的视攻击行为是否违反或遵从社会规范而定。例如因抢劫不成而杀人属于反社会的攻击行为;而法警执行枪决则是遵从社会规范;在课室中的体罚问题则一直是个争议性很大的攻击行为。 2.攻击性情绪:指企图伤害别人的内在状态例如愤怒。攻击情绪不一定都表现出来成为攻击行为因为社会规范不允许个人随意表达其攻击情绪和攻击行为。故很多时候个人必须学习控制自己的攻击情绪并克制其攻击行为。 有关产生攻击行为的理论如下: 1.佛洛依德(S. Freud)认为个人为满足自己需求而向外攻击所以攻击是本能之一。例如雄性斗鱼的攻击行为似乎不需要学习。另一种攻击则是转向自己称之为死之本能。 2.挫折攻击说认为当个人受到挫折时攻击是挫折的反应之一。例如丈夫夜归当妻子一再的说教责骂丈夫备受挫折而出手打人;许多的家庭暴力因此而起。 3.社会学习论认为攻击行为可经由模仿学习而来。许多研究显示:当儿童观赏完暴力影片之后其攻击行为增加许多可由直接模仿或替代性模仿而学到暴力例如儿童由家中成人学到攻击行为也可由大众传播中模仿因此大众传播对暴力影片的处理相当受到重视与关注。 攻击的方式有两类:(1)直接攻击对攻击目标直接加以伤害例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2)间接攻击以迂回、间接的方式达到攻击的目的。 直接的攻击行为往往受到社会规范的制止因此在复杂的社会互动之下个人会学着把直接的攻击行为化明为暗即采取间接的、迂回的、被动的方式或设法使自己的攻击行为合乎社会规范或者至少不易被抓到把柄的方式。例如员工对公司不满不一定直接要求罢工或谈判可能使用上班时怠惰、敷衍或暗中破坏公物来宣泄不满的情绪以达到攻击的目的。 在正常的情况下个人的行为受社会规范监控但在群众运动中有一值得注意的现象即是处身于群众里的个人经常肆无忌惮的表现破坏性的攻击行为。这时候最容易产生暴力感染因为在群众里的匿名作用、责任分散、群众的鼓噪……等因素引起个体的激昂状态及相关反应即是「去个人化现象」(deindividuation)。 故攻击有如双面刃有正面功能亦有负面的破坏性。
攻击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
1:以武力、语言、文字等各种方式进攻或伤害别人。 【造句】那架飞机在回程中受到不明物体攻击只好紧急降落。
攻击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以武力、语言或文字对人施加伤害。如:「他义正词严以事实澄清了对手的攻击。」主动进攻袭击敌人。《三国演义.第一零八回》:「今他筑起大堤左右又筑两城以防巢湖后面攻击诸公须要仔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