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知止不殆相关组词:

不知不罪 把不住 目不定睫 渺不相涉 力辞不受 掌不起 悒悒不快 打话不同 不是头势 不徇颜面 冰炭不相入 不可不 低徊不已 骂人不吐核 不阻 打虎不着,反被虎伤 通脱不拘 金刚不坏之身 不争得 徒不上墓 老马知道 待不见 不顾高低 为政不在多言 神色不变 耐不住 不展愁眉 离了靛缸,染不着颜色 躲不了 不平之鸣 不受笼络 怏怏不平 不开交 不彩 八不 不翦 顿不脱 案兵不动 不敢欺 连续不断 观不可思议境 知觉的课程 认知能力评量 教育知识社会学 不列颠战役 认知发展理论 环境不确定性 幼儿认知基模 情境认知论 惰性知识 食慾不振 教师面对海洋教育时的角色认知 认知治疗法(cognitive_therapy) 不证自明理论 陈述性知识 过程性知识 认知行为治疗 富不如贫 不定比例 认知行为矫正(cognitive_behavior_modification) 不定时距 大匠不斲 听知觉处理障碍 不知_ 文化不利 柏拉图的知识论 不入队 看不出 远不如 不全 不流 谈不上 不是人 便不 不乐观 跟不上 不放心 不是不 知者不言 大不应是 不得意 衣食足而知荣辱 也不尽然 不知名 不反 见善如不及 不长眼睛 两不相欠 不其然 不留神 不滞 不度 僧不僧,俗不俗 便宜不过当家 不一时 赔个不是 不可逆过程 不改 透不过气 不认 

知止不殆基本信息介绍

   简体: 知止不殆
   繁体: 知止不殆
   拼音: zhi zhi bu dai
   读音: zhī zhǐ bù dài
   英语: 
   近义词: 
   反义词: 
   单字解释: 
   造句: 知止不殆造句
   组词,组成语: 

知止不殆解释

知止不殆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知止不殆的意思是说知道适可即止则不致陷于危殆。这句话见于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参见「知足不辱」)照此处解释是说在人必须有所做为的时候也要在应该停止的时候就停止可以免致「过分」而招致危殆。反之如果「一意孤行」下去其弊病必然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就是只见到一面忽略了另一面。因为老子从「相反相成」的原则立论反对只有一面的观点和作为。所以无为是有为之始同样的知止才是保身的诀窍。若只知进而不知止最后必然落到没有退路的地步反而前功尽弃。另又见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如止所以不殆。」意思是说社会国家肇建之初先制定官司职守与名分尊卑一旦典章文物灿然大备之后人们应该知所节制崇俭返朴如此社会国家才能长久安定不致陷于危殆之中。这里「知止不殆」的「止」有焦竑与高亨的两种解释。〔老子翼〕的作者焦竑认为「止」就是「镇以无名之朴」的意思因为「有名」是人们为了立官分治所做的方便设施然而人类社会一旦「有名」便从自然浑朴的状态堕入文明矫作的状态。文明进步智巧高明使人日益远离自然丧失本真陷于罪恶祸乱的渊薮。此刻唯有「知止」以无名之朴也就是自然纯朴之道净化人心才能使国家社会奠于长治久安之基。这里「无名」就是指自然之道所谓「无名天地之始」(第一章)、「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都在说「道」难以名言。人们如果能善守自然之道反璞归真则可避免文明进步带来的恶果如〔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所说:「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镇之以无名之朴」的「镇」就是「止」的意思为政的王侯如果能够善守自然之道以清静无为治理天下虽然人类社会在进化的过程之中渐失自然私欲滋生为政者仍可以自然朴质之道节制之不使物欲横流人心因而安静平和天下也就长保太平。
  焦竑认为「知止」是指为政者以清静无为之道节制文明进步使人类社会常处于和平安乐的素朴状态。〔老子正诂〕的作者高亨则认为根据河上公本〔老子〕「止」作「之」「夫亦将知止如止所以不殆」应作「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这里「之」是指道「知之」就是「知道」的意思。据此高亨认为第三十二章的意思应作如下解:开始替道制名道一旦有名王侯就可以循名知道如果能循名知道也就不会有灾害危难及身了。高亨的解释虽然也说得通与三十二章与三十七章的旨趣也相合但焦竑的解释似乎较高亨更为恰当。





查辞海 chacihai.com 浙ICP备1900176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