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谱牒指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称家谱、族谱。它的名称和种类很多如宗谱、家乘、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谱牒起源很早在原始氏族社会中以血绿亲属关系结合在一起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聚居单位即氏族公社。氏族成员出自一个祖先他们因为血缘亲属关系居住在同一地区内因而出现许多的家族、氏族村落。每一氏族都有自己的名称和徽号其目的在于保存和流传具有这一名称、徽号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世系以便区别于其他世族。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史记.夏本纪〕记述了夏朝世系自禹至桀14世17帝。据〔殷虚卜辞综述〕商代「表谱刻辞」有干支表、祀谱、家谱。两汉时期编修谱牒之风颇为盛行。汉司马迁以先秦谱牒作为写作〔史记〕的重要依据。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族望门第为重郑樵〔通志.氏族略〕云:「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隋唐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开始以才选人推行科举制度任官不再以谱牒作为依据谱牒的作用渐趋下降。唐代的谱姓之学史官撰述的较多其中又以族姓为主也有专论家史的。自宋以后地方大姓之族谱较之前代发生重大变化。官府不再组织修撰谱牒也不再作为重要档案文献郑重保管(皇族玉牒除外)。谱牒作为家族档案分散保存于地方大姓之祠堂或私人手中。士大夫及学者十分重视谱牒郑樵〔通志〕十二略首着〔氏族略〕对谱牒之学推源序流又把谱系细分为帝系、皇族、总谱、韵谱、郡谱、家谱6种。同时地方名族大姓盛行修谱之风形式和内容也有变化和发展。由于兵燹、火灾等原因元明时期之谱牒今已不多见。现存谱牒以清代民国为多约40000多种。较为完整的族谱包括族规、族约、族产、谱系、传记、族人着述以及人口迁徙、氏族繁衍等有详有略可以弥补正史和方志之不足故具较大史料价值。
谱牒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记述氏族世系的书。《史记.卷一三零.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也称为「谱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