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讳字相关组词:

大字本 蓝十字会 人口金字塔 田字草 点字课程 字词联想测验 十字交乘法 年龄性别金字塔 ㄧ字千金 贸易赤字 表音文字 罗马字母 赤字财政 领字 春山八字 一字百金 核对字元 字源学 官讳 垛字 中国文字 见字 十字弓 合八字 色字头上一把刀 活字印刷术 字顺索引 死字 有效字 斜体字 不可讳言 文字处理 数值字 打字纸 帅字旗 天字号 小字报 字元码 字串 固定字长 元字符 卖字 十字军 十字坡 丁字裤 字眼儿 泥活字 难字 拉丁字母 抠字眼儿 画十字 关键字 方块字 丁字步 道字 抵讳 八字帖 八字眉 八字军 八字脚 八字步 生态金字塔 十六字心传 咬字儿 纥字不识 讳败推过 目不识字 不讳之变 一言半字 一字不差 一字值千金 一字不识 有效数字 永字八法 片言一字 正字法 点指画字 点纸画字 一字长蛇阵 不易一字 八字打开 八字没见一撇 载酒问字 不着一字 字模 字挟风霜 龟甲兽骨文字 一字一泪 一字不提 方字 毛笔字 检字 码字 点字 字根 字通 字数 字元 待字闺中 十字绣 

讳字基本信息介绍

   简体: 讳字
   繁体: 諱字
   拼音: hui zi
   读音: huì zì
   英语: 
   近义词: 
   反义词: 
   单字解释: 
   造句: 暂无此词造句
   组词,组成语: 

讳字解释

讳字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讳者隐也避也。古时人死之后其子孙为了崇敬祖先不愿别人直呼其父祖名字而采取避讳的办法加以解决因此古人便有「入境而问禁入门而问讳」之礼。皇帝官僚、贵族死后避讳更为严格对他们的名字必须缺笔、改字加以隐讳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或以大不敬的罪过予以惩罚。避讳反映在古书上就是缺笔、空图、改易文字。宋代并规定了对七世以上的君主名字须避讳所以在宋版书中因避讳而缺笔之字时常可见。同时宋代对帝王之名的同音字也得避讳叫做「兼讳」或称「避嫌名」。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除匡胤两字必须严避外其他同音字如眶、恇、筐、匡等字全须缺笔。甚至其祖父名字也得避讳其祖父名敬并兼讳竟、境、警、擎、儆等字。又如宋太宗名光义又名炅光义两字限制稍宽于地名人名和临文时多不避即或有犯者改易即可但须兼讳熲、耿、憧、肩等字。元代与宋代不同元代皇帝之名都用蒙古文发音译成汉字系取其音读用字不限一定所以有元一朝无避讳禁例。明代之初沿袭蒙元习俗书刻不避讳因此元、明两朝的版本中除影宋、翻宋版本之外缺笔避讳之处甚为罕见。但是到了天启、崇祯朝始定禁例。如光宗名常洛在古书中将「常」字改作「尝」将「洛」字易作「雒」。熹宗名由校 「由」字间或有缺末笔「校」字改作「较」余不多见。清顾炎武〔日知录〕云:「崇祯三年礼部奉旨颁行天下避太祖、成祖庙讳、及孝、武、世、穆、神、光、熹七宗庙讳正依唐人之式。唯今上御名亦须回避盖唐、宋亦皆如此然止避下一字而上一字天子与亲王所同则不讳」。清钱大昕注云: 「明季刻书太常寺作太尝常熟作尝熟。汲古阁刻〔十三经〕于由字皆作由」。清人入关后讳制之风又炽尤其是雍正、乾隆之世触犯讳禁成为清代文字狱中重要组成部分。顺治帝名福临「福临」两字系译音不须避讳。至康熙朝开始避讳康熙名玄烨「玄」字改用「元」或缺末笔作「玄」兼讳炫、眩、弦等字。「烨」字亦须缺末笔。又如乾隆名弘历「弘」字用「宏」字代替或写作「弘」。 「历」字改写「历」。上述例举于鉴定古书版本及刊刻年代颇有价值。如宋刻小字本〔通鉴纪事本末〕书中凡宋讳之玄、朗、浪以至沟、媾、让等字皆缺末笔。又「构」字下注「太上御名」4字据此可推测为南宋孝宗朝所刻。当然利用讳字鉴定、推断版刻之年代只是鉴定古书的一种方式尚须结合其他条件一起加以考量决不可孤立为之盖因后代覆刻之精者讳字亦不改也。


讳字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名字。《水浒传.第四零回》:「如今江州蔡九知府是蔡太师儿子如何父写书与儿子却使个讳字图书?」元.无名氏《渔樵记.第四折》:「这厮是甚么人怎敢叫俺相公的讳字。」





查辞海 chacihai.com 浙ICP备1900176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