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边沁基本信息介绍
| 简体: | 边沁 |
| 繁体: | 邊沁 |
| 拼音: | bian qin |
| 读音: | biān qìn |
| 英语: | Bentham, Jeremy |
| 近义词: | |
| 反义词: | |
| 单字解释: | 边 沁 |
| 造句: | 边沁造句 |
| 组词,组成语: | 边 沁 |
|
边沁解释
|
边沁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边沁(1748~1832)是英国哲学家、改革派及首创功利主义者。生于伦敦三岁即能读拉丁文十二岁时进入牛津大学林肯法学院十六岁毕业;终生未娶。 边沁将其一生的精力投注在彻底的批判和重建英国的每一项制度包括道德、宗教、教育、政治、法律和经济等方面。由于在十八世纪末英国已腐化的法律制度竟还受到国教般的尊崇引发边沁的改革决心更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法律制度而后被誉为「法学界的马丁.路德」。 边沁的功利主义乃借用了科学家普利斯莱(Joseph Priestley 1733~1804)的名言「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进而扩充为衡量人类一切行为价值的标准。他的目的是想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法律结构而政府则应致力于增进功利的四个目标:安全、生存、富足与平等最终达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止。边沁构想的乌托邦式(Utopian)福利国家甚至比二十世纪时建立的福利制度还要完整充分显现他前瞻的眼光。然而边沁的蓝图对国家的远大构想在工业革命之后乔治三世的统治之后的维多利亚时代却不再被人重视。边沁甚至还被归类为一个死板、头脑简单的化约主义者和一个只会机械化精打细算的理性主义者。 然而他在教育改革上的贡献是不容抹煞的;他反抗老式大学中的宗教试验(见边沁所着〔不宣誓〕(Swear not at all))在中等教育改革中他提倡物理科学之研究一反过去偏重古典语文之教授。此外在一八二七年时边沁又提出改革文官任用制度。任何想在政府机构中工作的人必须先通过一个竞争测验。至今英国在选派文官时所用的办法即导源于边沁当年的改革计划。 边沁的着作由于他充沛的创作力和缺乏裁剪因此特别难以阅读。〔政府论鳞爪〕和〔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是他早期较为人所熟知的作品;彻底综合其思想体系的权威之作乃是〔司法证据原理〕及〔宪法法典〕(18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