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龄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书
1: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湖南凤凰人。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二十二年返湘佐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次年与黄遵宪、谭嗣同等筹设时务学堂聘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以「中西并重」为教育宗旨。其后又发起「南学会」创办〔湘学报〕宣扬维新变法戊戌政变后遭革职处分。二十九年复受任用主持常德师范学堂以后随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继任两江、东三省等地财政要职。民国元年(1912)出任北京政府财政总长二年任国务总理。次年因袁世凯专权乃辞本兼各职淡出政坛致力于教育及慈善事业。 熊氏所推动的各种慈善事业中最闻名的有1917年主持河北水灾赈济共嘉惠灾民百余万人。九年在北京慈幼局的基础上创设香山慈幼院专门收容难童最盛时曾扩增至一千五百人。二十年其妻朱其慧过世乃散尽家产充作儿童幸福基金。次年即因平生热心公益抚恤死伤被推选为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 希龄对于民国教育事业的贡献主要是由慈善的立场出发特别关心难童教养的问题;香山慈幼院基本上采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体制以工读制为其精神且教且养。其下分为五个机构:一是香山感化院收容问题儿童;二是北京贫儿院收容流浪儿童;三是香山初级小学;四是慈祥工厂;五是慈云女子工厂。1930年(1930)又别设幼稚师范科次年独立为北平幼稚师范希龄兼任校长。此外希龄投身之重要教育事业尚包括:十年参与筹设中华教育改进社;十二年支持夫人朱其慧发起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十五年支持陶行知发起乡村教育运动。其一生均致力于儿童与平民幸福之公益事业。 抗战爆发后平津失陷希龄赴上海办理伤兵医院、难民收容所及街童教育社;沪宁失守后避居香港二十六年底病逝。着有〔香山集〕、〔熊希龄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