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走到东厅门前,张传平拉过赵维,指着门上的楹联“学贵有恒,岂必悬梁及刺股;业精于勤,无须映雪与囊萤”,请他讲讲其中含意。
2:许多祈求吉祥如意的石雕,砖雕,楹联也集中反映了居民趋吉避凶的心理需求。整理
3:用于谚语、楹联及章回小说的章回标题等。
4:在这副楹联之上的是张瑞图所书的“北山胜概”四字横匾,笔势雄浑,令人叫绝。
5:清代知县高以永到内乡上任之初忧心忡忡,自感责任重大,夜不能寐,秉烛研墨,便写下了这副楹联,并悬挂于县衙内的三省堂,流传千古,影响至今。
6:这幅楹联把“营商”与“读书”相提并论、平起平坐;同时,又把徽州人读书营商的艰难生活道路,大白于广众;创业与守成的谆谆教导,晓喻天下。
7:曾国藩一生以很会写对联而自鸣得意,是大清朝著名的“对子”发烧友,他的楹联涉及喜庆、哀挽、题赠及山川名胜等,尤以挽联著名。
8:其实秦百川的推测完全就是事实真相,自锦绣山庄回去的路上,薛诗涵脑子里一直在想那三个楹联,碰巧遇到一个尼姑在河边洗鞋,这才妙手偶得一幅下联。
9:“其中镀金楹联3对,每个阴刻大字掌余长,大多寓意积极向上,气势磅礴,如“醴泉无源芝草无根人贵自立”“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民生在勤”。
10: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
11:家人纷纷夸奖他能够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并鼓励他今后要多背楹联,好好学习,作出更多合辙押韵的对联。
12: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13:竣工之日,特设宴请名士蒲松龄题写匾额楹联。
14:在琉璃寺镇秦庄,家家户户有这样两幅对联,里面是传统的春联,外边是村里人给他们写的楹联,内容从勤劳致富、孝敬老人,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15:不经意中被机灵的老板听见,连忙施礼求字,左见柳情怀恳切,欣然应诺,当即挥毫写下“枵腹而来,君休问价;从心所欲,我亦垂涎”的楹联相赠。
16:大红楹联门上贴,喜庆气息在蔓延;红烛映照微笑脸,团圆感觉心荡漾;美酒飘香醉欢腾,幸福快乐来接力;炮竹噼啪响彻天,瑞安祥和辞旧岁。美妙热闹除夕夜,祝你蛇年添岁又增福,财源。
17:那些极为庄重典雅的场合,如名胜古迹、祠墓碑林,如书院会馆、官厅衙署,都书挂楹联。
18:至今许多名胜古迹、佚事传闻与书法有关,匾额楹联、摩崖刻石、圣旨谏书都是一件件的艺术品。
19:悬挂于廊柱之上、多为全国各地关帝庙所赠的118副楹联,工整、对仗,文辞优美,琅琅上口,堪称经典。
20:“不爱钱不惜命乃太平根基名将名言贪婪长跽跪,取束刍取缕麻定斩徇军律保国保民正气壮河山”的楹联。
21:许多祈求吉祥如意的石雕,砖雕,楹联也集中反映了居民趋吉避凶的心理需求。
22:兴隆桥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表介汇金旺里自然村,现保存完好,单孔石梁桥,东西朝向,全长9米,高3。47米,宽2。4米,孔跨4米,拱矢高3米,金钢墙用花岗岩条石缝平砌。长系石镌有楹联,已模糊。
23:如悼念死者,可写祭文,可写挽诗,也可写挽联,这说明楹联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是形式独特而已。
24:宫门口有一副楹联,写着“物阜民安母仪着千秋赫濯,河清海晏圣德回万顷波澜”,字字入石三分,传递着“物阜”与“民安”的祈请。
25:怅然入梦梦几月醒几年,往事凄艳用情浅两手缘,鹧鸪清怨听得见飞不回堂前,旧楹联红褪墨残谁来揭。
26: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预示着省楹联艺术家协会成立后必将涌现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的佳联妙对,把三晋大地打扮得如花似锦。
27:古庙正门的横匾上书“大圣殿”,字体苍劲有力,大门两侧有一副雕龙刻凤的楹联,左曰“三台启圣”,右为“万笏朝天”,透视着神秘和虔诚。
28:客家人在这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战乱、徙迁的悲欢离合,更对祖国这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历代出现过不少楹联名家和学者。
29:尚存历代名人书写匾额多面,楹联5副,碑石20余通,对诸葛亮毕生事迹和功迹概述甚详,字迹劲秀,古趣盎然。
30:康熙皇帝对陈廷敬有“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的评价,乾隆皇帝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对陈氏家族予以褒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