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接元杂剧,南传梨花大鼓元代京杭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大运河不必绕道河南,与济南变得更近。
2:元杂剧《误入桃源》,一位有身份的乡士衣锦还乡,偏遇上一个不正经的人和他蛮缠,这老兄火了“我这里道姓呼名,他那里嗑牙料嘴。
3:在元杂剧《冤家债主》中,曾有“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词句,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以小吞大,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4:内容上突破了歌舞升平、祝寿、神仙道化、儿女情爱的藩篱,使杂剧内容开拓出一条警世现世,劝导尘凡俗人的新径。
5:元人马致远有感于此,提笔写下名杂剧《汉宫秋》,内有“背井离乡,卧雪眠霜”八字,是“背井离乡”这一成语的滥觞。
6:“长于杂剧”的女艺人王奔儿为官府的张总管纳为妾,张总管死后,王奔儿流落于江湖。
7:元杂剧宾白中的内心独白又具有自我对话的性质,形成复调叙事的独特韵味,也更有艺术真实性。
8:“下南”以净、末、外、丑为主,具有唐戏弄与北杂剧末、副净的演出形态与诙谐调笑的特点。
9:中国戏剧从宋元南戏、元杂剧到明清传奇,经历诸多变化。
10:据史料当时汴梁城中有五十多家“瓦子”,人们喜闻乐见的相扑、傀儡、影戏、杂剧、背商谜、学乡谈等表演,应有尽有。
11:以怪才王永梭为中心,有庄有谐,有雅有俗;并将谐剧与俳优、滑稽戏、傩戏、元杂剧作比较探讨,这是理论家写通俗文章不同于常人之处。
12: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伟大的戏剧家,他的杂剧作品语言通俗自然、接进口语.
13:黄方儒的杂剧大多描绘的是市井敝俗,唱词腔调纯属下里巴人,特别受下层重体力劳动者的喜爱,艺人在民间草台演出时,往往是人声鼎沸。
14:八仙里铁拐李的形象最是奇特。他架着单拐,是个跛子。他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元人杂剧以为他本姓岳,名寿,在整周做都孔目,因忤韩魏公惊死,吕洞宾使他借李屠的尸首还了魂,度登仙箓。
15:院本杂剧、诸宫调和俗谣俚曲尤以崭新面貌和杰出成就出现在文学史上,对于北曲的形成和走向产生了影响。
16:13世纪的元代杂剧,是我国戏剧发展史上云蒸霞蔚的瑰丽峰巅。
17:在他们身上能感触感染到元杂剧作家们付与其配合的思惟性格特征:清正清廉、言出法随、刚直不阿,为平易近请命等。
18:元杂剧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纳多种词曲和技艺的发展成果,达到一个鼎盛的阶段,在中华文化史上与唐诗、宋词相媲美。
19:“嘈杂凄紧”,“壮伟狠戾”的音乐风格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音乐的特色,对元杂剧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使其在声韵、句法和修辞等表现形式方面迥异于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