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辞海

 部首检索 拼音检索 近义词 反义词 语造

李鸿章造句

1: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2:李鸿章说自己是个“裱糊匠”,其实也正是他自己甘当“裱糊匠”,才使中国的事情越办越糟,终于一败涂地,自己也被定格在那个揪心的历史场景中。

3:战争前期,“清流”坚决主战,并得朝廷大用,但仅张之洞脱颖而出,转而成为主张洋务的封疆大吏,也就是李鸿章所说“俯首下心,向我求教者”。

4:1885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武备学堂,他们三个人从军营脱颖而出,同时进入北洋武备学堂,成为首期学员。

5:究其根源,明治维新是举国一致下的水到渠成,而洋务运动却只是李鸿章等一干洋务官员在重重掣肘下的裱糊粉饰。

6:黑116、黑118居然先手被割走一个肥角,丧权辱国啊,此时的“新哥”深深地理解了清朝名臣李鸿章,能忍常人之不能忍。

7:1894年,孙中山从广州出发,北上京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货畅其流”,遭李断拒。

8:1894年春,孙中山在这里草拟《上李鸿章书》,希望他接纳其“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宏图伟略。

9:清末的军事工业是完完全全的国有企业,无论是曾国藩、李鸿章那样的科举干部,还是左宗棠那样幕府出身的军事奇才,在他们的主导下,国有企业的改革最终都改成了官方主导。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官僚作风、贪腐现象严重,像马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这样的顶级国有军工企业最终都成为反腐的重灾区。

10:李鸿章乘轮船至沪后,以身体不适为由迁延观望,部下及亲属也都劝其以马关为前车之鉴,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为替罪羊。

11:从一介书生到“晚清第一重臣”,其中有大动荡时代特有的风云际会,更有李鸿章本人的通权达变、审时度势。这种历史风云与老谋深算,当然也反映在他给朝廷的奏折中。

12:北洋系于一体,休戚与共,满朝清贵早已虎视眈眈,稍有差池,便是群起而攻,杨士镶不过是在点醒李鸿章而已。

13:这反映了李鸿章的方寸已乱,在指挥上已经毫无章法了。

14:就在李鸿章出现之时,文武百官就开始议论纷纷,各执己见,吵得是面红耳赤,要不是朝会在即,这些人恐怕会当众大打出手。

15:李鸿章给友人信中感叹郭“虽有呆气,而洋务确有见地,不谓丛谤如此之甚,若达官贵人皆引为鉴戒,中土必无振兴之期,日后更无自存之法,可为寒心”。

16:李鸿章一辈子出将入相,封官拜爵,位极人臣。

17:朝廷的降下的旨意白纸黑字在哪里,往后的话无论是洋员还是一心要往制造局掺沙子报复一下李鸿章的左宗棠,没有了机会和借口再伸手,这个口子算是堵死了。

18:复函认为此一建议“识议宏远”、“洞见症结”,并命李鸿章通盘核计。

19:1886年,饭店股东德璀琳说服李鸿章,发展中国铁路,翌年建成唐山卢台线路.

20:位居要津的李鸿章在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与晚清早期现代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北洋武备学堂即为代表之一。

21:就像李鸿章称自己是一个装裱匠,赫德似乎也是一个天生的斡旋高手,一个“骑墙者”,两面挨光,四处逢源。

22:远在逃亡地的慈禧复电李鸿章,言他“为国宣劳,忧勤致疾”,望他“早日痊愈,荣膺懋赏”。

23:他曾出任李鸿章幕僚,襄办洋务,担任清政府驻美公使、清末修订法律大臣等职。

24:李鸿章给张华奎写信,说张佩纶丰才吝遇,深为惦念,不如到北洋担任幕僚。

25:今日正是每旬按例都有的休沐日,李鸿章坐在餐厅正一边用餐,一边耳听着身边幕僚吴汝纶,通报着府内电报房各地发来的消息。

26:若李鸿章再如前在上海之迁延观望,坐失事机,自问当得何罪?此次务当竭诚筹办。

27:议和之后,凤驾回銮,慈禧与大学士李鸿章谈及此番变故中的功臣,便特意提到了王炽,打算给他封赏。

28:李鸿章闻讯后思虑再三,覆电朝廷:“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29:李鸿章当然知道,叶志超只有2000余人,兵力确实单薄,再三筹思,只得移东补西,凑来2300多人,命记名提督江自康等率领,由海路开赴朝鲜增援。

30:李鸿章当然知道,叶只有2000余人,兵力确实单薄,再三筹思,只得移东补西,凑来2300多人,命记名提督江自康等率领,由海路开赴朝鲜增援。

31:“大清裱糊匠”是李鸿章一生的写照,但是在众多国人眼中,推倒重建才是中国的正道。

32:回到自己的办事房,李鸿章越想越气,一脚把椅子踢翻,顿了顿,又把椅子扶正,坐在上面歇息。

33:甲午战后,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

34:李鸿章等都曾为此批评奕訢听信浮言,抱怨*理衙门庸鄙无远见。

35:应朝鲜政府的要求,李鸿章安排"威靖"舰,于4月12日将洪钟宇及金玉均尸体抵往朝鲜。

36:果然,李鸿章再无初始的平静,他本就欲以平乱做进身之阶,获取更大的荣华富贵,要他放弃淮军,他自认无法做到。

37:陆奥宗光就轻蔑地称这不过是“家常茶饭之谈”!为了争得条款的些小让步,李鸿章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因底气不足均归无效。

38:既有鼓楼商厦、百盛这样的中高档商场,也有众多时尚品牌专卖,除了浓郁的商业气息,李鸿章故居、古教弩台等更是平添了步行街的历史文化魅力。

39:在津期间,他作为朝鲜的联络官员,与李鸿章等清朝大员就朝美缔约及朝鲜开港问题多次进行密谈,还亲眼目睹了当时中国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状况。

40:他当时还掌握着海军衙门,在笼络有一定军事外交实权的李鸿章的同时,却不顾国防安危,极力主张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这种用心在深层次上是相当复杂的。

41:把李鸿章在改革上的困境全推给外因毕竟有失公允,其局限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

42:的胸襟和气度还不及当年的李鸿章,甚至还不如以洋人势力为後台的某些军阀。

43:在琉球问题交涉中,李鸿章的“延宕之法”进一步弱化了宗主权.

44:比较一下照片上右边第三人,其他书中,位于照片右侧签约的清廷全权代表除奕劻、李鸿章外的第三人的脸常漫漶难辨,而此次展出的历史原照揭开了谜底,这第三个代表为外务部右侍郎联芳。

45:一天,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来访,李鸿章奉命接待.

46:那一天,特制的豪华车厢里,坐满了头戴花翎,身着官服的官员们,慑于李鸿章的威势,他们不敢不来开平。

47:其中,李鸿章的《筹议海防折》最令人瞩目,充分陈述了海军海防问题在当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48:李鸿章认为,加强海防急需用钱,现在用兵西北花费巨大,新疆不过是一块贫瘠无用的土地,当年乾隆皇帝倾全国之力,只是得到“千里旷地”,得不偿失。

49:其中,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筹议海防折》最令人瞩目,也确能反映出海军海防问题在当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50:沈葆桢主持福州船政;李鸿章经营忠洋海防,均黾勉从事,成效可观。

51:当此筹办海防之际,不能因前议无成,遽尔中止,著照李鸿章所议,查照新式,在英厂定造铁甲二只。

52:3日又谕,倭氛现已迫近金州,旅顺后路危急,着李鸿章速调就近海防兵勇往援,不得以金州非直隶辖境而稍存诿卸。

53:一提到近代中国的海防和塞防,人们不禁会想到左宗棠和李鸿章

54:“六古迹”为逍遥津、教弩台等三国遗址,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等包公文化园,纠集西楚霸王项羽的霸王祠,刘禹锡的陋室,米公祠,李府与李鸿章享堂。

55:事实上,正是由于北洋防务比较可靠,法国人确实也不敢与李鸿章直接对阵,便避实就虚,将攻击目标选在福建水师。

56:然而作为军事总指挥的李鸿章,终日苦心焦思,不是在运筹帷幄,调兵遣将,而是热衷于利用外力,托请俄、英等国出面“调停”,迫使日本撤兵罢战。

57:“罪在朕躬,悔何可及”,几乎是央求李鸿章“即日进京,会商各使,迅速开议”,甚至低三下四宣示李鸿章此行“不特安危系之,抑且存亡系之,旋乾转坤,匪异人任。

58:在李鸿章幕府中襄办洋务的薛福成知悉了这一消息,大吃一惊。

59:以军事工业为首的清末国有企业改革独自走过了十年的曲折道路,在人才、技术、管理、机制等诸多方面博弈不断,甚至成了政治家们争夺权力的筹码。保守派同改革派的冲突日益激烈,国退民进成了改革派的唯一选择,百年轮船招商局最终以“官督商办”的体制转变而横空出世,成了以李鸿章为首的改革派争夺改革话语权的重要筹码。

60:梁氏的指责,虽然在理,但看人挑担不吃力,设身处地为李鸿章考量,还是有求全责备之嫌。

61:于式枚原是兵部主事,才华出众,李鸿章亲自条陈为北洋差遣,有关奉章文牍多出其手,他生性耿介,宽和待人,在总督府人缘极好,李经方不好驳他的面子。

62:1879年,面谒李鸿章,留北洋水师差遣。

63:李鸿章的才干是不错的,骨气也有,但就是官瘾大了些。

64:这位年轻的王爷(载沣)绝不比名满天下(也谤满天下)的李鸿章逊色,他们都是这间破屋的裱糊匠,区别在于:李鸿章轰轰烈烈,载沣却不动声色;李鸿章在尽力维持着屋子不倒下来,载沣却还要费尽心机地考虑不得不倒下来时如何减少断瓦残砖造成的巨大伤害。

65:李鸿章、奕劻按照清廷旨意与各国“磋磨”,力争“稍资补救”,然而列强态度强硬,寸步不让。

66:李鸿章辨析利害说,“各国通商以来,中国沿海、沿江之利,尽为外国商轮侵占”。

67:还有人热衷于美化、拔高像慈禧、琦善、李鸿章、袁世凯等历史人物,而对林则徐、谭嗣同、孙中山等则加以非难、贬低。

68:曾国藩在致方宗诚书中曾写“望阁下无因鄙言而旁骛骈枝,翻失故步”,李鸿章格致入门序“西人毕生致力于象纬器数之微,志无旁骛”。

69:李鸿章打马如飞,只用半天时间便赶到家中,来不及洗漱便去拜见父母。

70:此役可能李鸿章爱惜羽毛,十九日报奏清廷,刘铭传之败是鲍超的湘军会剿误期所致,导致鲍超及曾国荃对李及刘将湘军之功反而变成有过,非常不满。





查辞海 chacihai.com baike-map 浙ICP备19001761号-4